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寫個攝影教程。雖然我不是攝影師只是個攝影愛好者,自己學攝影這些年來,還是有些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朋友們優化自己的朋友圈質量、提高攝影水平的。
現在手機的畫質也在慢慢提高,雖說底大一級壓死人,手機的sensor永遠達不到相機的水平但是方便攜帶也和價格低廉成為了學攝影的最佳入門選擇。鑑於大部分人都是用手機在攝影,這篇札記就主要寫手機攝影的心得吧。這篇札記無關藝術,只談入門攝影,同時也給未來會買相機的朋友鋪墊相機攝影的知識。鑑於用iPhone的人群基數大、也好講,成像素質也尚可,我就以iPhone為藍本給攝影小白講講。高手不用指教了,我知道槽點滿滿。
理論基礎
「攝影是用光的藝術」,照片形成的原理可以比喻成帶濾網的杯子在下雨天接水。水接的多,畫面就比較亮(如白天),水接的少畫面則偏暗(如夜晚)。事實上我們手機sensor接的是光子,微觀下就是一個個像素在接一個個光子。
· 曝光鐵三角(敲黑板):
00001. Aperture(光圈),
00002. Exposure Time(曝光時間),
00003. ISO(感光度)。
這三個元素共同構成了照片的曝光狀況。對於我們期望的曝光狀況為標準,太亮了、純白且沒有細節是過曝;太暗了、純黑且沒有細節是欠曝。
· ISO,是濾網的粗細。濾網粗了(ISO高了)接水就快,但是過濾不仔細可能導致噪點多,畫面不純淨;濾網細了(ISO低了)則反之。這個解釋是錯的而且很牽強,初學階段暫時如此理解吧。
· 光圈,就是杯口的大小。如果我想接滿一杯水,杯子的容積不變,杯口越大就接的越快。
普通手機都是定焦定光圈鏡頭,iPhone8的光圈是f/1.8,等效光圈是f/12.6(敲黑板,可以不懂但是要記住)。由於手機和全畫幅相機的像場不一樣,不過存在等效的關係。f/1.8看著挺大,一等效就是小光圈了,所以拍虛化不好,於是有了一個長焦鏡頭、一個廣角鏡頭的雙攝手機7Plus和8Plus以及X,用算法強行模擬虛化,天啊竟然有人因此吹噓可以扔了相機了。有的人不理解為什麼數字小了反而光圈大了,我來解釋一下:(f/數字)是一個分數,分子f不變 分母越大 分數越小。所以f/1.8是大光圈,f/2.0要比它小。要是還不理解我建議去初中找數學老師討學費吧。喵星人的眼睛就是現實中常見的可變光圈光學系統。
夜晚,貓眼睛為了接收更多的光,瞳孔會放大,也就是大光圈
白天光線很充足,就不需要這麼大光圈了,所以瞳孔變小,調成小光圈。
· 曝光時間:接雨接了多久。
這個可玩性就很高了,但主要是相機方面的,手機畢竟是定焦、定光圈鏡頭。平時網上見到的車軌,銀河,星軌等都是長曝拍出來的大概十幾秒到三十秒甚至更長。另一種玩法是慢門,幾秒鐘,這種我拍的還沒有好看的片子。還有就是幾千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高速快門,科教頻道拍子彈打西瓜就是超高速快門連拍。
15s的長曝光拍出來的車軌
1/4000s的高速快門拍下的水滴皇冠
對於iPhone的自帶相機APP,快門是手機自己控制的。不過我們可以自己下載攝影類APP自己試著控制快門,看不同的曝光時間會帶來什麼。如果玩長曝光,一定要買三腳架。沒錢買好的,可以買國內山寨的八爪魚三腳架。
高度推薦馬小路MT01
八爪魚三腳架,十幾塊,質量很差
· 焦距
主流手機的等效焦距是28mm(敲黑板)而且不能變焦,這個焦距非常接近人眼的視角。捂住一隻眼睛,另一隻眼睛看到的畫面大概就是手機能拍出來的畫面角度。27mm及35mm的鏡頭堪稱人文頭,很多街頭攝影以及經典作品都是在這個焦距下拍出來的,所以不要找藉口說手機不如老法師的大白炮拍的好看,那是你不會拍,你懂老法師嗎?
附一張百度找到的焦距與視角的關係圖
· 端平!端平!端平!
既然是講入門攝影,這個我不得不講。斜構圖是個很難駕馭的構圖方式,它打破了平衡,可以營造不安、躁動等很多複雜的情緒,用好了是驚豔,用不好是廢片。
這是什麼玩意兒,強行對角線構圖??
把這個功能打開,用九宮格來構圖。大膽按快門,保留的照片沒有九宮格。
· 端穩!端穩!端穩!
本來手機sensor就小,你摁了快門就拿開,結果就是下面這樣的。拍照片,尤其是光線暗的時候拍,首先要端穩,輕點快門,按完了再保持半秒左右。漿糊似的照片往朋友圈發乾嘛?
這……話說回來,用大光圈、高ISO以減少快門時間也能避免糊片。
· 如何拍好看
這個很重要,我們拍照片拍清是溫飽,好看就是小康。想拍好看,首先要提升審美。我的PS修圖啟蒙老師李濤說:審美決定上限,技術決定下限,對於攝影,眼高手低就是一個很好的狀態。首先要找一堆自己喜歡的照片,觀察這些照片是怎麼拍的,機位的高低,主體與機位的遠近,角度的選取。再細說就麻煩了,風光、人像、靜物、人文等各種攝影類型,都各有各的技巧。一定要觀察,如何把眼前的世界通過視角固定的鏡頭展現為平面的圖像。
· 讓畫面簡潔
「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我忘了哪個攝影大師說的了。為什麼要離得近?因為要排除幹擾的元素,把畫面變的乾淨。比如下面這張照片,周圍全是雜草,但是蹲下來,離它近點,把太陽和樹葉虛化,這樣就成了一張美美的壁紙了。離得近首先簡化了畫面元素,讓構圖變得簡潔,同時也使虛化背景變的更簡單。手機攝影想虛化,切記離近點。有人說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我個人並不是很認可這種觀點,因為攝影要利用一切襯託出題,還有很多繁複風格能創造不一樣的感受。然而學會了做減法,才可能會做加法。
拍攝之前
我在按下快門之前,會考慮以下一堆問題:
00001. 構圖:要拍什麼?重點是什麼?非重點是什麼?什麼不要進鏡頭?橫著拍?豎著拍?景深的深淺?曝光鐵三角的搭配?
00002. 後期:拍什麼風格?拍了怎麼裁切?
數碼攝影時代有個好處,就是不需要珍惜膠捲,只要內存卡夠就能隨便拍。然而把每次按快門當做用掉一格膠片才能讓我拍之前考慮的更多,而不是一通亂拍。
構圖
這個是攝影入門都避免不了的話題。其實攝影根本沒有構圖,但是俗話說「產生美的不是對稱,而是秩序」,所以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常用的是:對稱式,三分式,對角線式以及引導線式。
對稱式(左右對稱)
三分式(上中下)
對角線式
攝影大師Steve Mccurry的引導線構圖
但是請記住,攝影沒有構圖,怎麼美怎麼拍。我們在拍之前,就要想到怎麼構圖,把幹擾因素排出在畫面之外;而畫面內的元素,要想清楚怎麼排列組合,如何虛實結合,怎麼運用光影。
後記
我在全文幾乎沒有怎麼提到「單反」而是用「相機」這個詞,是因為初學者總以為單眼相機就是專業相機。實際上單反也有三四千的,無反也有好幾萬的。旗艦無反相機(只有索尼的無反相機叫微單)各項功能都已經達到同級單反的水平甚至超過單反,價格也是互相飆的飛起……這兩者只是機械結構上略有不同:單反擁有五稜鏡而無反沒有。無反相對來說可以做的更輕薄,但是續航普遍不好。無反的EVF(電子取景器)初期也有畫面延遲,但是現在好很多了。
國內廠商動不動就說自己的手機拍照秒天秒地秒單反,千萬不要相信,真的是扯淡。我以前就是被這種宣傳帶偏了,後來買了相機才發現國產廠商真是滿嘴跑火車。什麼某為啊什麼某米啊藍綠廠啊,全是胡扯。
左上角那小的可憐的就是iPhone7的sensor,1/3英寸
手機的sensor就那麼大點,有小手指甲蓋大嗎?數碼攝影核心是sensor,人家一普通的入門相機的C畫幅的sensor面積是手機sensor的幾十倍,中畫幅的一個sensor都能買你幾個iPhone X了,別說萬把塊的鏡頭了。況且攝影玩的是鏡頭,人家機身或許一萬,誰知道人家家裡扔了幾個大三元呢。還聽不懂嗎?依舊認為手機要取代相機嗎?這麼說吧,手槍能跟AK47的威力比嗎?
還有就是像素吹,乖乖恨不得讓手機廠商全部上四千萬像素吊打一切相機。唉呵呵……喬幫主能顛覆多少傳統都沒能顛覆像素吹的思維。你說你不懂就學好嘛,非要BB暴露智商。諾基亞N86的年代就能做800w像素的手機sensor了,為什麼喬幫主執意iPhone4用500w像素的sensor?不就是為了畫質嗎。同樣面積的sensor,像素做的越少,單個像素的面積就能做更大,感光能力就更好,廠商就能把畫質做的更好。之前HTC逆市場出了一臺400w ultra pixel的手機M8,結果也是慘澹經營……但是技術是進步的,慢慢的,高像素也能擁有高畫質,iPhone8在擁有1200w像素的同時 畫質也能吊打iPhone4了。
景深:畫面中清晰的部分的深度。想要虛化就要淺景深,用長焦距配合大光圈來營造。拍大型風光片就要用深景深,保證很多想看到的景都是清晰的,實在不行就後期做景深合成。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