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藝「傳統文化傳承榜」】《許仙志》演繹的妖怪靈異文化

2021-02-17 網絡文藝日報

今天我們要推薦的是起點大神級作者「說夢者」在2010年創作的古典妖怪傳說題材小說《許仙志》一部蘊藏著傳統妖怪靈異文化的傑作

表面上看,本書是對流傳甚廣的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白蛇傳》的改寫,站在男主角許仙的立場上,把故事重新演繹了一遍。但實際上,本書包含著更多的民間傳奇與故事,比如書中主角許仙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喜歡哭哭啼啼的普通書生,而是許仙、東嶽大帝、后羿三者的集合體。當仁不讓的女主角白素貞,也不再是原來那個簡單的千年修行的蛇妖,而是白矖和騰蛇的後裔,而且還是古代星宿文化中的翼火蛇(翼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第六宿)。她最終得到了《山海經》中大妖怪燭九陰的殘魂,成為新一代燭九陰。

至於書中的其他人物,像岑碧青(鳴蛇)、聶小倩(黃山山神,南方鬼帝)、魚玄機(天機星)、漁兒(媽祖)等等,都取材於原有的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卻有著與原作截然不同的來歷和歸宿,使讀者們在感到熟悉的同時,又有了與原先截然不同的新鮮體驗。在人物形象上,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成功的創新點。

由童星出演的《白蛇傳》,曾風靡網絡。

在故事上,《許仙志》用自己原創的故事情節,串起了其他各種民間傳說故事。我們在其中可以看到《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聶小倩》《女駙馬》《后羿射日》《媽祖》等不同時代,甚至是不同體系的傳說故事互相交織、遞次展開,本來沒有交集的人物,在這裡實現了互動。這是很多民俗學家和傳說故事愛好者曾經有過的夢想,這個夢想在本書中成為了現實。作者的筆力一流,完美地駕馭了各色不同的女性角色,這些角色雖多,卻完全沒有被臉譜化和花瓶化,實在是難能可貴。

妖怪和神明,其實是遠古時代,人們在自然崇拜中產生的一體兩面。在人類第一次認知到自己是「人」的時候,它們也隨之出現了。伴隨著人類旅行的腳步與歷史,它們也開始慢慢地遍布於整個世界。我們敬畏它們、驅逐它們、尊崇它們、貶損他們,我們賦予它們名字與意義,卻又匍匐於它們的腳下。我們曾以為它們會隨著科技的來臨與進步而消散,但它們卻依然存在。它們甚至利用了科技的進步,以超越過去千萬年的速度變幻出更多的形象,進入了更多的地方,影響了更多的人們。在我們不注意的角落裡,它們竊竊私語;在深邃的黑暗裡,它們注視著你。它們與我們的過去相伴,與我們共同成長。而未來,它們也將依然存在。

美國影片《加勒比海盜》中的海妖。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各種靈異現象和奇異生物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和無數文學創作的主題。在西方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希臘史詩中,就有著海妖任塞、獨眼巨人、三頭犬、百頭蛇等奇幻生物。到了古羅馬時代,羅馬人一邊徵服著歐洲,一邊也建立起了龐大的萬神殿,而且在日常生活和軍事鬥爭中,都將佔卜和神諭視為重要的參考,觀鳥佔卜師和神廟祭祀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與較大的影響力。而在中世紀文學中,不論是聖喬治還是蘭斯洛特,無論是女性的聖母瑪利亞還是當時存活於世的騎士們,都有像斬殺毒龍、治療絕症的傳奇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們有的甚至成為了國家民族的象徵。即使是在工業革命後的現代社會,我們也依然可以看到像《德古拉伯爵》《魔戒》《納尼亞傳奇》《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暢銷的奇幻靈異小說。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全球黑巫師同時詛咒特普朗,基督徒上街對抗」這樣魔幻現實的事件。

在我國漫長的古代社會裡,靈異事件和奇異生物更是不勝枚舉。僅從文學藝術而言,在上古時代就有《山海經》這樣的巨著,而且在傳說中,禹鑄九鼎,鼎身上的圖案就是九州不同的神魔鬼怪。夏商周三代雖然對於祭祀神靈的態度有所不同,但對於鬼神之事都極為看重,甚至形成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傳統,此時也有了像《穆天子傳》這樣的文學作品出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的方士一流自不必多說,黃老之學的老子、莊子,也留下了河伯、海神、鯤鵬等等意象。而在屈原的《離騷》中,更是將當時楚文化中瑰麗絢爛、豐富多彩的神靈世界通過詩意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其後,歷朝歷代都有關於神靈鬼怪的文學作品,不論是關於東方朔的漢代故事,還是曹子建優美的《洛神賦》;不管是唐代的八仙過海,劍客大俠的傳奇故事,還是明代的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或者清代的《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妖怪和靈異從未散去。

《山海經》中的神獸形象。

神話傳說和神話生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們對於社會生活和外界環境的認知的反映。比如在《許仙志》以及它所依據的母題《白蛇傳》中,「蛇」這個意象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試想,如果許仙第一次見到的白娘子真身如果不是一條「吊桶般粗細的大蟒蛇」,而是一隻可愛的小白貓或者小松鼠,心裡大概只剩下「萌」了吧……

蛇這個意象在人類文化歷史上經歷過多次轉變。在沒有文字的上古時期,蛇因為具有可以殺死人的劇毒和蛻皮這一奇妙的生理特點,往往被人們所膜拜,被認為是某些強大的神秘力量的化身。比如在阿茲特克,羽蛇神奎茲爾科亞特爾就是偉大的主神,印度教中的阿難陀則是支撐世界的存在,並且負責在世界毀滅後保護毗溼奴神。在其他神話中,也可以看到像約爾曼岡德(北歐神話)、許德拉(希臘神話)這樣明顯帶有蛇的特徵的神話生物……可以推斷,在早期的外邦世界中,蛇具有崇高的地位。

中國民間文化中的龍形象。

從傳說來看,在我國上古時期,蛇是強大和善良的。比如曾經的創世神「燭龍」就是人首蛇身,能夠洞徹九陰,呼風喚雨,控制時間;而公認的造人始祖伏羲、女媧,在阿斯塔那古墓帛畫中的形象就是人身蛇尾,更不用說一直被我們視為民族象徵的龍圖騰,其主體形象就來源於蛇。由此可見,在我國上古時期,蛇同樣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崇拜對象。

夏曾佑先生在《中國古代史》中提到:「黃帝以上,伏羲、女媧、神農諸帝,其人之形貌、事業、年壽皆在半人半神之間,皆神話也。」據考證,中華上古祖先,除伏羲、女媧之外,還有黃帝、西王母等人,他們都是以蛇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據統計,《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四百多個人物中與蛇形有關的人物就達到一百三十多個。其中充滿了千奇百怪的蛇的形象,是神法力的象徵、靈氣的寫照,也是神身邊不可或缺的元素,為人所崇拜敬畏:「巫鹹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開明西有鳳皇、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然而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逐漸觀念深入人心,蛇和其代表的神秘力量進一步衰弱,開始淪為人類的工具。在埃及,法老有將蛇纏繞在權杖上用以展現權威和威嚇他人的習俗;在東方,蛇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比如在《捕蛇者說》的政論文裡,它們只作為配角出現。蛇的威嚴形象,似乎慢慢地消退在人們的印象裡,變成了一種不勝明晰的遠古記憶。

漢高祖斬白蛇起義。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漢高祖斬白蛇」的故事。這個故事深刻展現了蛇從至高無上的被崇拜者變為臣服於人類意志與力量的轉變過程及因素。

這個故事相當簡單,簡而言之,就是漢高祖劉邦在沒有發跡的時候,有一次喝醉酒後走在路上被一條巨大的白蛇攔住了去路,劉邦用劍殺了蛇,幾天後得知白蛇是白帝的兒子,而白帝是秦國的祖先神和保護神。在《史記•封禪書》中,有「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駒黃牛羝羊各一雲。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的記載。全部故事情節簡單,但是透露出來的意味卻極為豐富,從君權神授到天意輪轉,通俗易懂但是含義深刻,簡直是自我宣傳和自我神化的典範。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此時的蛇依然有著尊貴的地位。「白帝之子」是其身份,這裡其實也蘊含另一層政治意味,暗示著劉邦可以戰勝崇拜白帝的秦國,擁有天下。白蛇在這裡還是天帝之子,後來漢朝祭祀中,白帝作為五方天帝之一依然享有祭祀,是被國家承認的正神。然而自漢以降,蛇的地位就越來越低,在後來的筆記體小說中,蛇已經淪為了和孤魂野鬼同一個等級的異類,成為了忘恩負義的冷血動物,被其他神像伏魔誅妖,踩在腳下。

今天,蛇被賦予了更多意義。

不過,在今天的蛇身上,依然保留了一些上古時代被崇拜的印記,例如在莊周的《外篇•達生》中載有齊桓公遇蛇的故事,其中有言:「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桓公囅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這裡的蛇,就是成就霸業的吉兆。在《搜神記》中也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叫馮緄的人遇見兩條赤蛇,非常擔憂。但精通佔卜的人說:「此吉祥也。君後三歲,當為邊將,東北四五裡,官以東為名。」後來的五年,他果然隨大將軍南徵,官居尚書郎,後做了遼東太守,南徵將軍。而在《小雅•斯幹》中提到了「維虯維蛇,女子之祥」,認為蛇是女子的吉祥之兆。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肖蛇之人「聰穎機敏,福祿厚重,為官能大權在握,學藝能天下聞名,是人間大富大貴之人」。這些都是蛇崇拜給人們在心理上留下的文化印記。

到了《白蛇傳》產生的年代,蛇已經徹底淪為了「可怕、恐怖但是並不十分強大」的一種怪物角色。這個故事最早記載在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中,名字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這時的白娘子還不是如後世電視劇演繹的乖巧可愛模樣,而是一個動不動就「張開血盆大口,露出森森白牙」的兇惡妖怪。許仙此時還叫「許宣」,知道白娘子是妖怪之後主動邀請法海禪師來降妖捉怪。最後的結局也和我們熟知的版本完全不同:白娘子最後被法海算計,鎮壓在雷峰塔下,永世不得翻身。

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的白素貞,被認為是真善美的化身。

《許仙志》一書對這個民間故事進行了十分成功的現代思想改造,尤其是在女性角色形象的塑造上。誠然,許仙的名字寫在標題上,故事也是圍繞他展開的,但是掩卷而思,我腦中浮現的卻是一個個各有不凡的女性,包括堅持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最後稱帝的潘玉;本是一體的雲嫣青鸞,這個有點笨笨的鄰家妹妹,面對著對於自己來說最為殘酷的選擇,失去了許仙,對於她來說,就是失去了世界;還有九天玄女,很難說這麼長久的時間後,剩下的究竟是愛還是恨;當然還有白素貞,這個在原著中完美的女性,在這裡依然善良美麗;而黑素貞的出現,更給人一種貼近現實的實感,也讓這個人物更為豐滿。

《許仙志》的故事非常有趣,人物塑造也很豐滿,不過筆者還是認為它在後期的故事處理上略顯不足。越來越多的女性角色造成的每個人之間情感描寫和轉化的倉促,與主角許仙之間的關係顯得突兀。全書的故事走向也在後期失控,變成了幾方之間的升級大競賽,完全沒有之前的精巧和細膩。至於最後的結尾,只能稱之為爛尾,很多的伏筆暗線都沒有交代清楚,很多有趣的配角和支線故事未能得見,實在是讓人感到遺憾。

不過總體而言,這仍是一本相當值得一讀的網絡小說。書中涉及的各種民俗故事、神話傳奇,還有各有千秋的女性角色,都極具吸引力。當然,更值得讚賞的還是作者將不同的古典文化以現代方式加以演繹,值得我們認真品味。

[本期榜評執筆人為粉絲評論家「熒惑之蛇」]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中國網絡文藝傳統文化傳承榜】薈萃古今鬼文化的《青葉靈異事務所》
    本書並不像一般的網絡靈異那般,用主線任務串聯,以一個事件或者故事為分割,彼此之間較為獨立。例如我們熟知的《鬼吹燈》就是此類。作者將「遇見靈異即為不幸」的寓意融入了所有故事中。漢代之前,中國傳統裡的「鬼」和「神」其實差不多,都是先祖崇拜的一種形式。墨子的《明鬼篇》中,把鬼神並列為可以對世間賞罰的大能。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裡的「鬼」指的無疑是祖先鬼神。即便是現在,仍有部分人認為去世之後,人的靈魂就會到另一個世界——也就是「陰間」或者「陰曹地府」。「輪迴」和」地獄」其實都是佛教帶來的概念。
  • 【中國網絡小說傳統文化傳承榜】《龍蛇演義》中的精神與傳統
    這部書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術技擊融入其中,既是一種創舉,也代表了一種傳承。創舉,是因為它開創了網絡小說中的「國術流」;傳承,是因為它繼承了傳統國術技擊與文藝作品相結合的一脈創作傳統。 這裡要注意「國術技擊」四個字。它實際上可以拆成兩部分:國術、技擊。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大愛精神
    本報訊 24日晚,以「我們的節日·七夕的愛與擔當」為主題的文藝晚會在梅城金沙灣酒店音樂餐吧舉行,活動由市文聯指導,梅州市作家協會、中國客家文學院共同舉辦。 活動在茶藝師的茶道文化演藝中拉開序幕,緊接著,客家姑娘丘雅媚獻唱了一首《新客家姑娘》,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
  • 《中國妖怪故事》為什麼妖怪文化起源於中國盛行於日本?
    到了現代,妖怪文化逐漸被遺忘和淡化,很多年輕人對中國的民俗文化顯得淡漠和無視,對老一輩人信仰的妖怪鬼神也少了一份敬畏。而在我們鄰國日本卻出現百鬼夜行的現象,對於妖怪文化來說,日本的許多商品都有百鬼元素,與之相關的文藝作品、影視作品也不在少數。
  • 【中國網絡文藝「傳統文化傳承榜」】 《天下梟雄》中的傳奇往事
    《天下梟雄》是起點知名網文作家高月於2012年所寫的一部穿越歷史題材網絡小說
  • 從手遊《陰陽師》看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圖書是文化積澱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影視是現代興起的最具感官衝擊力的媒體,而網絡則是當下最炙手可熱、不可或缺的資源共享平臺,他們都是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的載體。在國際傳播中,探索運用新形式的媒體或者媒體的新組合,用好媒介這把劍,文化傳播才能取勝。除了媒介,我們最常見到的傳播途徑還有商貿傳播、教學傳播、藝術傳播和非正常傳播(戰爭傳播)。
  • 海之聲新年演出季:助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
    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藝術與人文價值,同時也是了解歷史,傳承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樂、京劇、相聲等傳統文化節目精彩紛呈,深受觀眾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隨之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關注。由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2020年第十屆「海之聲」新年演出季用一場場經典節目帶領觀眾進行了一次次傳統文化的洗禮,助力傳統文化傳承和新生。
  • 從奇書《山海經》看中國傳統「妖怪文化」
    《山海經》作者不詳,何時所作不詳,成書幾時亦不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此書並非是在一個時代成的書,其中包含了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話等各種內容。再加上它的這三個不詳,《山海經》無疑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引得中外學者樂此不疲的研究。
  • 日本妖怪文化綜述
    綿延進入封建時代後,日本的社會型態以農耕為主、漁獵為輔,鄉農野老們閒暇之餘,圍坐在田間地頭,將祖輩留下來的幻想傳說當成枯燥生活的調劑品,各自在口頭進行著添油加醋的再創作,一個個糅合著泥土韻味的民間故事就這樣生成了。妖怪的主題自然是其中的大熱門。人們嘗試著,以各種妖怪的想像,來解讀未知的事物,把不可解的現象加以合理化,千奇百怪的妖怪傳說使這個民族奔湧著幻化無常的鮮活血液。
  • 演繹傳統文化,這裡有最酷的姿勢!
    我和我們小夥伴們,正親身實踐著串聯中國傳統文化,用年輕方式演繹,來點燃前途的過程。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願意加入進我們的行列。也便成為中國年輕一代追逐的對象。中國本土文化傳承,反而成為了「小眾」 中華文化不該與現代文化分隔而立,束之於歷史的高閣,以供後人追憶身為華夏文明傳承者們,更不該甘於只做現代文化的旁觀者被潮流媒體烙上束縛自由天性的烙印。
  • 【中國網絡文藝「傳統文化傳承榜」】《水滸求生記》重新演繹名著精神
    物以稀為貴,當滿大街的歷史同人穿越都是常見表達乃至不乏網絡用語的時候,突然看見一本「古文」,就不免驚喜了。這時候甚至能頓悟到韓愈柳宗元為什麼要發起「古文運動」,而十年前又為什麼有人要發起「新古文運動」。並非古文有多好,而是今文看久了覺得沒勁,需要新鮮的東西。復古變時尚的做法之所以能屢屢成功,大概是因為人的壽命短而且善於淡忘。
  • 【中國網絡文藝傳統文化傳承榜】跟隨《春秋我為王》領略春秋時代的文化風情
    作者七月另一個值得稱道之處是對細節和當時的禮儀文化的考據,例如關於洗澡這件事:本書在很多地方還用上了藝術梗、文化梗。比如編入了《詩經•趙風》的唐詩《塞下曲四首•其三》,趙無恤版的馬賽克拼貼畫《伊蘇斯壁畫》,還有給予盜蹠的《私掠令》,常常使人會心一笑。
  • 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促進象州彩調全面發展
    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促進象州彩調全面發展 2020-11-17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妖怪故事》:姑獲鳥來自日本?中國妖怪文化真不如日本嗎?
    但即使是這樣,日本還是全世界妖怪文化最出名的國家,就比如在中國,很多小孩知道日本的妖怪,卻說不出幾個中國妖怪的故事,或者知道一些中國妖怪的名字,卻認為是日本的妖怪。因此,在很多中國人眼中,中國的妖怪文化是比不過日本的。
  • 日本的妖怪文化 日本物語
    妖怪,在日語字典上解釋為人類智慧不能解釋的奇怪的現象或者異樣的物體。日本傳統的民間信仰認為,超出人類理解奇怪、異常的現象或因此引起的,具有非常的不可思議的力量的事物,都被稱之為妖怪或者魔物、怪物。日本民間有著大量關於妖怪的傳說,這大概與身處島國的日本人在心理上有種神秘主義傾向有關。
  • 做一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種尚
    做一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種尚 發布時間: 2020-07-22 08:21:50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尚東平   我們對人生的認識,都是從讀童話開始的。
  • 舜緣文化全新改版,引領傳統文化文藝復興!
    舜緣好物舜緣好物以【匠心傳承好物】為理念,結合【弘揚傳統文化】為核心;直致力於實現傳統文化向當前人性化,現代化的回歸。陸續推出以紅木文、茶文化、紫砂文化及國畫書法為理念的傳統文化產品。將其傳承弘揚,全心全意打造傳話傳統文化民俗好物,為人們帶來雅俗共賞的好運生活。
  • 《傳承者》:傳承的是傳統,更是文化自信
    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納蘭驚夢當人們處於崇尚創新的熱潮之中時,對於傳統的傳承則應該是對於文化的另一個維度。昨天,北京衛視首播的國內首檔傳統文化展示真人秀《傳承者》,正是這樣一檔展示傳統文化項目、傳遞文化精神內涵的節目。
  • 《傳承進行時》:讓傳統文化「流淌」進日常生活
    《傳承進行時》一方面聚焦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緊密關聯當前時代、貼近日常生活,讓文化傳承變得「生動」起來。《傳承進行時》伊始這段穿越時空的對話,以有趣的方式打開傳統文化議題,展現出節目注重的古今雙視角。近年來,文化類節目似一股清流,在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國家寶藏》,到《上新了·故宮》《我在頤和園等你》《神奇的漢字》等,文化類節目不僅豐富著螢屏,也在不斷迭代,在題材樣式、表達手法、製作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
  • 《年代秀》推中國文化季,囊括國人文化記憶,將文化傳承變為可能!
    傳媒內參導讀:《年代秀》主持人趙屹鷗談及價值取向,「這一季的《年代秀》讓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當文化演變成習俗,規範變成習慣,傳承就有了可能」。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文/朝明優秀的中國文化有著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是中國文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資源和寶貴財富;是電視人推陳出新、出精品出經典的豐厚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