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在看一些文章,說某某書籍失傳了,在當今動不動印數至少幾千本的情況,有時會感覺不太好理解。實際古代書籍還是分為如下幾種:
手抄本:
比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全是手抄的。很多古代的文獻也只有手抄本,而且有些甚至沒有副本,《永樂大典》只有一本,而嘉靖年抄本,也有人分析沒有抄完,至今成為懸案。《四庫全書》也只有有限的幾個副本,雖然為了防止毀損,分不同的地方存放,比如北京文淵閣、瀋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這些地方,就是藏書的。但是戰爭戰亂來了,這些地方都很難保證不被毀損。所以手抄本很多還是孤本,一毀基本就是完全沒有了。
手抄本還具有特殊性,所選用紙張和筆墨都很講究,同時也必須請專業的寫手、抄手、書法家甚至書法名家,比如明代的館閣體就是標準的手抄本包括雕版印刷專用字體
即使是官方組織的,也需要給這些寫手提供食宿,紙張筆墨更是優中選優,據相關資料記載《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致。這3億多字在編纂時應該至少抄過一遍,兩千多人連編帶抄用了5年時間;定稿後抄寫,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萬字之多。抄寫的書手中有許多是各地有名的書法家。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解縉、姚廣孝、鄭賜等人重纂,這次因為採選的書籍眾多(集齊了全國所有的書目),參與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
從上面簡單的幾組數據可以看出成本會很高的。
雕版印刷術從唐出現,宋代達到高度發展,明代私刻書的興旺發達,但是都是沒有擺脫兩個字:成本:
唐代的雕版印刷書籍大部分局限於佛經印刷,當時佛家香火錢收入很高,所以他們可以不計成本的印製佛經發送給信徒們,加快的佛經的傳播,也讓更多人加入信佛行列,更為重要的是,僧人們可以免費刻經書,佛教徒們供養這些僧人,有大量的時間可以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這時官方的書籍還是處於手抄時代,唐代的書籍大部分還是手抄本。數量非常有限,更容易散佚。
到了宋代官方雕版印刷書籍成為常態,也是因為只有官方才能承受印刷的成本,那時印刷書籍對於紙張和筆墨要求也非常嚴格,又是增加了成本,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書籍的存放時間長,雖然在宋代紙張成本已經比前朝和再前朝變得更加低,品種也多,但是並不是很平易近人的價格。
從下面一組中國造紙術的古籍中可以看出,在那個全人力時代造紙也是成本很難控制到極低的價格的。
宋代雖然有活字印刷,但是不是所有書籍全用的活字印刷,雕版印刷也同樣佔半壁江山,這可能同當時印刷方式有相當大的關係,雕版印刷可以免除排字撿字的麻煩,直接刷墨,而且活字印刷要準備很多字模,然後再排上版,同樣也要刷墨。
而且雕版印刷也有優勢,就是可以將一些字帖、碑貼和書法大家的字跡完整復刻印刷出來。
同時雕版印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書籍圖文並茂。
雕版印刷一塊版一般印數極限也就是以百計數的印數,這時版子也基本廢了,選刻版的木材,然後請刻寫手、刻工都是很大的花費,對於百計的印數來說,這個成本怎麼平均也讓古代書籍成本難以下來。只到後來石版印刷傳入才最終降低了製版成本。
數量稀少也導致很多手抄本書籍大量失傳,對於印數相對比較多的雕版印刷書籍也有很多失傳, 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再難得一見。
現代印刷的成本降低先是紙張製作工業化,產業化,製作工藝先進,其次是製版成本越來越代,數位化時代更無需製版可以直接印刷,一臺印刷機一天印的文字和張數遠遠超過了《四庫全書》的總和了。書籍裝訂也實現了自動化,這些都讓現代印刷書籍成本非常的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