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安陽首演

2021-03-02 安陽日報


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成功首演

李公樂袁家健與社會各界代表共同觀看演出

記者 王慧敏 李揚

12月15日晚,我市原創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市職工文化體育中心成功首演。市領導李公樂、袁家健、李亦博、徐家平、易樹學、黃明海、董良鴻、王樸、歐陽報軍、郭旭東、郜軍濤、高用文與社會各界代表歡聚一堂,共同觀看演出。

由中共安陽市委宣傳部主辦,安陽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河南探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劇情跌宕起伏,場面磅礴震撼,綜合運用音樂、舞蹈、情景表演等舞臺手段,通過「甲骨問道」「神人以和」「十祀徵夷」「上智為間」「天庭辯說」「羑裡八卦」「天命歸周」七幕近百名演員用心用情的精彩演繹,打造了一場文化饕餮盛宴,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據介紹,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甲骨文的故鄉,我市精心組織創作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精神的具體行動,是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對於深化甲骨文研究、推進甲骨文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安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統籌/李中華 審核/郭敏 責編/張琳

編輯/朱琨 實習生/陶兆航

新聞熱線:0372-2561290 2561263

投稿郵箱:ayrbwww@126.com

安陽網:www.ayrbs.com 

版權聲明

相關焦點

  • ——講述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背後的故事
    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全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數百名觀眾仿佛跟隨劇情中考古隊員的追溯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同見證甲骨問道、十祀徵夷、羑裡八卦、天命歸周,在音樂、光影、舞蹈之中,探尋殷商王朝的奧秘。
  • 歌舞劇《甲骨文》首演!
    12月15日晚,由我省著名作家杜建輝編劇,作曲家張臻生導演,中共安陽市委宣傳部主辦,我校參與演出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安陽市工人活動中心進行首演。我校教師劉翔以及37名音樂學院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專業表演技能,圓滿完成了此次演出,公共藝術教學部主任景新力,音樂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趙志華,專任教師劉舒東全程參與了排練和組織。演出現場
  • 匆匆而過的安陽!
    安陽,簡稱殷、鄴,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西倚太行山,東連華北平原,北鄰邯鄲,南接鶴壁、新鄉。安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地。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和世界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所在地,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安陽人傑地靈,山川秀美。眾多的名勝古蹟,神奇傳說,令人感嘆不已;雄奇靈秀的太行大峽谷,可謂是天開圖畫,美不勝收。
  • 安陽,它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選擇安陽是一個美麗的意外。近來工作忙亂,但想著還是該放自己一兩天假。於是在假期開始前幾天跟一個朋友決定一起出去走走。早前在知乎上看到介紹國內的冷門又有意思的城市。加之近年來對歷史類景點嚮往之,於是跟朋友拍屁股決定,走,去安陽!說來也巧,本決定3號出發,主攻文字博物館和殷墟,然後4號晚上回北京 。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2019聯合國中文日甲骨文書法藝術展」在聯合國總部隆重開幕
    安陽學院甲骨文藝術研究中心主席張道森教授講話、校長賀海鵬教授,安陽學院美術學院院長、甲骨文藝術研究中心主席張道森教授,名譽主席魏峰教授、張大順教授等出席開幕式和展覽活動。他講到,安陽是甲骨文的發源地,在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安陽學院開展「一帶一路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國際巡展」系列活動,旨在保護傳承好甲骨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力求讓世界各國人民都能夠共享這一文化瑰寶,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接著,張道森教授及魏峰教授分別介紹了安陽學院甲骨文藝術研究中心和本次展覽及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的相關情況。
  • 千年甲骨文還能這麼玩?
    表情包遊戲小程序微電影漫畫歌曲……傳承文化基因活化甲骨文字甲骨文文創作品走俏安師校園用動畫講述用鏡頭記錄用代碼編寫品味漢字故事領悟中華文化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掀起了甲骨文活化利用的創作熱潮一起來欣賞大賽的優秀作品吧古老、時尚、高雅、呆萌穿越時空的表情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根魂傳承著民族的創新與奮進「甲骨文表情包大賽」,通過有趣而生活化的甲骨文表情包創意設計,充分展現漢字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展示青年學生積極向上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健康高雅的審美追求
  • 這個優秀的女人,被忽視千年,甲骨文終於解密了……
    《國家寶藏》像是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們徜徉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觸摸著歷史的質感與溫度。讓我們也可以得以從另一個角度,更多的了解國寶背後的故事。「清太祖雲板」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憋屈的國寶了。這件誕生於300多年前的雲板,是經過清太祖努爾哈赤改良後的「軍用報警器」,在此之前,雲板一般是木製,是寺院的報時或者召集僧人用齋時召集大家所用。
  • 演出|抗疫原創歌舞劇《相信有光》首演,廣州大劇院攜手本土青年...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12 月 10 日晚,2020 年中國文聯青年文藝創作扶持計劃項目——抗疫原創歌舞劇《相信有光》在廣州大劇院首演。據悉,該劇由廣州大劇院製作、原孵化團隊 " 玖肆原創 " 創作,首演當晚廣州大劇院邀請了 200 位環衛工人、城管隊員、快遞物流公司職工、志願者看劇,反響熱烈,不少觀眾感動落淚。上半年疫情讓劇場按下了暫停鍵,但創藝並未停止。
  • 日本陳靜武術研究會青少年友好交流團訪河南安陽
    日本陳靜武術研究會青少年友好交流團訪河南安陽   中新網鄭州4月19日電(段曉宇)河南省外僑辦消息,日前,來自日本的陳靜武術研究會2012年青少年友好交流團一行31人到河南安陽參觀訪問,與安陽市學生一起練武術,比書法,共敘友誼。
  • 歌舞劇《相信有光》即將首演!廣州大劇院扶持青年原創打造
    《相信有光》即將在廣州大劇院首演。其中與「玖肆原創」合作申報的歌舞劇《相信有光》成功入選,獲得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該劇意在表達人生總會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不期而遇的溫暖。立意鮮明,緊貼時代脈搏,符合扶持計劃。」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評語中這樣寫道。經過多輪劇本打磨、製作研討,該劇即將迎來首演。
  • 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9月底長沙首演
    以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為題材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將於9月底在長沙梅溪湖大劇院首演,11月初亮相北京國家大劇院。
  • 龍華區大型原創兒童歌舞劇《望天湖的傳說》首演
    8月28日、29日連續兩晚,龍華區大型原創非遺活化兒童歌舞劇《望天湖的傳說》在深圳少年宮劇場首演,絢麗的舞臺效果和動人的故事,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這也是龍華區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系列活動中的重點項目。原創力量活化非遺瑰寶龍華區級非遺「望天湖的傳說」作為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在民治村史館僅有百餘字的文字記載,兒童歌舞劇《望天湖的傳說》從中萌芽,終於長成。
  • 【微評】從四大文明之興衰 見中華文明之永續
    就這位參議員對中國的無理抹黑,北京語言大學學院特聘教授黃靖表示:中國5000年的文明是偷不來的,也無處可偷,只有貢獻,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不斷的、不可或缺的貢獻。在考古中學習歷史,研古鑑今,對當下更好理解中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5000年以前,我國就已經進入文明階段,且未曾斷裂,一直延續至今。相較於另外三個古文明,中華文明的特色在哪?
  • 經典歌舞劇,你確定不了解一下?
    現如今很多人都喜歡流行歌曲,流行舞蹈,但卻很少人記得有這些經典的歌舞劇,現在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都有什麼吧~小編首先給大家重溫的是《卡門》,《卡門》是一部世界聞名的歌舞劇,是由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根據作家梅裡美的小說於1874年秋改編而成。
  • 看看你的名字用甲骨文怎麼寫
    甲骨文,可以稱之為目前發現最早的具有體系的文字。主要盛行在夏商西周這段時間。甲骨文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但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象形說。我們可以看到甲骨文的文字很多依舊保留著一定的象形性。這塊甲骨是商朝武丁時期的(約公元前13世紀),傳為河南安陽出土。甲骨文當時是用來佔卜的,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生活中的小事,都有所涉及。比如甲骨中會佔卜軍事戰爭,會佔卜哪一天下雨,會佔卜自己的媳婦會不會給自己生個大胖小子,令人感到神奇的是,竟然有甲骨出來的佔詞竟是「會生龍鳳胎」,有木有被雷到呢?但事實就是如此。
  •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神秘的甲骨文書法2
    貞人的這種顯貴和無上話語權威,隨著文明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則大打折扣,以至於一落千丈。如眾所周知西漢武帝時的司馬談、司馬遷父子,按其官職和其從事的職業來看,與商代的貞人極為相近,其實他們父子就是充當了漢武帝劉徹貞人的角色,但其地位已經沒法和當年的貞人相比了。正如同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云:「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 創建結碩果 花開別樣紅丨安陽市郵政分公司創建全國文明單位紀實
    安陽郵政堅持創建為民理念,將創建全國文明單位的過程演變成為職工辦實事、謀福祉的過程。不間斷的關心關愛活動,使廣大職工充分感受到安陽郵政大家庭的溫暖,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    突出特色 文化創意添光彩    「原來我的姓氏用甲骨文寫出來是這樣子的,我要把印有我姓氏的甲骨文明信片寄回老家,讓家人都看看。」7月20日,在殷墟主題郵局,一位來自南京的遊客將印有姓氏的明信片投進郵筒。
  • 廣州大劇院扶持青年原創打造歌舞劇《相信有光》首演
    12月10日,2020年中國文聯青年文藝創作扶持計劃項目——抗疫原創歌舞劇《相信有光》在廣州大劇院首演。據悉,該劇由廣州大劇院製作、原孵化團隊「玖肆原創」創作,在這個暖冬以藝戰疫,用歌打氣,用舞刻畫,用劇傳達。
  • 甲骨文:從中藥裡發現的中國最早文字
    2020年是甲骨文最早的發現者王懿榮殉難120周年。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裡,設有王懿榮先生銅塑雕像,在放置銅像的長桌上還有兩包中藥,一包是打開的,另一包仍呈包裝形狀。這其中就有一段從中藥「龍骨」中發現甲骨文的故事。
  • 河南一區,為殷墟所在地,甲骨文發現地,司母戊鼎是鎮國之寶
    古稱「北蒙」,又名「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3300年歷史。1961年3月,殷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殷墟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