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閒來無事,又挑了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這次的電影時代背景比較另類,因為它講的是韓戰的故事。
當然了,這肯定不是管虎大導演的《金剛川》了,那部電影估計八字還沒一撇吧。
這電影甚至都不是咱們中國人拍的,而是韓國人拍的,名字叫做《長沙裡》,副標題《被遺忘的英雄》,這名字有點怪……以至於我在網上搜這個電影的時候,出來一堆長沙會戰的內容(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
由於這是韓國人拍的電影,當然主角是韓國人了,既然主角是韓國人,那麼……敵人當然是……
唔,是蘇聯人和朝鮮人啦。
還好,電影裡故事發生的時間線位於仁川登陸戰的階段(仁川登陸戰是韓戰中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戰役開始於1950年9月15日,至9月28日結束。),那時候中國軍隊還沒有完全介入進去,所以不會出現像以前有個韓國電影叫《太極旗飄揚》裡面漫山遍野的志願軍的場面。
否則估計這片立馬就是大禁片了。
儘管如此,這片子的立場,也是反的。畢竟幫韓國人的是美國人。
原本我想這故事既然能拍成電影,應該是個很有名的戰役吧?可惜,找了半天,發現資料並不多。在基維百科上找到一段關於這場戰役的描述,大意就是,韓戰前期,朝鮮兵把韓國人打得滿地找牙,之後美國人來幫助了,準備發動仁川登陸,一舉打垮朝鮮兵,就在這個時候,韓方的指揮官心想,要不要配合這個仁川登陸,我們在敵人的後方,也來一個登陸,去牽制敵人,減少其它戰線的壓力。這個地方就選在了長沙裡。
但是大多數的韓國軍官覺得這計劃簡直就是在開玩笑,所以乾脆不理不睬。
最後這個任務便落在一位志願參與這項行動的軍官——李明欽上尉身上。
李明欽手裡其實沒什麼兵,所以他招募了一群沒有什麼作戰經驗的高中學生,一共700來號人,在美國大兵的炮轟掩護下面,在9月13號成功登陸,戰鬥一開始,這隻被稱為「明部隊」的隊伍,利用人數優勢,佔領了長沙裡上的200高地。
之後在9月15號,爆破了當時長沙裡一帶國道上的兩座橋,同時封鎖了一條高速公路,對朝鮮人的補給造成一定的影響。
只是這影響沒多久,很快明部隊就被打回去了,然後明部隊就開始撤退,19號的時候,美國海軍派船前來接應,只是一方面受到颱風影響,一方面朝鮮兵在後面追趕,撤退計劃從預計的中午結束,一直拖到下午。
最後760士兵+12船員的部隊帶出去,回來640個人,132人沒了(包括被俘虜的)
這就是所有的歷史真實故事的內容,看上去倒有點《八佰》的套路,同樣是孤軍,同樣面對大軍壓境,以少打多,當然,也同樣在煽情。
同樣……唔,好像這片的歷史虛無主義比八百更嚴重一些。
比如說,韓國人認為這個戰役是一件很偉大的功績,對朝鮮兵的潰退,有著不可估量的心理影響。可能是因為奇兵打得人家措手不及的關係吧?
這倒是有點像《八佰》那樣,打醒了民眾麻木的心靈,在國際上打出了英勇抗戰的精神。
可是……咱們國內有相當一部人是不認可這種說法的。
而這個《長沙裡》,倒是美國人不認可這種說法……因為美國的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所謂的長沙裡登陸戰,屁用都沒有,根本不值一提。其實負責這場戰役的李明欽事後也差點就上了軍事法庭。
看到這裡,我算是知道為什麼我在關於韓戰的書籍裡面對這場戰役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因為我看的關於韓戰的書,不是中國人寫的就是美國人寫的。
當然,韓國人是肯定不認可這種說法的,要是認可了,這場戰役豈不是一個汙點,怎麼能拍成電影呢?
也許是韓國人覺得美國人如此詆毀長沙裡戰役,心裡氣不過,所以在電影裡面,美國人並不怎麼友好,從電影開局就一路黑到底,正面出場的只有一位心地善良的美國女記者。
然而事實上就是,如果沒有美國大兵的援助,這幫人恐怕全要嗝屁。
影片安排了不少英勇犧牲的場面,比如有個不怕犧牲的軍長就和朝鮮人同歸於盡了,而最後留下來斷後的戰士們,沒能和軍艦一起撤退,在沙灘上全部犧牲,其中一位還自爆了。
唔……史實上的俘虜,電影裡沒拍出來,反正看著覺得,最後都犧牲了,當然羅,此片嚴格來說,也不能算到抗日……嗯,不,抗朝……呃……抗蘇神劇裡頭去吧。
但如果按照國內的標準來算的話,這個妥妥地犯了超級虛無歷史主義的錯誤。
電影裡面還安排了一場對戰爭反思的感情戲,不過這個感情是親情,不是愛情。
韓國小兵崔成弼的戰場上碰到自己的表弟崔載弼,本來應該是很融融洽洽的一件事情,可是表弟崔載弼是以朝鮮小兵的身份出現的……最後就釀成了一場催人淚下的大悲劇。
還真是巧啊,這麼大的戰場能碰到這種小概率的事情。
其實如果不看歷史介紹的話,只是看電影本身,最後我也沒搞明白這場戰役到底打了個啥,一開始登陸,搶一個陣地(就是前面說的200高地),然後四處出擊(大概是搞破壞吧),炸了個隧道,然後迷迷糊糊地,就一艘美國大船開了過來,撤退了。
撤退的場面很悲壯,很多人來不及撤到船上,美國大兵說,不行了,馬上要漲潮了,我們必須走了。身為隊長的李明欽怒不可遏,可也無能為力。感覺就像是美國大兵見死不救一樣。
最後造成的結果是……可能這片是反朝鮮的電影吧,但是我對裡面的朝鮮人沒什麼感覺,就感覺美國人太壞了……最後這片算是拍成了反美電影。
如果這是一部國產片,我估計會引來一片罵聲,不過看這電影在韓國的表現,最後收尾89億8279萬6050韓元,這是多少人民幣?查了下似乎是5000多萬。
看到新聞對這電影的情況有一段描寫
影片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搶得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共吸引48.5萬人觀影,上映首周觀影總人數接近69萬人次。
看樣子,此片在韓國上映,還相當火爆。
然後又去看了一眼國內的豆瓣,5.8分,評價以三分居多(滿分五分)。
唔……考慮到韓國人在韓戰中的實際表現,也就這樣了吧。
最後喊個口號:戰爭是萬惡的,反派是蘇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