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中學子香港姊妹學校喇沙書院交流記|香江行4

2021-02-20 梓蔭山下



文/陳與時、毛馨緣、章嚴晨
指導老師/王嘵潔、金國林、楊威

2017年6月6日,轉乘地鐵、飛機、大巴、小巴抵達太子,一踏上香港的土地,便感受到香港陽光熱浪似火的盛情迎接。在喇沙書院老師Mr.T Chan和Mr.Mak的帶領下,我們開啟了為期一周的香港之旅。



·文明禮儀,一種尊重,一份關愛


細節決定成敗,一個小小的舉動可能不經意間便展現了大性情。在香港,也總是在生活的點滴中感受到文明禮儀之美。


西裝制服,可以說,是香港人的標誌。剛抵達目的地,便見著身穿正裝的喇沙書院的老師等候著我們。正值夏季,烈日當頭,行走在繁華的街市,早已滿頭大汗,卻脫不下黑色西裝外套內襯白色襯衫,而帶不走的,則是他們對別人的熱情與尊重,以及他們深厚的禮儀文化底蘊。不比大陸學生參差不齊的衣物或是較為簡樸隨意的校服,只要是在香港的中學,定能看見整齊劃一的服裝,男生穿著西裝繫著領帶,女生則是一席連衣裙打著蝴蝶結,這是一種從小就培養起來的禮儀文化,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在語言行為上,也處處體現出香港人們的懂禮識儀。巴士上,總會看見「禁止吃東西」的告示;電梯裡,也總貼有「禁止吸菸」。對於這些提示,沒有一個人視而不見,都遵守著規章制度,許多公共場合也總是出奇的安靜。路上有時也會進行交談,總少不了嘴上的那抹微笑以及掛在嘴邊的「Thank you」「Sorry」。而最值得一提的,卻是香港的紅綠燈。不同於大陸,它們都是有聲音的。穿過大街小巷,敲擊聲不絕於耳。一頓一頓的緩慢敲擊是紅燈,而連續的較為響亮的敲擊時便可看見綠燈亮起。打聽後才得知,這是為盲人設置的。不禁感慨香港人的心細,和對他人的照顧與關愛。



秀麗景色,歐式建築,風景如畫


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卻被英國殖民許久,回歸於1997年的香港建築,則以歐式風格居多。校園內都設有教堂,房子也都是歐式建築,端莊而典雅。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老式電車,也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在既定的軌道上穿梭在車海人群中,雖沒有空調但迎面吹來的風卻也格外的涼爽舒適。類似於大本鐘的鐘樓高高佇立,顯示著時間引領著方向,也是獨特而亮麗的風景。

最讓人大飽眼福的,莫過於維多利亞港口。迎著海風遠遠地望去,蔚藍的大海上行駛著船隻,風起時湧出一道道海浪,平靜出則漾開一層層水圈。對面的香港島高樓鱗次櫛比,一派繁華的景象。不遠處的摩天輪悄然轉動,裝點著這盛世。若說日景看到了浩瀚與遼闊,那麼夜景則完美地詮釋了輝煌與繁華。霓紅燈交替閃爍,大樓裡燈火通明,人們來來往往,車子川流不息,真可謂是不夜城。

學校教育,培養能力,多元發展


香港素來以高校雲立著稱。旅途中,我們參觀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


我們的結對學校Las Salle College(喇沙書院,以下簡稱為LSC)坐落於九龍城,是一座始於1932年的天主教男子學校。穿過喧囂卻透著古樸的九龍街區,書院古老卻透著活力的校舍已隱隱可見,我們開始驚異於校園之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這裡儼然散發著財富與知識的光芒。從後門進入學校,Mr.T Chan帶我們環遊校園:廣闊的綠茵場閃著活力,校史長廊琳琅滿目的獎盃彰顯著輝煌,八道遊泳池濺起歡樂的水花……



我們陸陸續續進入各自的教室,參與香港同學的課堂。課堂採用全英文授課,一開始還有點兒不習慣,隨著老師循循引導,層層深入,我們也漸漸融入課堂:數學課上,我們探尋解析幾何的奧秘;物理課上,我們研究遠距離變壓輸電的特點;化學課上,我們研究有機合成的性質;歷史課上,我們沉浸於香港的古往今來……當然,香港的課堂是比較自由的,當老師們講到精彩的部分或引用巧妙的俚語時,同學們起座歡呼鼓掌,若是覺得老師講的不對,也會發出「噓」的聲音。課間休息時,老師甚至要求每個同學走出教室進行體育活動,有些人脫掉上衣就跳進泳池,有些人在G層場地擲手球,有些人走進室內籃球室打籃球……同學們都在無形之中培養並發揮著各自所長。8號中午喇沙書院全校師生在禮堂進行頒獎禮,香港同學用音樂、體育、朗誦、舞蹈等方面的驚豔表演歸我們展示了他們多元化的課外文娛活動,凸顯個性、自由發展。


走進課堂,體驗偏西方的教育,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課堂時間相比於大陸較為短,約30~35分鐘,連上兩節課之後進行休息,學生們可以去食堂補充能量。一個班級人並不是很多,到下課時必須全部離開教室,上課了再排隊進入。上課基本是全英文教學,沒有套路化的舉手回答或是提問,坐在下面有問題可以直接提出,課堂氛圍較為輕鬆活躍又不失秩序。課程安排的不多,下午1:30便放學。不同於大陸的應試教育,香港的學校更注重能力的培養以及多元化的發展,學生們有更多選擇的餘地,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加以深造。校園內也人才濟濟,學生各有所長,有的勝於成績,有的則在音樂、體育等方面有所造詣。


而最令人詫異的,不得不說是香港初中升高中的方式——沒有中考。在大陸,大型的考試除開高考之外便是中考,是大多數學生的必經之路。而在香港,則全然不同,沒有所謂的中考,升學有些是直升,也有些參考初中三年的成績。這種方式考察學生長期學習的成果,而非「一場考試定人生」,充分體現了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程,而不是在一場考試上下賭注,減少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不會是學生有一刻的鬆懈,而是持之以恆。

人•物


我對香港人的深刻印象有兩個:一是熱情,二是注重禮節。香港人同他們的夏季氣候一樣極富熱情。每次走進LSC的課堂,同學們都起身歡呼鼓掌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無論是走在旺角繁華的街道上,或是走在九龍古老的街區裡,總有熱情的香港同胞送上一句富有朝氣的「Hello!」或「雷猴哦!」,迷路時,公車上的一位陌生大叔提早下車,帶我們回到賓館……這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定格著香港同胞的熱情,與大陸同胞血脈相承的祖國情。香港的人們也頗注重禮節,LSC的同學們每天都穿著皮鞋,繫著皮帶,穿著襯衫,打著領帶,端端正正地來學校上學,路上每一位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都身著西裝正裝,頭髮打著摩絲。儘管夏季陽光毒辣,地面溫度高達三十多度,香港同胞們仍能邊擦著汗,邊幹手頭上的事情。這一份打小就培養起的禮節意識也是我們學習的一部分。

香港的自然環境在世界上也享譽盛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深深紮根於這座城市。草地上,鳥雀在人旁邊蹦跳,毫不怕人,有時還飛上飯桌來啄食碗中的湯麵呢!池中的烏龜自由地劃著水,我們在岸上拍拍手,他們就會憨頭憨腦地遊過來乞食,樣子憨厚可愛,令人忍俊不禁。為了保護山中的植物群落,政府在山上只開闢了兩條車道,山道旁的山花開開謝謝,一如道路上的行色匆匆。在人造景觀池的底部有許多鵝軟石,為了保護池中的生靈,企業組織人們定期衝洗池底鵝軟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城市科學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這份經驗對大陸新興城市的開發起到了點撥的重要作用。

風•俗


來到香港,最想了解的就是香港本土的風俗。初到香港,我們被老師告誡用餐時一定要付小費。在香港的第一頓晚餐,我早已想到了付小費時窘迫的神情,但拿到帳單一看,小費已包括在內,遂鬆了一大口氣。香港同胞們特別愛說謝謝,這大概與他們從小培養的禮節意識有關吧。初與香港人交談時,平均三句一遍的「謝謝」令我手足無措,但在他們真摯的表情中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們的溫情。


香港有一個大機構——賽馬會。人們對賽馬比賽下注,贏者小賺一把,輸者的錢則存入賽馬會慈善基金,我們驚訝於如此一個聽似有「賭博」性質的機構竟然是一個慈善機構。香港的車牌號也極有特點。一般的車牌號由兩位字母(隨機)與n(1n4且nN*)位數(隨機)組成,特別的是,人們可以定製屬於自己的車牌號(例如『LOVEU』等),則只要付出5000HKD,再與相同需求者競標(可能要加大價錢),中標者就可以獲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車牌,而這份多出來的錢也將作為慈善基金捐入賽馬會。

殖民地時期的香港由英國來管理,當時的英國採用一地兩制政策,即清人沿襲清朝律條,洋人採用英國法律,這極大地推動了當地居民自由地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香港,許多地方由英國的影子,有些地方卻還留存著中國的特色印記。當我們沉浸於這段看似平和卻危機四伏的歷史中時,肩上也擔起了未來維護祖國兩地長治久安的眾任。

城•市


香港在殖民地期間便開始發展出極具特色的城市,並在回歸後逐步成型。LSC所在的九龍城(Kowloon City),是一座散發著古老氣息的老社區,街道上伸出的招牌都已斑駁掉色,卻也別有一番懷舊韻味,城市中心矗立起的購物中心為這座老城注入年輕的活力。

尖沙咀(Tsim Sha Tsui)作為香港的中心點,所有關於香港距離的測量都從這兒開始,四周林立著不計其數的高樓大廈。從維多利亞港的尖沙咀碼頭啟程,一定不可錯過的是天星小輪——逾百年歷史的傳統海上交通工具,在維多利亞港的碧波中浮浮沉沉,吹著鹹鹹的海風,別有一番風韻。

由銅鑼灣(Causeway Bay)乘電車,叮叮噹噹地抵達中環(Central)——香港的經濟商務中心,在這裡,我們真正地見識到了香港的繁華:維港畔,全是上百米的通天高樓,相互掩映,外玻璃牆反射著耀眼的陽光。車流與人流川流不息,呼吸吐納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朋友。

隨旅遊巴到達赤柱(Stanley Market)——一個新興海濱城市,散發著濃鬱的中西風情,街頭酒吧裡時不時傳出球迷的吶喊,山頭上娘娘的雕像向人們敞開懷抱,美利樓華貴的浮雕瀰漫著往日的硝煙,海面上飛馳的單人帆船令人熱血沸騰。


驅車來到旺角(Mong Kok),我們見識到香港購物業的發達。成千上萬的人湧進這個區區三個街區的購物中心,走在人道上,用比肩繼踵這個詞毫不為過,每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購物區:年輕人流連於運動品牌區,中年人集中於商務用品區,老年人則漫步於日用品區。

我們嘆服香港的城市,這也給予我們一些啟示:城市規劃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特長,如自然環境、歷史因素、人文特色、經濟水平,來發展挖掘城市「潛質」。

人與景 在我們家鄉那兒,麻雀是毫不親人的,見人便遠遠地躲,概有曾作四害除的緣由吧?你進不了其5m內;我也聞有小麻雀被籠,其母銜毒草殺之的傳說,所以它一直作為為自由奮鬥的精神植根於我心,見到麻雀會用敬仰的眼光遠觀而不敢近,當我與母親鬧彆扭時,這種精神一直支持我出走,可惜最終還是會回家。來寧波後,麻雀卻意外的親人得多,在1m外都不一定會飛走,因此我可以更近地觀察他們,對於一直仰慕著他們的我為此興奮過許久。來到香港,我才知道什麼是和諧,在這裡麻雀一般見人不走,你可以走到離它幾步之遙。在喇沙食堂,或許因為夥食過好,幾隻麻雀飛到碗沿邊飲湯,見我走近也不躲,反側面張著它的小眼望我。這殆為香港並未除其之緣罷。不過不知麻雀,大多數鳥類與動物在此都不怕生,見人不懼。我們在路旁也時常看見鳥兒在幾步之遙大搖大擺,走路啄食、因此我更願相信這是香港特有的一種和諧,也是人與自然相處的另一種境界。


感謝
學校可以給我們這次歷練的機會,我們會將所學到的生活處事的方式和知識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也祝願香港大陸和平發展,共同繁榮。


「讓我再看你一眼,從南到北……」坐在返陸的大巴上,我對離開這座城市感到遺憾與傷感,或許是她秀麗的自然景觀,或許是她震懾心靈的繁榮經濟,或許只是對她單純的依賴……

香港,

再見!

相關連結 :


2015年3月29日,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副主席梁哲雲、香港喇沙書院數學科主任陸美蓮、麥國彰等4位老師率15名初一到高一的學生抵達鎮海中學,與鎮中師生舉行了為期一周的「2015年友好奮進校際學術交流活動」。
2015年5月,鎮海中學組織師生赴香港喇沙書院交流、學習。





新三點一線:有點溫度·有點信息·有點意思

更多詳情請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別關注↓↓

微信關注「梓蔭山下」平臺

感謝王祖祥老師和校友尋常巷陌的精心設計!
《鎮海中學》報編委會來稿郵箱:mhz5@163.com
如覺內容好或有建議,請點讚支持或留言,謝謝!

相關焦點

  • 書生意氣(第391期)-- 輝煌的喇沙書院與我的寄宿家庭
    我看到長長的大段英文字,也看到親切的簡體中文;我看到飛速行駛的靠左汽車,也看到熟悉的京港地鐵;我看到無數可愛的外國小孩旅客;也看到黑頭髮,黃皮膚。這是一個如此包容的地方,包容下所有任何熱愛香港這方熱土的文化。        因為我們是到香港進行遊學,我們首先到達喇沙書院和接待家庭進行匯合,由於飛機到的較早,老師首先帶我們參觀了喇沙書院。
  • 明德高中學子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訪問記
    2016年12月13日,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高中國際部34名同學受邀訪問了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UWCLPC),同該校師生友好交流
  • 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與思源高中締結姊妹學校
    近日,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與市思源高中正式締結為姊妹學校,並開展為期5天的文化交流學習活動,來自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的12名師生與市思源高中的同學一起參加升旗儀式和晨練,並帶領高一高二年級的學生們開展晨間英語朗讀
  • 粵港交流同進步,姊妹攜手齊閃光——記粵港姊妹學校交流訪問活動分享會
    第1天:      此次由賴校長親自帶隊前往香港姊妹學校交流活動,我們乘坐廣九火車趕往香港,一路歡聲笑語不斷。大家來到了酒店,放好行李後,準備開始我們的訪問香港姊妹學校之旅.      本次交流活動請到了兩家姊妹學校,一家就是我們的學校和香港福建中學附屬小學。
  • 京港一家親 共敘兩校情——記人大附中第二分校師生赴香港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交流訪問
    2018年4月28日,我校德育處高曄副主任率43名師生赴姊妹學校——香港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進行友好訪問,受到該校領導和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 情牽京港兩地,悅享書香校園 ——香港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來訪
    在春花爛漫的季節,人大附中第二分校迎來了姊妹學校——香港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交流團的到訪。
  • 香港特首祝賀,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籤約啟動
    香港中聯辦副主任何靖,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深圳市領導高自民、杜玲、聶新平和深圳市教育局長陳秋明、龍華區委書記王衛、區長雷衛華等與辦學主體香港培僑教育機構主席吳康民、香港培僑書院校監曾鈺成、信義集團董事局主席李賢義、信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聖潑、信義教育總裁佘宋嘉等領導及嘉賓出席活動。
  • 三話港島(一)| 壹柒 冬 香港瑪利諾修院學校交流
    但想要觸及她的性格和文化味道,似乎只能在天書般的粵語和缺乏的近代歷史共鳴面前,搖搖頭嘆一聲「港島之行,不過爾爾」。        那麼,當翩翩少年不作為單純的旅人走進香港,他們能否超越過客與她的萍水相逢,撥開面紗,找到與她的共鳴?
  • 為何香港中文大學有書院制?九大書院是哪些?
    整個中大直接佔了一座山,依山傍海,植被覆蓋率極高,如置身與一個大型植物園中。獨有的書院制許多中大畢業生都說,書院生活是他們在學期間最難忘的回憶。除了面積為全港大學中面積最大,港中大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那就是書院制。
  • 香江中學不愧是學霸「收割機」!
    在天河東就有這種一所優質學校,連續8年中考成績位居增城區第一名,無數成績優異的學子畢業於此。號稱「學霸收割機」的香江中學是怎麼樣的呢?今天就給大家全方位介紹下。防疫措施到位 為學生健康護航時隔數月,廣州學子即將告別暑假,喜迎開學季。受疫情影響,部分家長難免會擔憂學校防疫措施是否到位,擔心自家孩子在學校健康是否有保障。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到我校交流掠影
    10月30日,我校迎來了一批膚色各異的外國小客人,他們是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的學生,到這裡來遊學體驗生活。李寶椿聯合書院和我校是友好學校,兩校師生多有來往。今年國慶期間,我校受香港普賢會資助的學生也到他們學校進行了文化交流活動。這膚色各異的外國小客人到連南有一周的活動時間,其中有三天在我們學校,和我們的學生一起做遊戲,相互學習語言。這些學生來自世界各地。
  • 錢穆創辦的新亞書院,對香港意味著什麼?
    它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於1963年合併而成。其中,新亞書院與我們熟悉的國學大師——錢穆淵源頗深。1949年6月,錢穆赴港,看到許多從大陸來港的青年失業失學,無依無靠,躑躅街頭,於是萌發了在港創辦學校,為青年提供求學機會的念頭。新亞書院便由其一手創立,新亞精神便代表著以錢穆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憂患時代中建立起來的為中國文化續命的擔當精神。
  • 2017年香港50強小學排名榜
    1拔萃女小學油尖旺區2聖若瑟小學灣仔區3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南區4聖保祿學校(小學部
  • 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新華社香港12月31日電 題: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新華社記者閔捷 丁梓懿  香港尖沙咀柯士甸道156號,一座鬧中取靜的居民樓。旁邊是一所歷史悠久的教會學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蔡英多回憶說,記得那時父親常讀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的《西行漫記》,當時七八歲的蔡英多對書中的圖片至今仍有印象。  雖然蔡元培在港非常低調,但前來拜訪的人還是不少。饒宗頤文化館名譽館長、五四新文化運動研究專家陳萬雄告訴記者,訪客中包括北大教授、學生、校友等,南下文人也很多。
  • 香港中文大學 博文約禮(附新亞書院校歌)
    學校類型綜合主管部門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學校代碼81002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代表色紫與金1歷史沿革前身史略香港中文大學全景1949年,中國政治發生巨變,由於大批難民湧入,香港人口暴漲,令香港對中文授課教育的需求激增,對香港高等教育構成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亦為香港帶來了大批出色的內地學者和教育家
  • 香江美麗傳說(十一):她是香港最命硬的女人
    何鴻燊和何東家族的關係,我們在之前的系列裡也提到了:闊少、名媛、豪放女與斷背疑云:97歲賭王何鴻燊的家族風雲(上)簡單來說就是,1859年,一位荷蘭裔猶太人Mr Bosman來到香港,給自己按荷蘭姓氏Bosman的粵語發音「Ho Sze Man」取名「何仕文」,之後和一名寶安女子施娣未婚同居14年,生下1女4子。
  • 明代的學校與書院——中央官學之國子監
    引言作為歷史上曾經獨立存在將近三百年的王朝,明朝在建立之初就有著十分完善的學校與書院教育體系。僅就官學而言,明朝的官學可以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至洪武十五年(公元1385年)又頒禁例,詔國內學校鐫刻「臥碑」,中央學校、地方各學校普遍頒發。②對教員要求眾多除了對學生要求嚴格之外,國子監對於教職員的人選也特別慎重。例如,對司業一職,往往特選當朝大學士、尚書、侍郎充任。
  • 沒有黃霑,便沒有那麼多膾炙人口的香港經典金曲!
    黃霑讀書時是學校口琴隊成員黃霑原名黃湛森,1941年廣州出生;有八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8歲隨父母移民香港;早年他入讀喇沙書院,後升讀港大,1963年畢業於港大中文系。而讀書期間也是學校口琴隊成員。
  • 芻議「實事求是」、湖湘文化與嶽麓書院
    由於他的深刻生動的闡釋,由於他的大力倡導,「實事求是」深入黨心、民心,包括中央黨校在內的許多著名學校,都把它作為校訓。作為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大黨,其思想路線的表達,如此重大的哲學命題,為什麼從嶽麓書院的一塊匾額引申出來?嶽麓書院與歷史風雲嶽麓書院是湖湘文化的象徵,近代湖湘偉人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