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產」五代機:最終沒能逃出美國的影子

2020-12-23 騰訊網

自從10月底,三菱重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被日本防務省選定為日本五代機F-X項目的主要承包商以來,就不斷有F-X的最新消息傳出。

12月15日,美國《福布斯》網站報導,日本計劃在2035年前投入480億美元研製部署F-X隱形戰機。根據這一報導,日本計劃在2024年建造首架原型機,在2028年進行首飛,並於2031年開始批量生產,在2035年投入日本航空自衛隊使用。日本航空自衛隊將採購大約90架F-X先進隱形戰鬥機。

F-X構想圖

12月18日,路透社報導,日本防衛省已選中洛克希德·馬丁參與三菱重工F-X戰鬥機的研發工作。洛馬將幫助三菱重工進行F-X航電與武器集成方面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F-X日後將取代日本老化的F-2機隊,後者也是在20年前三菱重工與洛馬公司合作的產物。

但同時,日本防衛省也表示,還將繼續尋求英美兩國的夥伴開展相關方面合作。

迫切的更新需求

上世紀70年代,日本根據美國的授權,在國內組裝製造F-4EJ,並進入日本航空自衛隊服役;進入21世紀後,隨著F-15J/DJ的入役,F-4EJ已經漸漸退出了空防一線,而日本想要徹底淘汰F-4系列飛機的想法也愈加強烈,為了儘快彌補F-4的不足,日本先後購買了兩個批次、共147架的F-35系列戰機(F-35A、F-35B)來替代F-4。

F-4EJ

此外,日本航空自衛隊使用的F-2,即便被稱為「平成零戰」(平成年代的零式戰機),但性能還是略低,而且生產與維護成本也幾乎與F-4持平,最終導致服役的數量不盡人意……如今,距離2040年F-2全部退役的時間已經不遠,日本開始急切的尋求其後續機型。

F-2

此前,日本曾向美國提出購買F-22的意向,但遭到了拒絕,這逼得日本政府痛下決心,再次回到自研自製的道路上,決定獨立開發下一代隱身戰鬥機。

購買F-35的「後患」

2011年底,日本決定採購首批42架F-35A(與此同時,中、俄兩國的五代機已經相繼進行了首飛)。

2020年7月,美國再次批准向日本出售105架F-35,其中包括63架F-35A和42架F-35B,總費用約為231.1億美元……

F-35A

截至2020年底,F-35戰鬥機的海外客戶已經達到12個(土耳其除外),已經確定總訂單數量為844架,用戶遍布歐洲、亞洲、大洋洲和中東。

隨著F-35暢銷全球,其帶來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就是很多中、小國家的軍用航空製造產業因為F-35的進入而遭到了直接的摧毀。

日本政府與歐洲等F-35的用戶都深知這點,也因此,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了或合作、或獨立的五代機研發計劃。而日本已經在相關技術的預研方面推進了十幾年——

2000年左右,日本防衛省提出了「先進進技術驗證機」(ATD-X:Advanced Technological Demonstrator-X,代號X-2)這一概念,目標是為五代機研製提供技術儲備,並協調了全日本200多家製造企業參與項目預研。

從2000年到2011年,X-2一直在進行鬆散的技術預研;直到2012年,三菱重工開始組裝ATD-X全尺寸試驗機。在幾經推遲後,ATD-X終于于2016年4月22日試飛成功。

不過,在完成了不多的32次試飛後,在2017年10月31日,日本防衛省宣布X-2完成了最後一次試飛,此後將終止試飛。日本防衛省表示,將在對X-2測試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後,最終決定日本下一代戰機到底是獨立研發,還是走聯合研發的道路。

雖然X-2定位為驗證機,但這樣的說法顯然有點立不住腳。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為了研發X-2,日本自2009年起、投入了約400億日元(約合23億人民幣)推進開發,如果算上前期關鍵技術和發動機的研發時間,總共耗時近20年。

X-2停止試飛的背後,也許又是一出通過遊說、影響、施加壓力、達成防務協議等方式進行分化擊破的美式滲透。

但日本並未就此放棄。2020年10月31日,日本防衛省宣布已經正式與三菱重工籤署了新一代隱身戰機的研發製造合同。當時,日本防衛省也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將與該公司一起穩步推進下一代戰鬥機(F-X)的研發。」

當時,日本防衛相岸信介還表示,日本將在今年年底前選擇一個海外合作夥伴進行技術合作,其中隱形技術將是重點研發項目之一。

核心技術能否「合作」而來?

雖然日本防衛省已經選定洛馬參與三菱重工F-X戰鬥機的研發工作,但日本依然也在尋求與英美其他航空供應商的合作,以便更多的降低自身研發的難度。

雖然洛馬的優勢在於其較成熟的隱身技術,但作為五代機的核心指標之一,美方對這一技術的轉移與合作相當謹慎——

F-22

自從F-22問世之後,美國就立法禁止出口F-22。雖然日本一直嘗試各種方法希望獲得該機,但依然未果。2009年年初,路透社報導,美國國會參議院正考慮批准一項撥款,用於開發F-22型「猛禽」戰鬥機的「出口機型」,以便對日本出售這種美國現役最新型戰機。但在同年公布的美國國防部2010年預算草案中,美國國防部決定,F-22將在再生產4架後關閉生產線,這也徹底熄滅了日本引入F-22的「夢想」。

當時,有洛馬官員透露,出口F-22可能會冒著洩露其電子體系結構、隱身技術以及下一代數據鏈的危險,這使得美國政府非常緊張,畢竟在當年,F-22結合了出色隱身性能和超聲速巡航能力,成就了其全球首款五代機的稱號。

而今,即便洛馬已經成為F-X的合作方之一,但雙方也並沒有公開合作技術中是否涉及隱身技術……因此,即便是進行「全球招標」,日本能多大程度上實現真正的五代機技術合作,依然值得關注。

相關焦點

  • 五代機還未成功,又加快搞六代機?日本獨立研發能力再度被質疑
    美國作為軍事強國,其在軍事方面的總是能引領潮流的存在,也是各國一心看齊的目標,其中就連"小弟」日本也不例外。早在2012年日本就對外宣布,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部,已經提出了未來戰機的研究構想,用於接替F-2戰機,很快也就推出了「i3」戰鬥機預研構想。
  • 美國不肯賣五代機,土耳其要自主研發,還有強大幫手幫忙!
    五代戰鬥機由於科技含量高和實力強大讓其成為下一代軍事力量的象徵,不過也是由於其強大的實力和研發難度全世界目前只有中國,美國和俄羅斯成功掌握了五代機的研發和使用,不過五代機的魅力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想要加入其中,這裡面不乏一些軍事強國,比如日本,韓國,歐洲的法國和德國,現在這個隊伍還會有一名新成名——土耳其!
  • 五代機優勢不再,美國加快六代機研發,首款原型機試飛
    面對中俄五代機的挑戰,F22成本高昂,且已經停產,重開生產線費用太大,而且F22研製時間過早,面對中俄五代機已經沒有優勢。但是F35是一個充滿妥協的五代機,功能設計以對地/艦攻擊為主,超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在五代機裡是最差的,只能對付四代/四代半,不足與中俄五代機對抗。
  • 印度國產五代機八字還沒一撇,開始招標讓民企參與生產
    本世紀以來印度航空工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尤其是LCA戰機成功首飛與交付,讓印度的底氣十足,認為自己在航空領域已經進入了國際一流的水平,如今印度更有著下一步的發展計劃,不僅要對LCA戰機進行大改,還要研發自己的五代機,在相關工作方面,印度顯得急不可待!
  • 日本砸下5萬億軍費,開發第六代國產戰機,號稱性能遠超美國F-22
    就以美國為例,F-35戰鬥機實現量產以後,各大盟友的訂單像雪花片一般送上,生產商成功降低了製造成本,其中利益可想而知。直到現在,很多國家都為獲得訂購資格而暗自欣喜,由此可見,各項性能都非常先進的五代機在國際軍售市場上非常受歡迎。不過,比較有前瞻性的國家已經在為未來鋪路,除了強化五代機的性能以外,六代機的研製工作也已經提上日程。
  • 講武談兵|高調展示五代機原型機,應另眼相看韓國航空工業
    由此,外界也第一次見到了這款經歷諸多磨難的「小國五代機」的真容全貌。而且,韓國也毫無懸念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中國之後,第四個進入到第五代隱身戰機原型機製造階段的國家。作為一個在1988年才開始自主研製國產軍用飛機的國家,韓國航空工業能夠在短短30餘年的時間內,實現從最初級的螺旋槳飛機到第五代噴氣式隱身戰機的巨大跨越,不得不說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漢江奇蹟」。
  • 印度軍工:國產五代機RCS小於0.01平方米,隱身能力超F-22
    印度空軍計劃在未來採購100架國產「先進中型戰鬥機」(AMCA),這項採購計劃正在得到強力執行。印度軍工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稱AMCA將會在2025年實現首飛,並會在2029年完成試飛。在很多人看來,印度軍工因為技術實力不夠,推進五代機項目將會重蹈「光輝」戰鬥機的鬧劇,不但難以研製出合格的五代機,還有可能再花上30年時間。近日,DRDO通過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證明實力,宣布國產五代機的隱身性能達到了世界第一,超過了F-22。
  • 日本空中力量大幅提升,中國如何應對五代機?
    在大家都感嘆日本大手筆的同時,也對如此大規模戰鬥機的威脅產生了疑問。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居」,在空中力量得到提升後,或多或少都會對我們產生威脅,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F35戰鬥機這款戰鬥機的研發是為了配合美國空軍高低搭配的概念,與F22互補使用。在性能上也非常強勁,可以執行高強度的作戰任務。不過,有幾點值得注意。
  • 等你有五代機,他國或早有六代機了!日美合研新戰機依然不夠先進
    日本防衛省日前表示,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與三菱重工合作研製新型戰機。該戰機的將集成更多的先進技術,綜合作戰能力壓制現役的五代機。日政府對該項目投資巨大,預計將超過五萬億日元,折合近500億美元。早前,日本曾研製過一款名為"心神"的隱身技術驗證機,不過並未大規模量產,而是在試驗後當作技術儲備了。目前,日本周邊不少國家都在積極研製新型戰機,俄羅斯有了蘇57,韓國有了KF-X,中國的殲-20早已服役。相比之下,日本目前只有少量從美國購買的F35戰機,且F35作為一種聯合攻擊機,制空能力較為有限。如果僅靠F35,日本空自未來可能難以與周邊國家爭奪制空權。
  • 中美俄五代機造價:F22為1.5億,蘇57約4000萬,殲20又是多少?
    五代機的研製非常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科技等綜合國力水平,所以雖然很多國家都紛紛開始給自己的五代機項目立項,但實際上能真正做到的國家沒有幾個。比如日本,經濟強大,科技發達,但其研製的「心神」五代機,沒飛幾天就下馬了。
  • F4服役49年後,日本二代機全部退役,我們的七爺八爺啥時候退呀?
    這意味著,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二代機全部退役,以後就只剩下F-15J/DJ、F-2和F-35三種戰鬥機,空自全面進入四代和五代戰鬥機時代。但是與此同時,解放軍空軍至今還裝備有大約500架左右的殲-7、殲-8系列戰鬥機,大約佔當前我國戰鬥機總數的四分之一。
  • 美國高調炫耀,六代機成功試飛,要謹防「星球大戰」陰謀
    至於更先進的六代機,雖然外界一直有傳言,但是長期以來似乎給人的印象都還在「畫餅」階段,這一點對航空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美國來說也不例外。但近日一則消息顯示,美國人似乎又走在研發戰機的先列,因為據說他們的六代機已經成功首飛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美國已準日本購買百架F35,這一次美國將好處撈盡,可謂一舉多得
    就在幾天前,美國正式通過審批,正式通過了日本花費大約230億美元購買105架F35戰機的請求,這一舉動震驚了世界各國!說起F35戰機,大家都耳熟能詳,是近些年來國際軍火貿易市場上的搶手貨,數十個國家聯合參與了F35的研發項目,同時F35也是用戶國最多的五代機,沒有之一!
  • 美俄五代機早已給出現成答案
    我們可以看看同為標準重型五代機的F22和俄羅斯蘇57的情況,首先看F22猛禽戰鬥機,F22自亮相伊始,壓根沒考慮過雙座的可能,因為在四代或者稱之為三代戰鬥機,有兩種可能採用雙座模式,其一是作為戰鬥教練機,譬如美國的F16雙座型、俄羅斯的蘇27UBK雙座型及中國的殲10S雙座型,其研製目的主要就是為了作為同為該型號的單座戰鬥機的教練型來培訓飛行員,當然同時也兼顧戰鬥作戰;而另一種情況是多任務作戰模式下的戰轟角色
  • 一臺密碼機沒動,就能逃出莊園
    四個人五臺密碼機,就算有個人被追了剩下的也夠開機的。但是真要實際玩起來變數永遠是最大的,有的就剩一臺機都沒開但是直到四個人都掛飛了也沒開掉,甚至還有五臺密碼機人就沒了的情況。而且玩家不僅是要開密碼機,還要開兩邊的大門才能最終跑出去。當時在新手的時候更是幾乎全軍覆沒,畢竟低階局還是監管者更強勢一些。在新手期的時候肯定有不少小夥伴們想,要是沒有密碼機就好了直接開門逃出莊園。
  • 不再停留於PPT,亞洲第三款五代機終於有眉目了,未來將量產120架
    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心製造五代機,但受制於工業基礎與技術限制,這些國家推出的五代機項目僅處於PPT階段。例如,印度AMAC、土耳其TF-X、伊朗F-313、日本F-3等。不過,位於東亞的韓國卻一鳴驚人,在五代機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 印軍上將又出迷惑言論,認為殲20是假五代機,俄:證明內心恐懼
    印度一直都對殲20的五代機身份,持懷疑態度,特別是在隱身能力方面。印度空軍上將還表態,雖然殲20和F22、F35並稱是五代機,但是自己卻並不認同殲20的可靠性。陣風戰機反觀美國的F22、F35這些戰機都沒有出現鴨翼設計。而且還覺得殲2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比較欠缺。所以在經過這些方面的對比後,印度軍方認為殲20並不是一款合格的五代機。
  • 美空軍提出五代機標準,日本權威雜誌進行排名,數據卻存在質疑
    導語:美國空軍提出五代機標準,日本權威軍事雜誌對各國隱身戰機進行排名,公布的數據卻讓人質疑在二戰結束之後,很多國家都意識到武器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世界各國都在研製先進的武器裝備,以便來滿足海陸空三軍作戰需求。
  • 76架蘇-57將服役,俄羅斯真在實現五代機量產?將再次領先美國
    領先其他國家,但怎樣率先實現五代機量產,才是真正的先發制人。近日據環球網轉載「防務世界」網站報導,俄羅斯蘇-57第五代戰鬥機的製造商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UAC)當天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系列照片,展示了這款隱形戰機,透露其已經開始進入組裝線進行批量生產。
  • 定了,第五代零式戰鬥機馬上上馬,東亞強國要造世界最強隱身機
    據估計,未來日本方面將投資180~200億美元,來研發這款新型飛機。美國會為日本研發五代機提供幫助看起來是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在過去美國可是全力遏制日本發展自身獨立軍工。除了限制日本發展軍力,並控制日本的核心產業之外,美國過去多年來的一個成就,是通過軍售和技術轉讓的方式,完成了對日本航空業的閹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