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很久沒有在這裡和大家見面了,今年因為很多原因,總之好像有點迷茫,這不正好在上月底在家裡重溫了一部籃球主題電影。
不知為何,看了那麼多遍(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第八遍)直到這一次才明白了一個關鍵的道理,來和大家分享下。
我想大家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應該都會有很深的印象,因為它被譽為籃球迷必看電影之一,是的,就是《光榮之路》。
今年NBA總決賽上,詹姆斯和濃眉率領洛杉磯湖人擊敗了邁阿密熱火拿下總冠軍,而《光榮之路》這部電影恰好又和熱火總裁萊利有關,因為萊利就是這部電影當中的現實生活中的一員。
電影開始於美國的1965年,籃球運動出現了新跡象,張伯倫的傑出天賦不但改變了NBA一貫的白人面孔,也讓種族平等的呼聲在體壇日益高漲。
然而在大學籃球界,仍處在種族歧視的泥潭之中,所以很多頗具潛質的天才球員因此無緣賽場。故事背景就這麼展開,影片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是,即使外部條件很嚴峻,但我們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熱愛自己所熱愛的事情。
電影最終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礦工隊拿下了最終的NCAA聯賽總冠軍,順便提一下,萊利曾經有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他的人生遺憾之一就是當年輸掉的那場比賽。
另外一個結果就是,電影的最後給出了很多當時那支礦工隊球員以後的人生旅程:戴維·拉丁在1967年選秀大會上首輪第10位被當時的舊金山勇士隊選中,他先後效力過5支球隊;內維爾·謝德被波士頓凱爾特人選中,後來成為哈斯金斯教練的助教,在馬刺籃球訓練營做過教練等等。
整部電影很勵志,很精彩,很雞湯,這是我以前每次看完之後的感受,但這次看完,我覺得這部電影還傳達出一種現實感,那就是,要有足夠的實力基礎才是關鍵。
從教練層次來說,主教練哈金斯在當時也算是一名非常不錯的教練,有過屬於自己的光輝時刻,但更重要的是球員。
總決賽前一天晚上,哈金斯教練把礦工隊隊員們召集在一起開了個小會,總結起來大概意思就是,別人都認為你們贏不了肯塔基,外界都堅持一直以來的那一套,但我決定了,明天我只派黑人球員上場,希望你們能用你們的特點,擊敗外界那老一套評論。
很顯然,哈金斯教練是在給隊員們疏導思想,礦工隊一路走過來的表現他都看在眼裡,但現在面對的是老牌強者肯塔基大學,大家心裡有壓力是很正常的。
但是回過頭一想,如果不是礦工隊球員們同心協力,把自己的特點,或者說實力展現出來,他們能走到總決賽嗎?
所以,當我這次看完電影才明白,黑人運動員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優勢的,有潛力的,但真正起到關鍵因素的,是實力,是努力,是堅持,而不單單是身體。
哈金斯沒有到來之前,礦工隊球員們懶懶散散,沒有鬥志,沒有紀律,對籃球運動可能僅僅就是停留在玩一玩的層面,但哈金斯執教這支球隊的過程中,除了嚴抓球隊紀律,其次就是讓他們體驗到了被尊重。
很簡單,因為他們的作風變了,也打出了成績,有了成績,有了紀律,不再是以前的籃球隊,而能讓一個人更好的努力做一件事,堅持一件事,感覺到了被尊重被需要,是至關重要的。
以前看這部電影,只是會覺得,很精彩,很勵志,但這次看又得到了不一樣的啟示。如果不努力,不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那如何去爭取更多更好的呢?
正所謂天上不會掉餡餅,就算會掉,也不可能正好掉在自己前面,所以踏實做事,不斷學習,讓自己更強大,才能在無論是職業生涯,還是自主創業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更遠更好。
不知道大家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想到哪些?可以在評論區討論留言,我會認真看大家的留言,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