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柒小略
民營醫療機構今年的日子並不好過,兒科首當其衝。
「在停診的兩個月裡,診所收入為零,成本卻一點也沒減少」,一位連鎖兒科負責人向《看醫界》坦言,疫情對部分以兒內科為主要業務的診所帶來了嚴重打擊,「雖然診所早就恢復門診,但因為不具有發熱門診資格,這部分收入直接被腰斬」,這位負責人表示,兒內科收入不僅僅是自己診所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相當大一部分兒科診所的主要收入來源。
業務量減少可以說是民營醫療機構的普遍現象。日前,《看醫界》聯合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對全國76家民營醫院和46家社會辦診所的調研顯示,5月份,全國社會辦醫療機構的門診恢復狀況依然不甚樂觀,其中民營醫院完全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的醫院佔僅有6.6%;恢復到去年同期80%以上的醫院佔比36.9%;恢復到去年同期50%以上的醫院佔比為68.5%;低於去年同期50%的醫院佔比31.6%;低於去年同期30%的醫院佔比為11.8%。
相比民營醫院,社會辦診所門診量的情況則更為慘澹。調研中,5月份社會辦診所門診量恢復到全年同期水平的診所數量為零;恢復到80%以上的佔比僅為15.2%;有34.8%的診所門診量低於去年同期的30%;低於去年同期門診量50%的診所佔比達56.5%。
知貝醫療創始人趙強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截至今日,兒科診所依然有非常多的業務沒有辦法正常開展,比如兒童發熱、內科、口腔皮膚有創治療等。並表示,如果沒有疫情,知貝兒科將在華南籌建第七家連鎖兒科診所,「但如今一切擴張計劃都被擱置」,沒有人知道疫情究竟能影響行業到什麼程度。
抱團取暖、拓展線上,民營兒科行業自救
4月初,企鵝杏仁集團宣布,將媽咪知道深圳兒科診所業務接入企鵝杏仁,雙方聯手打造深圳兒科業務體系。
據透露,雙方聯手後,媽咪知道深圳兒科診所原班醫療服務團隊將與企鵝杏仁團隊一起全面升級企鵝杏仁兒科特色產品線,為患者提供更多服務。
當然,並非所有兒科都能在疫情期間遇到「強強聯合」的機遇,更多民營兒科將目光轉到線上,轉變運營思路,拓展線上業務。
兒科診所連鎖品牌「叮叮兒科」相關負責人告訴《看醫界》,疫情期間兒科感染性疾病的大量減少,影響了一定的門診量。但是家長對線上諮詢、醫學科普、兒童生長發育、心理行為方面的需求也明顯增加。為了適應疫情,「叮叮兒科」開展了線上線下聯動機制。社區管理、門店體驗互為補充的模式,不斷研發自製產品,開展感染性疾病以外的更多醫療健康內容。
該負責人認為,這次轉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從2018年開始就已經在探索線上業務,疫情實際上是加速了線上業務的推進速度,也讓我們確定了這個發展方向」。
業務不轉型兒科突圍難
實際上,民營兒科面對的困境遠遠不止疫情這麼簡單,據知情人士透露,即便沒有疫情,兒科市場的萎縮也是短期內難以逆轉的事實。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人口出生率下跌至10.48‰,再創史上新低。儘管國家在2017年開放「二孩」政策,但預想中的新生兒出生率爆發並沒有出現,甚至在2018年出現斷崖式下跌。
新世紀醫療集團市場總監易亮告訴《看醫界》,之所以民營兒科診所受疫情衝擊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業務結構單一。易亮介紹,多數兒科診所的業務營收以兒內科常見病為主,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降低,這類人群的數量本身就在下降,加上疫情影響,沒有發熱門診資質的診所無法正常開展這類業務,兩大因素相加更是加劇了客源萎縮,在這樣的背景下,普通兒科診所擴大市場的難度很大。
但這並不意味著兒科就沒機會。易亮認為,在萎縮的市場中,民營醫療機構若想突圍,就必須轉型:通過增強專業能力,打造特色學科、強勢專科,以及塑造品牌影響力。
2019年8月,我國著名兒科呼吸過敏專家鮑一笑教授在上海創立了以治療兒童呼吸哮喘疾病為主的兒科診所——童杏兒科。在易亮看來,這樣有特色學科的兒科品牌會成為未來兒科診所發展的方向之一,也有很大的機會在市場上突圍。反之,如果過度依賴普通內科,或者內科收入佔營業額的主力,突圍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
「如果你的品牌和專科特長都沒有新的改觀,『突圍』只會把你的糧草彈藥全部打光,與其盲目『突圍』,還不如在本錢尚存時割肉離場。相反,類似新世紀這樣同時擁有品牌和專科優勢的機構將強者恆強」,易亮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