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知名女星劉曉慶23日在微博貼出一碗麵獲得廣大網友的共鳴。大家的共鳴點不在於這碗面有多好吃,而在於這碗面太貴了。
劉曉慶吐槽道:「機場,一碗麵條78塊錢!不是7.8,是78!平均每一根麵條3塊錢!欺負我們太餓了。不是吃麵,這是吃錢啊啊啊!」該條微博到25日晚,已有15000多名網友點讚,並有6000多條評論和2000多條轉發。
「機場吃什麼都好貴!」大陸網友普遍認為這已是潛規則,更有人直指問題所在:「沒辦法,因為在機場和火車站店租也貴。」
而在海峽的對岸,臺灣機場餐廳裡的食物就沒有這麼「天價」,價格比大陸親民了許多。這麼貼地氣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調整特許費 餐飲定價直降
事實上,臺灣機場的餐飲定價,一度也是飽受詬病,因為賣得比外面的貴很多。這種情況在十多年前慢慢得到了改善。
在桃園機場工作近十年的鄭志偉嚮導報記者介紹,臺灣的機場餐飲價格本來也很高,臺灣人也是一直批評「又貴又不好吃」,後來相關部門對此進行了整頓,才往下調降。這中間最大的整頓,就是將不同商家在機場經營的特許費做了區隔。
簡單說,賣煙、酒、化妝品等免稅商品的店家,和賣餐飲的店家,他們要支付的特許費,原先都是一樣的。在十多年前有了切割,餐飲店家所要支付的特許費大幅降低,這直接反映在店租上,再進一步就是下調餐飲定價,讓消費者「有感」。
與此同時,臺灣物價部門也會對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休息站的餐飲價格制定相關「物價上限」,因為在這些公共場合就餐,與外面相比「更沒有選擇性」。如此一來,商家更不敢違法定「天價」,否則會挨罰。
便利店進駐 開放帶來競爭
導報記者10月8日從臺北松山機場搭乘飛機到廈門,就是在機場餐廳用的餐。在一家連鎖泰式麵食店點的某款面,定價230元(新臺幣,下同),這個價位跟捷運臺北市政府站地下美食街同品牌的店,是一模一樣的。
而在桃園機場,如果航班早就通知會延遲起飛,航班櫃檯人員會給旅客發放餐券,憑券可到機場附設的餐飲部門用餐,該餐券價值250元,可選購速食漢堡套餐、牛肉麵,或簡單的飯、面套餐,「保證可以吃飽」。
全臺開透透的便利店,也開進了機場。拿松山機場來說,就有「全家」進駐,店裡賣的所有東西,跟市區所有門店的價位沒兩樣,這裡也就成了旅客趕飛機時填肚子的第一選擇。
有意思的是,因為有「全家」這樣的商家在前,其餘機場餐廳的店家,定價也不敢太誇張,因為太高了就沒有競爭力,更不會有客人上門了。從某一方面來說,便利店好比一把槍,引進之後,因開放帶來競爭,市場優勝劣汰直接決定商家去留。
機場宣傳好 商家趨之若鶩
對投資客來說,入駐機場開店,畢竟寸土寸金,總是比在市區開店的店租來得高,如果按照臺灣的機場餐飲定價,從投資報酬率來講,還是比較不划算的。但事實卻是,想在機場開店的店家從來都是搶破頭。
像源自臺中、有「臺灣珍珠奶茶創始店」之稱的「春水堂」,就在松山機場開了一家店,與臺北信義區、松山區的兩家門店相比,這裡簡直是「太迷你」,店內只有十來個座位,不管是否用餐時間,幾乎都是坐滿滿。翻看菜單,價位也跟市區的店一致。
對於像「春水堂」這樣的商家來說,在機場開店,對品牌來講是個標杆,因為這裡是「門面」,直接面對海內外客人,是最好的宣傳途徑。這不,從一些旅遊網站上,就不時可以看到遊客來此「打卡」。(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