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奇》自從動畫誕生以來,就一直深受小朋友的喜愛。「這是我的爸爸,這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弟弟喬治,我是佩奇」一度成為孩子們爭相模仿的經典語錄。許多家長也會購買相關的周邊玩偶,給自己的孩子玩。
然而,最近一則關於《小豬佩奇的弟弟喬治是自閉症》的文章被瘋狂轉發,又一次引起了家長的恐慌。為什麼說「又」,因為早在2016年10月,就曾經有媒體報導稱「哈佛大學教授研究表示,《小豬佩奇》看多了會讓小朋友患上自閉症」。
雖然當時就有專家及時出來闢謠,但還是有部分家長缺乏對自閉症的正確認知,對自閉症群體的偏見已經根深蒂固,觀念無法扭轉,堅決不讓自己的小孩觀看《小豬佩奇》。
時隔四年,《小豬佩奇》與自閉症的話題又再一次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上。文中指出,佩奇的弟弟喬治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作為一個三歲的孩子,喬治似乎只會說:恐龍、你好、奶奶、爺爺、巧克力蛋糕、討厭、再見,這幾個簡單的詞彙。
除了詞彙量太少,說話也都是往外蹦單個詞兒,最多只說「爸爸」「媽媽」「我要」等兩個詞。而且喬治與別人交流時也很少有眼神的對視,以此判定喬治沒有社交意識,表達能力差,是自閉症譜系。
該文章的觀點立刻引起熱議,不少網友甚至在社交平臺「現身說法」,再一次把矛頭指向了這部熱播動畫。
批判和質疑聲一度將自閉症帶入到一個嚴重偏離軌道的位置,因此,科普正確的自閉症知識已經迫在眉睫。
自閉症是先天的,與看什麼無關。
《小豬佩奇》是近幾年最流行的動畫片之一,播放量和播放範圍非常廣,於是才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接觸到這部動畫片。這只是一個時期的特定事件,《小豬佩奇》可以換成其他任何新興事物,好比70年代的人看古裝劇、80年代的人看黑白動畫片、90年代的人開始玩遊戲機……等等,自閉症與孩子小時候看什麼本質上沒有任何關聯。
反而有研究表示,患自閉症的兒童觀看一些有益的兒童節目,自閉的行為將會獲得改善。如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行為兒科學教授Susan Hyman於2017年發表一項研究顯示,兩名患自閉症的五歲男童在觀看了兒童節目《Daniel Tiger’s Neighbourhood》之後,自閉症狀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科學研究是非常嚴謹的,兩名男童的症狀雖獲得改善,但參與研究的人群基數太小,所以還不足以得出結論。
不可否認的是,過度沉迷動畫片是有可能對孩子的社交方面產生些不良影響,比如不想和人玩只想看動畫片,小孩子就是喜歡顏色豐富,多變新穎的東西。
我們再來一一分析文章中的幾個核心觀點。
自閉症都不愛說話嗎?
最嚴重的一部分自閉症患者,可能終生都發展不出來語言功能。有的自閉症患者語言能力差,詞彙量小,說話不流利,或者語調刻板。
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屬於自閉症譜系但不太嚴重的孩子,說話沒問題,有的甚至特別愛說話。
不和人眼光對視就是自閉症嗎?
不看人不一定是自閉症,可能是其他發育問題或者心理原因。
有的發育遲緩的孩子,因為神經對眼球的控制能力弱,視動能力差,也不愛看人。
自閉症兒童不看人,原因之一可能是追視能力太差,看著累。第二可能是他們無法把一張臉視為一個整體。
我們看人的臉和眼睛,可以自動識別這人是在笑、好奇、驚訝、還是生氣,但是自閉症的孩子看到的是一個個細碎的細節。人的臉上有44塊肌肉,可以做出超級多的表情,在有些自閉的孩子看來,就是超級多雜亂無章的視覺符號。有個自閉孩子寫書說,看著人的眼睛實在太讓他心煩意亂了。
自閉症也不一定不看人,很多高功能自閉、阿斯伯格跟人對視都沒問題或者問題不大。
自閉症的核心症狀是社交障礙
患有嚴重自閉症的兒童,確實是對人沒啥興趣,看人跟看其他物品一樣沒感覺。但是大部分自閉症和自閉症譜系的孩子是對社交有興趣的,只不過社交能力比較弱。
喬治沒有社交障礙
喬治在動畫片裡雖然基本不說話,但是在遵守社會規範、理解別人的社交意圖和表達自己方面,沒有任何問題,也能融入其他孩子中,所以肯定不是自閉症。
喬治疑似語言發育遲緩
《小豬佩奇》是英國動畫片。英國小孩3歲上幼兒園,3歲的喬治應該已經能說3-4個詞組成的句子了,所以喬治的語言能力確實落後蠻多的。如果是真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需要去醫院檢查一下,是不是全面發育落後了。
如果孩子語言發育遲緩,需要確定原因,究竟是全面發育遲緩還是單語言表達一項。原因不同,幹預重點也不同。
自閉症發病原因目前尚無統一定論,普遍認為是基因突變導致,但是世界各國自閉症患病率自1990年以來不斷在升高已經是不一個不爭的事實,早期診斷早期幹預早期治療是最有效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