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同版書籍數量少的原因是手抄本和紙張、雕版印刷的高昂成本

2020-12-27 藝術泛舟

我們有時在看一些文章,說某某書籍失傳了,在當今動不動印數至少幾千本的情況,有時會感覺不太好理解。實際古代書籍還是分為如下幾種:

手抄本:

比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全是手抄的。很多古代的文獻也只有手抄本,而且有些甚至沒有副本,《永樂大典》只有一本,而嘉靖年抄本,也有人分析沒有抄完,至今成為懸案。《四庫全書》也只有有限的幾個副本,雖然為了防止毀損,分不同的地方存放,比如北京文淵閣、瀋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這些地方,就是藏書的。但是戰爭戰亂來了,這些地方都很難保證不被毀損。所以手抄本很多還是孤本,一毀基本就是完全沒有了。

《永樂大典》手抄古籍代表

手抄本還具有特殊性,所選用紙張和筆墨都很講究,同時也必須請專業的寫手、抄手、書法家甚至書法名家,比如明代的館閣體就是標準的手抄本包括雕版印刷專用字體

即使是官方組織的,也需要給這些寫手提供食宿,紙張筆墨更是優中選優,據相關資料記載《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致。這3億多字在編纂時應該至少抄過一遍,兩千多人連編帶抄用了5年時間;定稿後抄寫,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萬字之多。抄寫的書手中有許多是各地有名的書法家。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解縉、姚廣孝、鄭賜等人重纂,這次因為採選的書籍眾多(集齊了全國所有的書目),參與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

從上面簡單的幾組數據可以看出成本會很高的。

雕版印刷術從唐出現,宋代達到高度發展,明代私刻書的興旺發達,但是都是沒有擺脫兩個字:成本:

唐代的雕版印刷書籍大部分局限於佛經印刷,當時佛家香火錢收入很高,所以他們可以不計成本的印製佛經發送給信徒們,加快的佛經的傳播,也讓更多人加入信佛行列,更為重要的是,僧人們可以免費刻經書,佛教徒們供養這些僧人,有大量的時間可以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這時官方的書籍還是處於手抄時代,唐代的書籍大部分還是手抄本。數量非常有限,更容易散佚。

到了宋代官方雕版印刷書籍成為常態,也是因為只有官方才能承受印刷的成本,那時印刷書籍對於紙張和筆墨要求也非常嚴格,又是增加了成本,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書籍的存放時間長,雖然在宋代紙張成本已經比前朝和再前朝變得更加低,品種也多,但是並不是很平易近人的價格。

從下面一組中國造紙術的古籍中可以看出,在那個全人力時代造紙也是成本很難控制到極低的價格的。

宋代雖然有活字印刷,但是不是所有書籍全用的活字印刷,雕版印刷也同樣佔半壁江山,這可能同當時印刷方式有相當大的關係,雕版印刷可以免除排字撿字的麻煩,直接刷墨,而且活字印刷要準備很多字模,然後再排上版,同樣也要刷墨。

而且雕版印刷也有優勢,就是可以將一些字帖、碑貼和書法大家的字跡完整復刻印刷出來。

同時雕版印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書籍圖文並茂。

雕版印刷一塊版一般印數極限也就是以百計數的印數,這時版子也基本廢了,選刻版的木材,然後請刻寫手、刻工都是很大的花費,對於百計的印數來說,這個成本怎麼平均也讓古代書籍成本難以下來。只到後來石版印刷傳入才最終降低了製版成本。

數量稀少也導致很多手抄本書籍大量失傳,對於印數相對比較多的雕版印刷書籍也有很多失傳, 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再難得一見。

現代印刷的成本降低先是紙張製作工業化,產業化,製作工藝先進,其次是製版成本越來越代,數位化時代更無需製版可以直接印刷,一臺印刷機一天印的文字和張數遠遠超過了《四庫全書》的總和了。書籍裝訂也實現了自動化,這些都讓現代印刷書籍成本非常的低廉。

相關焦點

  • 雕版印刷盛行及活字印刷術發展,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民族特色
    宋代是個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其中揚州館還以「倉儲式」形式珍藏有20餘萬片古代雕版,透過這些版片,依然能夠感受到中國雕刻、印書的千年盛況。館內的陳列展覽,以雕版工藝流程和歷代雕版印刷為重點,全方位反映了中國雕版印刷的歷史沿革及其在世界印刷史上產生的深遠影響。整個博物館的色調以柔和的淺灰、白、米黃為基調,飾以藍灰等色點綴,與雕版印刷的形式要素相吻合。
  • 印刷設計必懂知識:印刷紙張類型介紹
    關於印刷紙張種類主要按紙張包裝形式劃分和用途劃分,介紹了常見的11種印刷紙張類型,這將是一個系列的印刷設計知識介紹.印刷紙張類型,一般按照兩種類型:紙張包裝和用途來劃分。1.按紙張包裝形式劃分目前紙廠生產的紙在包裝形式上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捲筒紙和平板紙。
  • sculpting in time - 中國第一本雕版日曆
    因使用最古老的印刷方式 刻版印刷,過程極其複雜辛苦且傾注了所有我們的心血。所以這本日曆採用了這個有意義的名字 - 雕刻時光sculpting in time。對於時間,不僅僅是尊重還要傾注心血。要努力地活好每一刻!
  • 設計師必懂的紙張印刷知識
    設計稿通常通過紙張表現 生活中的紙張類型很多 而作為設計師 這8種印刷常用紙張類型會經常用到 一起了解一下吧
  • 明代凌濛初推動套版印刷不斷創新
    這時期創作的戲曲、小說,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很豐富,如《牡丹亭》《明珠記》《金瓶梅》《西遊記》《隋唐志傳》等,許多文人如湯顯祖、沈璟、葉憲祖、馮夢龍都參與了創作編選,很多戲曲和通俗小說的原型人物在民間受到社會各界追捧,成書之後備受歡迎,這是明代刻書業興盛的重要原因。
  • 莎草紙與文明的助產士:為什麼要研究書籍和紙張的歷史?
    古往今來,作家和歷史學家似乎始終醉心於研究300—1450年的歷史——皮紙和犢皮紙在歐洲取代莎草紙的故事。此外,他們也被中國古人用碎布製造棉紙的發明深深吸引。古代中國的棉紙在750年經由阿拉伯人改進,逐漸發展成歐洲的手工紙,也就是古登堡在1450年所使用的紙張。正是這種紙開啟了現代書籍和印刷的時代。至於莎草紙,這種從石器時代末期一直沿用至1450年左右的早期紙張就這樣淹沒在時光的洪流裡。
  • 中國古代的造紙業,為何能在宋代達到鼎盛?從北宋角度看紙的發展
    北宋期間的經濟水平和糧食產業結構都較為完善和昌盛,宋朝的文人們對於紙張需求越來越大,這也直接推動了造紙業的發展。在北宋,造紙業已經有一條較為完善的產業鏈,規模和產量都是遠超現代的水平的,而且在北宋期間,紙張的種類繁多,還自主研發新的品種,中國古代的造紙業在兩宋時期,達到了極盛時期。
  • 為什麼《軍師聯盟》裡面的人,仍然用的還是簡牘而不是紙張?
    為什麼不使用紙張呢?原因大抵有三個: 一、紙的質量差 我們先看記載蔡倫「造」紙的原始資料: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
  • 第一個用雕版印刷《聖經》中文全譯本的人是誰?
    這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部以中國木刻雕版印刷技藝印刷的《聖經》中文全譯本。現在我已經和他的印刷所訂立了合約共印1000份。根據合約,如果木刻字模完好,還可繼續印15000份,印刷費共521元。我已寄送了3冊《使徒行傳》中文譯本的樣本給董事會司庫。
  • 裝幀藝術家朱贏椿:為什麼書籍設計要「再少一點」
    為什麼書籍設計要「再少一點」  今天講座的題目叫「再少一點,書籍設計的克制與約束」。創意的事情這麼有意思,為什麼我們要克制自己,要約束呢?做了十幾年以後,我發現對於書籍設計來講,這個問題有點嚴重。我們很多年輕的設計師現在正處在國內設計專業、設計展覽、設計活動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怎麼樣來卡到這個創意呢?創意是不是越多就越好呢?
  • 韓國發現了最早的本土刻本,能夠以此定位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嗎?
    不少韓國學者認為該經雕印於釋迦塔建成前,在新羅當地印刷。這一立論的前提自然是龕室自釋迦塔建成後再未開啟。《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是武周末期的長安(701—704)譯出漢文文本。絕大多數韓國學者把這部經書傳入新羅後的刊印時間上限定在706年,以751年為時間下限。一些韓國學者隨即強烈主張把這件經卷作為韓國發明雕版印刷術的標誌。
  • 造紙、刻版、印刷,臨汾人才有的牛掰手藝
    雖然兩項技藝都會在文博會現場進行現場演示,但畢竟只能管窺一面而不見全貌,而本期推薦的紀錄片更加全面地展現了兩項非遺技藝的緣起、發展、技藝和發展,能讓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麻箋紙和木版年畫的「指尖神奇」。
  • 淺談圖文印刷工藝的新趨勢
    影響印刷品效果和價格的因素除了生產及質量控制過程外,下面列舉的因素均能顯著地影響任何印刷品的製作成本和最終效果,而客戶卻是這些因素的最終決策者:(1)印刷媒體質材(一般指紙質)----這與視覺,質感及印刷方法有關;(2)印刷品的尺寸---與媒體材料規格(如紙度)有關;(3)內容拼合要求---簡單排版或複雜組版;(4)顏色及墨色---黑白,彩色,是否需要分色。
  • 原材料價格上漲 印刷行業成本壓力增加
    進入2011年以來,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使得印刷行業眾多企業感受到了資金的吃緊。從印刷企業到印刷相關產業,都受到了原材料的成本增加的波及。  一、油墨企業紛紛漲價  富林特集團宣布自8月1日起提高北美地區油墨的銷售價格,漲價原因是原材料成本的持續上漲。
  • Noritake約您玩印刷!
    就好像手工印刷一樣,我們總以為它們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何曾想過它們已經捲土重來。印物所、香蕉魚、梧桐印記、Ink』chacha、日本Retro Insatsu Jam、日本九ポ堂、臺灣O.OO、新加坡Foreign Policy、蘇格蘭RISOTTO等印刷工作室喚醒了我們的好奇心,即便年輪又繞了一圈,它們依舊帶給我們驚喜與感動。
  • 聽趣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背後隱藏的驚天秘密
    在東漢元興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而後經過前人不斷的努力,才有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紙張。但你知道嗎?造紙術還和一個成語典故有關,那就是學富五車。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惠施在外出講學的時候,會隨身攜帶很多書簡,根據歷史記錄,足足有五車,所以叫學富五車。
  • 為什麼書籍存放時間久了紙張會泛黃?
    紙張廣泛用於圖書、雜誌、字畫、股票、郵票、鈔票、契約、條約等方面,是記載和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