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用雕版印刷《聖經》中文全譯本的人是誰?

2021-01-08 花木然

澳門馬禮遜墓碑碑文

嘗聞天地間有不朽之人,端賴其人有萬世不朽之言行。

從明末的耶穌會士入華開始,傳教士除了口頭宣講福音之外,還有四大輔助手段,即印刷出版、醫藥治療、學校教育及慈善救濟。

▲西方傳教士入華

當時的天主教士大都接受以傳統的中國雕版印刷,作為其傳教或宣傳知識的方法。與此同時,在東南亞一帶向華僑傳教的教士,也採用了木刻這一技術,如菲律賓的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所刊行的高母羨(P. Juan Cobo,1546-1592)《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Pien-Cheng-Chiao Chen-Ch』uan Shih Lu,1593,馬德裡國家圖書館藏)、《天主教理》(Dotrina Christiana en Letra y Lengua China,1593,梵蒂岡圖書館藏)和佚名撰《天主教理》(Doctrina Christiana en lengua espanola y tagala,1593,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等。

▲梵蒂岡圖書館

這一傳統,直至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倫敦會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時,仍然被遵循不悖——他的二十一種中文著作中,有十九種都是由雕版印刷的。

▲傳承千年的俞氏傳統木刻雕版技藝

第一位入華的基督新教傳教士

First protestant missionary

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是西方派到中國大陸的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1807年馬禮遜自英國啟程來到中國,當時他是二十五歲的青年,未婚,獨自一人首途赴華。

▲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872

由於東印度公司船隻拒絕傳教士搭乘,馬禮遜只得取道美國來中國。1807年9月7日,馬禮遜進入廣州,因為不能夠合法地進入中國內地,所以滯留在廣州的十三洋行,在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一位領事的庇護下隱居,1年間隱居在廣州和澳門苦學中文。此後在華的25年裡,他在許多方面都有首創之功。

▲澳門著名的馬禮遜教堂

第一本用木刻雕版印刷的聖經

First bible by woodblock

據《馬禮遜回憶錄》載,編纂字典是受到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指示。赴東方國度傳教前,一個叫做容三德(YongSamTak)的中國人成為他的漢語啟蒙老師。「……達成目標(掌握漢語)之後,你要儘快將這項成就轉變對於全世界有益的事——也許你有此榮幸編纂一部較以前更為全面、正確的漢語詞典……」

此外,倫敦會還希望馬禮遜把《聖經》翻譯成「世界上1/3人所講的中文」。這裡強調「較以前」,是因為當時已經出現了以漢語為譯出語的手稿詞典或抄本,包括17世紀末義大利神父葉尊孝的《漢字西譯》(漢語-拉丁語)。

▲《漢字西譯》手抄本封面

到華後,馬禮遜就翻譯中文版新舊約聖經。全部《聖經》於1819年11月譯完,1823年出版,取名為《神天聖書》,凡《舊約》稱《舊遺詔書》,《新約》稱《新遺詔書》。

這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部以中國木刻雕版印刷技藝印刷的《聖經》中文全譯本。

▲第一本以木刻雕版印刷的聖經

1811年1月7日,馬禮遜寫給倫敦傳教士董事們的信:今年9月,我把所譯的《使徒行傳》與希臘原文對照做了仔細的校對後,已經交給一個中國印刷工人予以改正。現在我已經和他的印刷所訂立了合約共印1000份。根據合約,如果木刻字模完好,還可繼續印15000份,印刷費共521元。我已寄送了3冊《使徒行傳》中文譯本的樣本給董事會司庫。

▲英番聖書公會出版馬禮遜單行譯本

在此之後還有麥都思翻譯的中文聖經(1843年),但馬禮遜的翻譯本因為時間最早和翻譯嚴謹、貼切,所以他這部中文聖經後來被大部分人使用。如今,美國紐約聖經公會博物館仍藏有馬禮遜翻譯的中文版聖經,其他地方難以見到。

▲以木刻雕版印刷的聖經

馬禮遜為保證譯本更適合中國語言習慣,他聘用中國學者為其校正修飾。梁發不僅是刻字印刷工,還是《聖經》中譯本的潤飾加工者;馬禮遜的中文老師高先生也幫助校正譯本中的語法。

衛三畏在談到馬禮遜的譯本時說,馬禮遜及其同伴的翻譯原則是忠實、明達、質樸。最忠實地把《聖經》翻譯得合乎中國文法,使普通的讀者也能理。

▲馬禮遜《神天聖書·舊遺詔書·宣道傳》

中國經典文化著作英譯的第一人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馬禮遜在翻譯、編排和出版《聖經》的同時,也進行了中國文化經典翻譯。他認為翻譯中國經典將有助於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國,他是比較系統地將中國經典翻譯成英文的第一人。1812年馬禮遜出版了翻譯的第一本中國傳統經典《三字經》(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大學》(The Great Science)、《三教源流》(Account of FOE)、《太上老君》(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等。

▲1865年 馬禮遜著《五車韻府》

1810年,馬禮遜寫給倫敦傳教士董事們的信:在過去的兩年裡,我是日以繼夜地、孜孜不倦地集中時間讀中文,如今已可使用中文寫公文給兩廣總督了,並且已經和政府官員們用中文交談。我也把孔夫子的《大學》、《中庸》和《論語》的一部分翻譯成英文。

引進第一臺現代化的石印機器

First modern printingmachine

嘉慶以來,因教案逐漸增多,朝廷對傳教嚴加控制,使得馬禮遜處境唯艱,雕版印刷對他和他的傳教同道而言,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成本上,都越來越難以承受。正是基於這一點,馬禮遜開始嘗試引進西方的印刷術,來繼續其傳教事業。

事實上,馬禮遜不僅嘗試採用了西法鑄造中文活字,因為印刷《華英字典》,中國內地輸入了第一臺現代化的石印機器,這對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來說都是嶄新的。

▲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內部

因為印刷 《華英字典》,製造了第一副中文鉛合金活字,第一次用中文鉛活字排版,並使用機器印刷,開創了中文圖書採用鉛活字排版、機械化印刷的現代出版歷史。隨之,清廷與中國的官商、民商也逐漸認識到了現代印刷、出版的力量,間接地推動了中國民族印刷、出版的誕生以及發展。

1823年,馬禮遜歷時15年,出版了六大本共計4595頁的漢英對照字典:《華英字典》。當時大部分的歐洲人都懂英文,因此懂英文的傳教士就可以根據這部字典來學習中文或從事翻譯工作,所以《華英字典》和基要真理的小冊,是馬禮遜的重要貢獻。在這項奠基性的工作中他得到梁發和其他一兩位中國助手的幫助。

▲馬禮遜譯文團隊成員梁發

1823年12月更正教信徒梁發被馬禮遜按立為中國第一個更正教的牧師,他協助馬禮遜來做印刷工作。梁發在1832年用中文寫了一本《勸世良言》,也就是日後太平天國開國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據。

第一本中文期刊的誕生

The first Chinese journal

馬禮遜於1815年8月5日在米憐的協助下,於馬六甲創辦了《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這份月刊主要是介紹基督教的教義,也有少量的介紹歷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內容,讓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有些了解,同時也對聖經的教義有些了解 。

它是近代以來以中國人為對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開了中國期刊史的序幕,自此,中文期刊在國門內外大量湧現,外國傳教士與商人成為這一時期辦刊的主體。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雖然在馬六甲出版,但它的宣傳對象是中國人。具有很強讀者觀念的米憐,採用了一個重要的宣傳策略,這就是儘量運用中國的傳統形式,儘量迎合中國人的思想習慣來宣傳自己的觀點。

一是附會濡學。每一期的封面都印上「子日: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字句。在文章內更是大量引用《四書》、《五經》和孔孟程朱的言論。

二是刊物在寫作上還常採用中國文學特別是小說的表現手法。如大量搬用章回體,不僅用於故事性強、有人物活動的《古今聖史紀》、《張遠兩友相論》等稿,就連解釋天文現象的知識性文章也同樣採用。篇末還常用「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這類字句結尾,文中時而出現中國小說中常見的一些套語。

三是刊物式樣同於中國雕版書本。在刻至「上帝」和「神」的地方,也象中國書上寫到「皇帝」、「諭旨」時一樣,另起一行抬高一字,以示崇敬。這在西方書刊中,是沒有這種做法的。

2007年,澳門郵票還專門發行了馬禮遜來華二百周年紀念郵票。可以說,研究以馬禮遜為代表的基督教入華對於近代中國的意義深遠,對於基督教入華史的進一步研究,更有利於對中國近代科技史和印刷出版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馬禮遜來華二百周年紀念郵票

相關焦點

  • 哪個中文聖經譯本最好?
    小編按_據悉,全球共有約5600種不同語言,而根據威克裡夫聖經翻譯會截止到19年10月的數據顯示,有新舊約全本聖經的語言只有683種。佔全球語言的12%。很感恩,作為母語是中文的我們,如今中文聖經已有許多版本(雖然甚難購置)。面對不同譯本,讀者們是否清楚它們各自的特點?比如,哪個譯本適合作嚴謹的研經?哪個更適合送慕道友?哪個版本適合與一群信徒一同用一年時間讀完?
  • 新教中文聖經譯本
    舊約根據馬索拉、撒瑪利亞等古卷亞蘭文意譯、及《武加大譯本》《七十士譯本》等諸譯本翻譯,新舊約全書於1970出版,香港聖經公會代印。——屬於「直譯」譯本。——屬於「活譯」譯本(「活譯」即「意譯」,下同)。(8)《現代中文譯本》(新約1975,舊約1979)《TCV》Today`s Chinese Version1971年開始,由許牧世、周聯華、駱維仁等根據《TEV》為藍本,以「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為原則,表達出現代漢語的特色,並附有插圖及各卷簡介。
  • —再評《聖經現代中文譯本》植入的謬誤
    昨天在社交媒體上《聖經現代中文譯本》再起波瀾,但這並不是這個譯本第一次引起爭議,也不是第一次才「暴露」出問題。 也有些弟兄姐妹以為這是三自會組織翻譯並推出的聖經譯本。其實,這個《聖經現代中文譯本》出版於1979年,是由聖經公會組織一批海外華人牧師翻譯的,後來又於1997年出版了《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 你讀過新譯本聖經嗎?
    《聖經新譯本》擔任了先行者的角色,開闢了路徑,為後來者奠下基礎、提供經驗、設立典範,以致許多機構紛紛採用《聖經新譯本》作重要甚至主要的參照版本。我們深深引以為榮,更將一切榮耀全歸父神。最近才出版的《和合本修訂版──新約全書》,改正之處與《聖經新譯本》之譯文或極類似或完全相同。
  • 聖經為何是黑底紅邊?一次了解中文聖經的由來和小知識
    20世紀初,重要的中文聖經版本有以下三個,分別是:《淺文理和合譯本》、《深文理和合譯本》以及《官話和合譯本》,目前的《和合本》就是來自《官話和合譯本》,其推出的年份為1919年,已將近一百年。(攝影/記者王志宏)    回到19世紀,中文聖經得到英國聖經公會資助,在位於廣州的中華聖書會印刷。1948年,因應中國內地局勢轉變,中華聖書會遷到香港,及後改名為香港聖經公會,負責中文聖經及外文聖經的印刷和分發工作,目標繼續是「讓每一個人能以可負擔的價錢,獲得一本讀得明白的聖經。」
  • 研讀版聖經新譯本_簡介
    謝謝主內弟姊不斷地關切、代禱和支持,使我幸不辱命,能完成父神所託負的中文聖經的翻譯,雖不能說大功告成,也總算告一段落。願將一切榮耀歸給父神。過去三十餘年如一日,大家努力推介《聖經新譯本》不敢稍有怠懈。目前發行數量已越百萬冊,接納使用的教會與信徒日益增多,深信今後必能繼續使更多的人受益。願一切榮耀歸給父神。
  • 夜讀黨史252丨陳望道與《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
    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學的你。今年是陳望道《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問世100周年。1920年2-4月,陳望道在故鄉義烏分水塘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8月在上海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次公開正式出版的《共產黨宣言》全文,曾一再翻印,廣為流傳,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起到了先驅性的重大作用,鼓舞激勵過成千上萬的革命者。
  • 【基督教新聞】《中文聖經譯本研討會》回顧譯經歷程 看見上帝永恆的心意
    黃玉琴攝 【記者黃玉琴高雄報導】今年適逢中文聖經《和合本》發行百周年,高雄聖光神學院推廣教育中心於半年前因著觀察到《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含有神極其恩待華人,成就華人認識真理的縝密計劃,便著手規劃研習會,希望從過去聖經翻譯的軌跡中,看見神渴慕人認識祂的話、從真理中得自由的心意。
  • 中文《聖經》的翻譯簡史,及各版本介紹(最全整理)
    《聖經》中文全譯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宣教事業的一大成功的標誌。作為神的話語,中文全譯本的出版,使國人得窺神的真理,促進了福音在中國的傳播。不僅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為後來的信徒從事《聖經》漢譯提供了藍本。— 郭實臘譯本 —1840年,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和德國傳教士郭實臘合作修訂的聖經中文譯本問世,即《郭實臘譯本》。
  • 新譯本聖經與和合本譯本,根本基要有什麼不同
    新譯本翻譯完了,裡面有很多不會比和合本聖經的翻譯更好。現在看來,和合譯本還是最好的。雖然和合譯本已經超過了一百多年,但替代和合譯本聖經的還沒有,所以,中國教會,全世界還應當用和合譯本。中國大陸很多沒有的書,是在外國。
  • 和合本聖經100年|不能不知的中文聖經歷史源流
    (照片/記者 陳新城攝於基督教文化展覽館)  2019年,是聖經《和合本》翻譯出版100周年。適逢此時,特別推出深入一窺中文聖經的過往史跡與現況。過去100年來在全球華人教會中,使用和合本聖經做為神話語最權威的表達。實際上這本最受華人基督徒或慕道友愛戴的聖經譯本背後,還有許多各種譯本的源流。
  • 【四史教育】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
    1920年,隨著陳望道翻譯的首個《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出版,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始系統地引入中國,也為不久後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對此後中國的革命、建設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線上微展覽,共同品嘗「真理的味道」。
  • 聖經學習 |《聖經》中文版本知多少?中文版的聖經如何開始?
    元代時,天主教方濟各會宣教士到中國傳教,孟德高維諾主教於1305年1月8日從北京寄給教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已將全部新約和詩篇譯成中文,並請人用最優美書法抄寫完畢。」但他的譯本未見流傳。明末清初,天主教宣教士再次來華,未見《聖經》中文譯本出版,只是在他們的中文著作和供信徒誦讀的問答中引用了一部份經文。利瑪竇曾作「祖傳天主十誡」。陽瑪諾翻譯了四福音《聖經直解》。
  • 古代同版書籍數量少的原因是手抄本和紙張、雕版印刷的高昂成本
    >即使是官方組織的,也需要給這些寫手提供食宿,紙張筆墨更是優中選優,據相關資料記載《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致。這3億多字在編纂時應該至少抄過一遍,兩千多人連編帶抄用了5年時間;定稿後抄寫,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萬字之多。抄寫的書手中有許多是各地有名的書法家。
  • 最大的毒物——現代中文譯本的錯謬和褻瀆(完整版)
    但是他們卻「另傳一個福音,不是我們傳過 的」另用一本聖經,不是我們用過的。他們現在推銷這個「現代中文譯本」不遺餘力。他們慣用美麗的謊言說「舊的合和本太古舊了,不容易讀,不容易懂。現代本 是用現代最流行,最通俗的話寫成的,易讀易懂,是最合用的聖經」(編註:和合本雖然也有錯漏之處,但準確度比現代中文譯本高得多)。他們如此引誘心不堅固 的信徒和和年輕人入彀。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著「活化石」之稱,它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冊頁或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它肇始於1300年前的中國,開創了人類複印技術的先河,承載了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 請不要挑戰「國語和合譯本」的聖經權威
    之前寫過一篇《阿拉伯數字的由來》後,想到中間岔開的那個話題不夠容易引起注意,就從中抽取出來,特別再做一主題發表,其文如下: 各種聖經譯本雖說很豐富多彩,卻不要「砌牆的磚--後來者居上」,因為:所有中文聖經譯本,都是建基於「和合譯本」翻譯的!
  • 《最大的毒物—現代中文譯本》-
    這種現代派的所謂「現代中文譯本」如果傳下去,後代子孫還會信耶穌嗎?如果那時我們對孩子說「耶穌是救主,是贖罪祭。」他們一定會回答「什麼啊!這最好的現代譯本聖經沒有這樣的話!」這些現代派便達到其目的了。「成為罪身的形狀」不是指看內裡的本性,是指著「有血有肉身體的樣式」,主耶穌的身體與世人一樣,有五官四肢、有五腑六髒、有血有肉有骨。
  • 這兩塊「王家爆款」印花板 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雕版印刷源頭?
    學者李妍在《最早的彩色套印工具——南越王墓出土的銅印花凸版》中指出,以這套工具和馬王堆漢墓所出土的印花織品相對照,可以發現印刷技術的原理與雕版印刷基本相同,證明了至遲到西漢初年,中國人就已熟練地掌握了版印原理與技術,也證明了彩色套印技術原理源於織物套印。
  • 為什麼1611年的欽定版聖經仍然是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譯本?
    1604年,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授權重新翻譯《聖經》,旨在解決國王內部一些棘手的宗教分歧,並鞏固自己的權力。但為了證明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詹姆斯國王最終反而使聖經民主化。多虧了新興的印刷技術,新譯本把聖經從教會的唯一控制下,直接送到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人手中,包括17世紀在英國北美殖民地定居的新教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