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相】中國歷史如何主動參與了對傳教士的遺忘(值得一讀)

2021-02-12 海鷗傳信RC

來源/信德網 綜合/海鷗傳信RC公共平臺

【與帝國同行】現行農曆的來歷 真實的湯若望神父

【歷史真相】第一位把鋼琴帶入中國的人,竟然是一位天主教神父!

導語:提到清末以來從西方「開往中國的船」,中國人往往想到侵略中國的英國炮艦,傳教士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是被汙名化的一個群體。事實上,經過連續幾個月的舟車勞頓,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的無數西方人,對中國人充滿深切的同情和愛心,帶來現代文明和傳教士精神。未能打開的這一段歷史,不光為我們的民族貼上了「健忘」的標籤,而且在一百年前就為第二波現代化中的種種怪現象做了註解。

中國歷史如何主動參與了對傳教士的遺忘?

【晚清有三撥人來華 傳教士沒有政治和經濟目的】

搜狐文化:您在寫作《一條開往中國的船》中發現了新的問題或者解答了《尋找•蘇慧廉》未解答的問題了嗎?

沈迦:這本書可以說是《尋找•蘇慧廉》的補充本。材料找來不容易,更何況對於傳教士的研究,對基督教史的研究都還是非常重要的。上一本是專寫蘇慧廉,今天這本書擴展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範圍,似乎也可以說,《一條開往中國的船》賦予了它更廣闊的面貌。

搜狐文化:有些讀者覺得蘇慧廉太過完美,沒有缺點,這樣反而會讓普通讀者對傳教士的身份,又增加了一點疑慮?

沈迦:傳教士是人,不是神,他身上一定有缺點,但我個人認為,傳教士作為人,會比普通的人會更自律一點,他們會努力把自己身上的毛病更克服一點,並且他們對精神層面的東西追求更多一些。我今天也能接觸一些做傳教工作的人,真的是可敬佩的。

  比如新星剛出版的《傳教士韓寧鎬與近代中國》一書,譯者叫雷立柏,人大的教授,老外。我接觸過他,他身上真能體現自己追求聖徒的境界。跟他接觸,看他平常做人做事,覺得驚訝,只有敬佩。我想當年傳教士身上是有這種精神的。

搜狐文化:今天的讀者難以相信,可能是現代人出了問題?

沈迦:是現代人出了問題,現代人活得太世俗。

搜狐文化:圍繞來華傳教士,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人為什麼會忘記本該記住的人?是無意,還是有意?您打開這個歷史的魔咒了嗎?

沈迦:在文字上,我寫「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其實應是「有意」,今天中國歷史是有意要忘掉這樣一些人。「無意」,因為不知,「有意」就是知的,知而這麼做,才是更可悲的。近代的傳教士不止到中國,亞洲他們還去韓國、日本、臺灣、東南亞,還去非洲、南美洲,別的地方好像都記得。非洲人比我們文化可能低些,但非洲人都記得,為什麼我們忘記了?

搜狐文化:有意遺忘,還意味著誤解。提到傳教士,很多人仍然和「文化侵略者」劃等號。

沈迦:在我這一代,應該還包括比我更早的一代,我們受到的歷史教育,日常渠道給我們推送的,對傳教士是汙名化的。想起來就是穿著黑袍子,掛著虛偽的十字像,幹著不可見人的勾當。包括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司徒雷登給人就是這種印象。但從我了解的來講,司徒雷登本人的行為接近聖徒。他們對中國的貢獻,歷史一定不能掩蓋,他辦燕京大學,給中國帶來如此好處,他對中國有害嗎?

  我有一次跟社科院歐洲所的老所長陳樂民老先生去五塔寺,那裡保留著很多的天主教傳教士的墓碑,他們中很多人當年死在中國。陳老先生是做歐洲啟蒙運動研究的,那時我沒有真正開始研究傳教士,但我傾向傳教士,我跟他講,中國對傳教士的汙名化太厲害,對他們的功過最少應該七三開吧,七是好的,三是不好的。陳老先生那時候身體已很不好,他聽我這麼說,拿著拐杖在地上跺,說:「他們哪兒有一點不好?」 陳老先生平時很和藹,說話都是很輕的,聽我這麼講,竟拿著拐杖在地上跺,給我很大的震動。陳樂民先生2008年去世了,他當年最大的希望就是中國人能得啟蒙,這是他一輩子課題,也是一輩子的使命。

搜狐文化:沒有一點不好,不會太過絕對嗎?

沈迦:傳教士中當然也能找出幾個不那麼好的,但這是很少的比例,整個群體是可歌可泣的。晚清來到中國來的有三撥人外國人,一撥是傳教士;一撥是外交官、領事大使,包括他的家屬;還有一撥是商人。我們往往會把三撥人混為一體,他們來的目的是不一樣的,要區分開的。政治家蠻難評價,各為其主;商人是無利不起早,當年不是說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嗎?傳教士既不為國家,也不為錢。我們一定要明確,傳教士不是他們國家派的,跟他們所在的國家沒有關係。比如司徒雷登來自美國,他做傳教士期間,不是拿美國政府的工資,是教會給的待遇。傳教士為上帝服務,他們謀求天國。天主教神父還是不結婚的,家庭和子女都沒有,錢對他來說更是沒太大意義。

搜狐文化:政教合一還是政教分離,需要再梳理一下。

沈迦:晚清的年代已經是19世紀了,西方社會政教早就分開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就完全分離了。很多人不了解,以為錢是他的國家給的,他為他的國家服務。在西方的社會當中,教會是一個類似NGO的組織,非政府組織。教會給傳教士工資,教會的經費則來自募捐及信徒的奉獻。

搜狐文化:我們也能看到教會有很多「斂財」的方式,對於神聖化和純潔化有所存疑。您怎麼理解他們的奉獻和服務精神?

沈迦:存疑的原因,一個是在我們的觀念當中,一直以來是汙名化的。不要說中國歷史,在西方歷史中,特別宗教改革以後,在基督新教的主導下,他們有時也在汙名化天主教。第二,中世紀及之前政教合一,教會有太大的世俗權力,國家都得聽命於它,權力這麼大,不受監督,必有腐敗。

【主動遺忘和重新撿回都是因為功利】

搜狐文化:副標題《赴華傳教士的家國回憶》,您怎麼解讀「家國」二字?

沈迦:「家國」是一個蠻複雜的概念,我們會想當然把「國」理解為中國,常常忘記傳教士也有他們自己的祖國。不過,那些傳教士在中國一待就是幾十年,他們其實也是把中國當成第二故鄉的,甚至可以叫第二祖國,中國已經成為他及他全家血脈當中的一部分。

  ……

搜狐文化:溫州人在蘇慧廉的幫助下建立學校、醫院、教堂啦,走向現代化,而後經歷反帝反封建,百年發展後,用您文章中的話說「言必談炒房」的溫州人的記憶中,還有蘇慧廉麼?他的影響還在嗎?

沈迦:溫州這片土地上的人,跟中國其他土地上的人基本上是一樣的。如果我們依然是健忘的,依然沒有真正用心去記住別人曾經為我們所奉獻的,那1925年的民族主義情緒下所謂反帝的狀態,只會在今天不斷地重演。

  現在國內很多著名醫院、大學都在重新寫歷史,續上傳教士創建那一段,以顯示我的歷史是如此悠久。我在琢磨,當年你們也參與了遺忘,並且參與了主動的遺忘,你們早年編的院史、校史都有意撇清跟這些「帝國主義分子」的關係。今天重新撿回來,跟當年把它扔掉的動機似乎是一樣的,只是把它做成一個招牌而已。如果只把傳道士留下的當作一個東西,有用的時候拿來,沒用的時候棄掉,那還有一天會把它再扔掉的,是不是?這才叫可悲。

  司徒雷登故居在杭州也開放了,很多地方政府現在是把傳教士遺蹟作為旅遊經濟驅動的。如果把它當成旅遊產業,多可悲。我認為傳道士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它曾經賦予醫院、學校一種精神,而不是給你一個可以貼金或者遮醜的東西。如果今天的醫院還能有傳教士的精神,能有這麼多的醫患問題嗎?醫生要穿防彈衣上班嗎?今天我們講民國風範,大師輩出,民國時代的教育,教會學校是很大的部分。今天的教育又是什麼局面?傳教士當年做慈善帶來紅十字會,今天的紅十字會什麼樣?丟掉的是這種精神。

搜狐文化:物質被推翻了,精神就可以不存在了?

沈迦:一百多年前,蘇慧廉要到中國去,西方人對他要去中國就表示擔心,「你居然要到世界上最現實的民族面前出售一個純粹的理論,並且這個理論不能給他們帶來現世的利益。」中國人確實如此,好聽點叫務實,難聽點叫功利。

  什麼樣的文化讓我們變得這麼急功近利?其實是文化造成的,是制度造成的,中國人只能顧得了眼前的,因為看不了長遠的。其實誰不想看長遠,但是老變怎麼能看長遠?也只能看眼前的事,東西拿在手上才有安全感。

搜狐文化:明代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走上層精英路線,晚清新教傳教士更多紮根於基層。這是一種策略,還是一種情懷?

沈迦:這是兩種神學上的策略,講起來可能會比較複雜。明代來華最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來自耶穌會。耶穌會成立在宗教改革後,走的是一條精英路線,選拔機制是極嚴的,參加耶穌會的人都是歐洲那時代的精英,不論是信仰還是個人能力,都是極強的。他們知識水平、語言能力,包括身體強壯程度,可以說是百裡挑一。今天的教宗、中國人習慣叫羅馬教皇,方濟各,就是耶穌會的。耶穌會當時聚焦遠東,去日本、中國傳教。耶穌會的精英特點或許也決定了它走精英路線,用最少的人並且在最頂層做好傳教工作,達到最大的效果。

  某個層面來講,晚明來華耶穌會的傳教道路是成功的。中國是個崇尚讀書人的國家,國家治理是文官體制,一個村裡最有道德力量的人也是士紳。利瑪竇這樣的傳教士非常懂中國,他影響了像徐光啟這樣的一些精英,帶來大改變。

  晚清入華的主要是基督新教,新教的策略跟天主教不一樣。天主教有一個祭司階層,新教認為人人皆祭司,即便是個鞋匠,是個種田郎,在上帝的眼裡也是平等的。人人都可溝通上帝,人人都可以做傳教士。

……

搜狐文化:「傳教策略」這個詞又讓人聯想到世俗層面。

沈迦:策略這個名詞使人想到背後有動機。中國人好像頗喜歡陰謀論。其實,做好事也要有方法。今天的公益組織都要用企業化的管理,也得要掙錢,也得要做廣告。為了募集到一筆款項,也得給人說點好話。那種方法對他們來講可能也叫策略。

  但是最重要的是背後的動作。傳教士今天影響一個鞋匠,明天影響一品大員,策略有不同。但是背後的目的,是希望人們能信上帝,進天堂。再講回最偉大的傳教士利瑪竇,他是怎麼接近明朝皇帝的,怎麼能夠走入北京的宮廷?他的策略是給萬曆皇帝送了兩座自鳴鐘,並且告訴皇帝自鳴鐘是要維護的,並不是永動機。皇帝問如果不會走了怎麼辦啊?於是他被留下以備修自鳴鐘。他就用這種方法留在了北京,並可以常常出入皇宮。住下來後就一步一步建立教堂,把教傳開,幹成他的宏圖大業了。可以講,修自鳴鐘就是他的策略,只是他的方法而已。

搜狐文化:如何去驗證動機呢?兩袖清風,不帶走一片雲彩?

沈迦:動機在當下是很難見到的,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時間會驗證當初的動機,它到底是對你好還是對你壞,掩蓋不了。像利瑪竇,都去世四百年多了,他當年的動機及果效已看得明明白白了,他們為中國人做了什麼,有沒有帶走什麼?傳教士能帶走什麼?大批的人死在中國。

……

【不正視第一波現代化,第二波現代化就會有問題】

……

搜狐文化:白巖松推崇您的書,說一方面社會上有很多令他很厭惡的公知,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的知識分子在研究真問題。您是怎麼定義知識分子身份的?

沈迦:在西方的社會,知識分子是一個被人尊重的詞。我認為讀過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包括從事文化工作的人,都應該多少承擔對這個社會的責任。古代,知識分子叫儒或叫士,在當時是有道義責任的。當今中國,每個讀書人如果覺得自己有責任的話,這個社會不至於這麼糟糕。

搜狐文化:除了求真,您還要啟蒙?

沈迦:知識分子的職責中就有啟蒙。我覺得21世紀的中國,2016年的中國都沒有完成啟蒙。如果中國人,人人都能得啟蒙,今天不是這個樣子的。比如網上的語言暴力,民眾的情緒太表明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未被啟蒙的、不理性的國家。所謂的啟蒙就是完成人的理性,獲得人的尊嚴,起碼每一個事件下,每個人都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盡到什麼責任。

……

搜狐文化:學界對傳教士的歷史更重視一些了麼?

沈迦:我是這麼希望的,我不能講我是學界,但因這兩本書跟學界有一點接觸,總體感覺這方面的研究還太少太少,以今天的速度跟投入的力量,一百年都做不完。

搜狐文化:投入的太少了。

沈迦:投入太少有原因的,主流意識形態不歡迎這個東西。如果做這個課題,拿不到經費、憑不上職稱、博士論文做完了卻通不過,體制內誰幹這個事?

  傳教士留下關於中國的著述三千本有吧?已翻譯過來有多少本?已出版的知名傳教士的傳記30本有嗎?這就是現狀。

搜狐文化:重不重要並不是考慮這件事情第一位的。但是這第一波現代化的歷史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沈迦:沒有第一波現代化,就沒有第二波現代化。為什麼三天就熔斷了?這不就是我們第二波現代化面臨的問題嗎?這些問題一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不是今天才有的。中國融入世界怎麼跟世界打交道,怎麼走「一帶一路」,這些問題不是今天才有的新問題。第一波現代化為什麼沒有走好啊,所以第二波現代化會有問題。

……

中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教案?主旋律的近代史認為都是這些傳教士魚肉人民、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其實不是的。大量的教案都是跟當地士紳的鼓動有關係,學界早有人有此結論,我僅是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案例。後來華師大有個歷史系的學生,拿我這份材料完成了他的碩士論文。這就是材料的價值。我覺得他們做的更專業,他還做了很多研究,也加了很多論述。

【一個國家的取決於年輕人闖蕩世界的目的與作為】

搜狐文化:開篇,傳教士託馬森見到蘇慧廉就問,「不會是去海外傳教吧?」 讓您很感慨,「那是個怎樣的時代,碰見遠行的年輕人會這樣問」,您想表達什麼?

沈迦: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也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去闖蕩世界的目的與作為。託馬森這麼問,是相信那個時代千裡迢迢坐遠洋輪船的人,大部分是去傳教,是胸懷天下,是實現理想。就像我在該篇結尾時所說,今天你看到一個溫州人,一定認為他是做商業項目或者去炒房了。心裡是這樣的答案,所以才會這樣發問。傳教,或者炒房,都是時代中人的大多選擇。

……

【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與三天熔斷的非理性規則】

沈迦:再講回來,最重要的就是西方的市場經濟是有教堂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個經濟學家講的,我們的市場經濟是沒有教堂的市場經濟,這就是最大的不同。

搜狐文化:您是說信仰和規則嗎?

沈迦:北美和歐洲都是以基督教為文化的,所以強調人的尊嚴,社會的底線,商業的倫理。西方為什麼沒有泛濫的毒食品?並不是個個人品好,只是他們害怕,敬畏天,而不是誰比誰膽大,誰比誰敢騙。西方也有日益發達的網絡交易,但沒有淪為假貨泛濫的淘寶模式,因為人與人之間還有上帝看著。所以說它是有教堂的市場經濟。

  再說西方的整個遊戲規則的形成,是靠制度的,政府不會改來改去,不會三天前想出熔斷三天後就不做了。今天的中國股市是很不理性的,這也是縮影,群體處於是一種恐慌的狀態,恐慌下大家都是短命的。

  再說整個社會的社保體系建立得很好,哪怕是一個殘疾人也能活得很有尊嚴。如果你被生活所逼露宿街頭是有人管你的,除非是你就喜歡露宿街頭。

(搜狐文化孫鈺採編,本文有刪節)


趕快把我們平臺設為「置頂」吧

相關焦點

  • 上海最早的傳教士麥都思,歷史中不能被遺忘的人
    2020年的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麥都思這個人一定一臉茫然、毫無印象。就如許多無名的傳教士一樣,他也是一個在歷史中被遺忘了的英雄。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英國傳教士,晚年自號「墨海老人」。
  • 傳教士在中國歷史上的10個第一
    為了這一事工,阿德希終身未婚,就像她曾在信中說的那樣:「她已將自己許配給了中國……」1835年,美國傳教士伯駕(Parker)在得到廣東商人的捐助後,在廣州新豆欄街豐泰行3號(今天的十三行)買下一塊地皮,創辦了一所西醫醫院。
  • 「二二八」——不能遺忘的歷史真相
    今天是臺灣「二二八「紀念日,馬英九上午出席「『二二八』事件69周年紀念儀式」時表示: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面對受難家屬應該設身處地
  • 《風聲》:歷史可能沒有真相,但故事值得被銘記
    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慢慢被揭開的真相,讓我好似回到1941年,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經歷了這樣一段歷史。《風聲》分為《東風》、《西風》以及《靜風》。《東風》的故事,在《西風》中被推翻,在《靜風》裡,《西風》隱藏的細節漸漸浮出水面,而《靜風》的故事裡,同樣有很多內容值得推敲。不得不說,雖然故事主線簡單,但穿插在其中的反轉,時刻存在。
  • 「拒絕遺忘正是追問構成我們今日狀況的種種歷史線索」:為什麼要讀...
    我將從歷史、思想與文學這三個維度,分別說明為何要讀陳映真。一、歷史回顧戰後以來臺灣的文學界,陳映真佔據了一個非常重要且獨特的位置。這樣的一個論斷,是因為那無法避免而且也不一定必然負面的「偏好」嗎?答案是否定的。這麼說好了。
  • 明妮·魏特琳:一個馨香的生命,一個偉大的傳教士
    虛構的電影引發了我們對歷史真相探求的欲望——嚴歌苓在《金陵十三釵》裡寫了十三個風姿綽約的秦淮妓女,風雅脫俗的玉墨,犀利潑辣的紅菱,懵懂稚嫩的豆蔻……她們在大屠殺中逃離自己的樓船,幾近屈辱地翻進教堂避難,被心軟的神父收留,卻在最後關頭主動代替女學生忍受日軍的蹂躪。
  • 鳳凰大視野播出五集紀錄片《尋找傳教士》
    接下來的一周裡面,《尋找傳教士》五集紀錄片將每晚播出一集。鳳凰大視野是香港鳳凰衛視極具份量的節目,洋溢歷史縱深感和凝重感,是活生生的近、現代歷史教材。該節目以每周一個專題,以紀錄片的形式,一連五天,一氣呵成,深入而立體,將重大歷史事件全新曝光。一段段難忘的記憶,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穿越時空的隔閡,觸動無數觀眾的情感,帶給我們深刻的反省和思考。
  • 傳教士李提摩太與晚清政治
    作為傳教士,李提摩太留在中國的宗教印記並不突出,但當人們回溯晚清政治生活,卻無法忽略他的身影。特例獨行的李提摩太,一反同時代大多外國傳教士的傳統宗教路線,通過交結遊說政要、辦報立言等方式實現自己的政治、宗教理想。 一、走上層路線:交結政要,遊說參政 初到中國,李提摩太也嘗試過用傳統方式開展傳教活動。
  • 淺談現代足球在中國的起源以及發展,外國傳教士發揮巨大作用
    下面小編就來帶大家回顧一下現代足球是如何進入近代中國的。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應該大致了解一下現代足球在西方大陸的發展歷程。介紹完現代足球在歐洲大陸的起源以及發展,我們重新回到自己的國家來了解一下現代足球是如何傳入中國的,不過在此之前為了在接下來的介紹中讓大家更加全面理解當時足球傳入中國的契機,小編有必要先給大家大致介紹一下中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
  • 第一個介紹長徵的西方人,37歲傳教士與一萬九千裡徵程
    該書出版後轟動一時,但很快因二戰等原因被人遺忘,直到1984年,在山東省博物館一個早已擠滿住戶的閣樓頂樓上被重新發現,西方傳教士離奇參與紅軍長徵的歷史才被外界所知。1988年底,《神靈之手》被加上中文副題「一個被紅軍釋放的外國傳教士見聞錄」,分四期在《貴州文史叢刊》刊出。2006年,黃河出版社改名為《神靈之手:一個西方傳教士隨紅軍長徵親歷記》,首次在中國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
  • 《遺忘,刑警》:人間不值得,但我們能去哪?
    相比於《網內人》,《遺忘,刑警》只能算是一本中短篇,但事實上作者陳浩基在《遺忘,刑警》裡透露出了更大的野心,我們從情節上就能看出來,雖然篇幅短,可《遺忘,刑警》裡的反轉更多,而且每一次都能出人意料。對於我個人而言,這一點《遺忘,刑警》並沒有太吸引我。所以到最後,我覺得這更像是一個故事,值得一讀的故事,比起推理,故事本身反而更吸引人。01.層層反轉的真相小說開頭,一對夫婦在家中被殺,妻子已經懷了身孕,但依舊沒能逃過毒手。案發現場留下了指紋和手印,警方據此很快就鎖定了案件的兇手。
  • 換個角度理解中國歷史很值得讀的一本書
    中國古人記錄、研究和評價歷史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和標準。這在古代是非常先進和實用的。但是,從1840年以來,中國各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中國人不止要在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趕上西方,在歷史研究方面也要與時俱進,爭取趕上西方。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一次歷史與現實的神交與碰撞
    文|荒城在你的印象中,對歷史的認知,是不是基本停留在歷史課本中的年代以及大事件的背誦中?如果是這樣,那這本《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會顛覆你對歷史的認知。少年怒馬這樣評價:「在伯陵筆下,歷史不再是按時間碼放的記事簿,而是貫通時間、看清脈絡的時代演變過程。
  • 傳教士與老照片:記錄並帶來了中國近代文明{震撼老照片}(附 辛賞 原創詩歌【祝願神的僕人】)
    到1900年,在華的幾乎所有重要傳教中心都開設一所小學。在開辦學校的教會及傳教士中,來自美國的最多,其次是英國。事實上英文裡面還有一句話他說「不是為中國,是為基督」在庚子教難中,有一個歷史細節讓我門格外受震動。戴德生創立的內地會,有58人被害,此外還有21名兒童。但在事後的索賠中,戴德生主動放棄賠償要求,即使中國政府情願賠償,也不接受,以示和不平等條約劃清界限。1865年,戴德生創立「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
  • 讀文|傳教士利瑪竇眼中的大明亡國
    本文轉自:獨唱者、平民讀歷史 世界文化名人看中國系列四---利瑪竇《中國札記》,戳破明朝真相——1600時代明王朝實錄 字字見「血」,閱讀過程中如有不爽,可隨時終止。長文預警,閱讀完成約需要20分鐘。
  • 富平安的百歲人生——一位美國女傳教士與她的「中國情結」
    她希望讀者能夠了解,在美國,有很多人非常敬佩中國人民和他們的成就。母親的整個人生,都在講述她對中國及其歷史和民眾的熱愛和興趣。她一直希望能在她的丈夫(中國歷史學教授富路特L. Carrington Goodrich博士)退休後,與他一起回到中國去生活。儘管未能如願,她還是懷著這樣的心意,在1980年代兩次回到中國,一次是和丈夫一起,一次是在丈夫故世後,她帶著一個大家族回訪了中國。
  • 村山富市:正視歷史才能贏得尊重
    1995年8月15日,我作為時任日本首相發表「村山談話」,這是戰後日本官方就歷史問題發表的正式談話。「村山談話」發表後,得到中國、韓國以及美歐各國的高度評價,我倍感榮幸。 「村山談話」正式發表的10年前,即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以首相身份正式參拜靖國神社,他是二戰後第一個進行官方參拜的日本首相。
  • 清軍入關後如何對待漢族婦女?歐洲傳教士道出真相!
    對婦女的壓迫,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漸加深。在先秦時期,如果妻子覺得丈夫虧待自己,還可以隨自己的想法離婚。再婚也不受限制。自宋朝開始,婦女就不能隨自己意願離婚,只能讓丈夫「休」了自己。而對被休了的女人,娘家也以其為恥,不願意接回家中。而到了明朝,對婦女的壓迫到了最大。三寸金蓮的喜好,讓不少女人因此殘疾。
  • 於正這次值得力挺!「衣冠文物悉同中國」這就是韓服的歷史真相
    韓國網友稱漢服抄襲韓服的事件,起因:韓國網友聲討畫手博主的推文內容,說其中的服飾是抄襲韓國,認為我們中國竊取韓服設計,漢服是受他們影響…歷史絕不容篡改!我來當個課代表,現在韓國網友在外面的言論基本是以下幾個令人迷惑的點:1.中國明朝服飾是抄襲韓服2.中國傳統服飾是清朝服裝3.雖然你們中國也有這個帽子但是就是韓國原創的4.請中國人停止抄襲韓國的傳統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