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
英國人、猶太人,二者在巴勒斯坦有了個奇妙的「聚會」,彼此愛恨交織近百年,至今不休,除了現實利益因素以外,宗教也起著必然的聯繫,但並非簡單的基督教對異教徒的打壓,這一切,要從《聖經.舊約》講起。
1538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下令,要求所有教堂都必須放置一本英文版《聖經》,供大眾隨意翻閱,他還特意在命令中提及,不準以任何藉口阻止別人閱讀,還要提倡和鼓勵。這時的《聖經》,指的就是《聖經.舊約》,從此以後,《舊約》影響了英國整整三個世紀,成為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因素。
《舊約》中的故事,全是希伯來的歷史和文化,這麼說,英國人跟希伯來人,也就是猶太人,有某種精神上的聯繫?拋開政治考量,這是不是英國後來發布《貝爾福宣言》,對巴勒斯坦實施託管的重要原因之一呢?
從政治上來講,《舊約》內容雖然與希伯來文化有關,推廣它卻與宗教改革有關。一直以來,不管歐洲哪個國家的皇親國戚,都對羅馬教廷插手世俗政治心懷不滿,從1500年以後,各國都在努力進行宗教改革,亨利八世此舉,正是實施宗教改革,擺脫教廷控制的舉措。
為了打擊教廷權威,強調基督教與巴勒斯坦的關係,把上帝的旨意繞過教皇,直接傳達給信徒,再沒有什麼辦法比《舊約》還穩妥的了,不改一言,不多發一語,僅憑強調其中的某些內容,就可輕鬆讓羅馬教廷無從反駁,還不能藉機發難,不得不說,是個曲中求直的好辦法。
1611年,隨著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親自批准翻譯的英文版《聖經.舊約》出版,從此《舊約》成為英國人每家必備的書籍,雖然英國人刻意否認,可不得不說,另外一個民族的歷史改變了英國的傳統文化,從那時起,英國人在談到《聖經.舊約》時,包括英國女王,都願意用強調的語氣特意聲明「我們的聖經」、「英國最經典的作品」……
看到這裡,不由得讓人產生了另外一個疑問,只是因為宗教改革,推廣《舊約》,本無可厚非,可為什麼《舊約》會如此快速地深入人心?英國人是怎樣從猶太人的故事中找到共鳴的?
其實,對於《舊約》中講的是什麼,沒有人真正關心,英國人在乎的,是它的傳播方式所帶來的潛在含義。
在亨利八世之前的數百年間,羅馬教廷在歐洲各國設立了嚴酷的稅法和捐獻制度,英國人不得不每年都要上交自己全部財產的十分之一,不少貴族都免不了破產落魄,生活拮据,教會對信徒的盤剝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其內部的腐化和驕奢淫逸也到了讓人無法置信的地步,這無疑在民眾中造成了極大的不滿,就算沒有亨利八世,英國的宗教改革也勢在必行,群眾基礎當真是深厚的不要不要的。
另外一點,《舊經》的英文翻譯工作既沒有得到羅馬教廷的授權,也沒有英國主教的許可,在得到皇室正式認可之前,這無疑是對教廷權力的嚴重挑戰,因為一直以來,只有教廷才有權力對上帝的言語進行解讀,所有跟《聖經》有關的典籍也全部出自教廷。
為了壓制這種危險的行為,英文版《聖經.舊約》從面世起,就受到教廷的強力打壓,傳播者、翻譯者,不止一人要麼被處死,要麼被關進監獄,其中羅拉德派教士為了便於攜帶和隱藏,甚至專門把《聖經》製成袖珍小本,平時不輕易拿出來,而是用口頭表達的形式傳播教義,這種強有力的鎮壓在散播恐懼的同時,也激起了民眾強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人們與其說是因為《舊約》內容被吸引,不如說只要找到能反抗教會的辦法,哪怕只是聽一下「歪理邪說」,也是讓人愉悅的。
從宣傳方式上,傳播《舊約》故事的方式,相對於古板的教會說教,也多樣化了許多。在這一時期,很多吟遊詩人在詩會上吟唱《舊約》故事,啞劇、歌舞劇等多樣化的戲劇形式,在娛樂大眾的過程中,悄然無聲地講述著未經教會許可的禁忌內容,在那個娛樂形式缺乏的時代,這些貼地氣的表演形式無疑可以取得不錯的宣傳效果。
另外,倫敦的商人和一些有錢的貴族也不遺餘力地提供了資助和幫助,在教會封鎖嚴格時,是他們疏通關係,在德國印刷英譯版《舊約》,並偷運回國分銷。
雖然這些行為都時刻要面臨生命危險,但最終還是在教會築造的大壩上打開了不可彌補的缺口,到了克倫威爾光榮革命時期,幾乎所有教會的人員,包括羅馬教廷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已經無力阻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