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課 ↑↑↑ 以文會友 開始寫作
很奇怪,張愛玲的寫作在《琉璃瓦》一下子越到了一個不凡的高度。從題目你也可以看出,跟初期作品相比,張愛玲再也不是那個寫著蹩腳的悲情詩的少女,而變得柔滑、亮麗起來。這在文字上體現得更明顯。從此以後,張愛玲的每篇小說第一段幾乎都會有一段俏皮幽默、智慧深刻的話語,發人深思而又統領全文。從《琉璃瓦》開始,一個聰明的張愛玲出現了,讀者不斷被她形象獨特的比喻震撼,被她狡黠的幽默傾倒,被她的婉轉突變的遷延吸引,被她潛藏的宿命寓言擊中。人們驚嘆文字藝術的華美,體味人心層次的繁複,激動、迷離、緊張、欣喜、大笑,笑完之後卻又陷入深深哀思或暗自流涕。……我想,《琉璃瓦》算是第一部「張愛玲小說」。
人情溫暖,心思敏捷,老於世故,繁茂風華和落敗悽涼——這是《琉璃瓦》的基本特點。然而更進一步,則是生長在傳統家庭裡的人各自為自己的富貴、幸福命運而掙扎、鬥爭,最後是掩不盡的滑稽、荒誕和蒼涼。
從第一句,文筆就精煉老道、流麗圓滑、富含韻味。所敘所論恰切適宜,點到即止。很多精彩的地方讓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多一筆則覺拖沓,少一筆,則失了那豐富的勁道和韻味。用詞練字也極為講究,非一般人可比。
姚太太多產,連生一七個女兒,名字起得好聽:箏箏(是玉旁)、曲曲、心心、纖纖、端端、簌簌、瑟瑟。秀氣所鍾,天人感應,女兒一個比一個美,時代流行什麼美,生出的就是什麼美。「女兒是家累,是賠錢貨,但是美麗的女兒向來不在此例」以此為證。於是就開始了嫁女兒的過程,只寫了前三個女兒的故事,即箏箏(是玉旁)、曲曲、心心——在這過程中,三個女孩的心思摹寫的非常細緻精彩;家長裡短也詼諧曲折、秀色生輝。
姚先生是半古舊文化人,和姚太太夫唱婦隨,心意相通。箏箏是老大,順利地被嫁給了父親所在印刷公司大股東的獨生子,因為帶有包辦和賣女求榮色彩,姚先生打包票「以後有半點不順心,你找我好了!」三朝回門,新婚夫婦和姚家父母其樂融融,直喝到月上中天。回家途中黃包車上,醉意寒意交織,兩人調情熱膩裡卻又諷喻刺探,箏箏錦心繡口,辯白自尊,為了徹底攬獲丈夫的信任,最後「咬著牙道:『你往後瞧罷!』」從此以後故意跟娘家疏遠,儘量躲避母親探望,還主動阻止公公給姚先生的晉升,可把姚先生氣了個半死。對女兒婚事心灰意懶。
第二個女兒曲曲是個有個性的丫頭,「一雙寶光璀璨的長方形大眼,美之中帶著點獷悍」。把她薦到少年新進人才濟濟的大機關當秘書,指望她的高眼界挑個乘龍快婿。然而丫頭不爭氣,偏偏看中了一個三等書記王俊業,這對曲曲的物質生活而言是沒有保障的。兩人過從甚密,王俊業常常上門拜訪,曲意巴結。在家裡吃飯聊天,曲曲和王俊業卻乘機卿卿我我,姚先生施計打散,又聯合太太對女兒嚴加訓誡。這時曲曲亮了,心思巧妙,出語有輕有重、酸中帶諷,又把姚先生氣了個半死。過後,王俊業不再上門,卻和曲曲兩人外面玩得開心。人言籍籍、危及門風,為底下幾個妹妹的未來聲譽,姚先生答應兩人結婚,只求快快脫手。曲曲就說了句名言:「除了王俊業,也沒有別人拿得住我。錢到底是假的,只有感情是真的——我也看穿了,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她這番清高的戀愛至上主義宣言可謂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到了第三個女兒心心,是一個文靜聽話的女孩,必得由父母替她做主,姚先生為她物色了一個杭州富室子弟,陳良棟。攀扯關係精心安排了一次相親宴席。怕心心窘,特地多請了一些人。席間姚先生頗有手段:「把陳良棟的舅父敷衍得風雨不透,同時勻出一隻眼睛來看陳良棟,一隻眼睛管住了心心,眼梢裡又帶住了他太太,唯恐姚太太沒見過大陣仗,有失儀的地方。散了席,他不免筋疲力盡。」回到家裡,心心神情依戀、吃吃哎哎地對著鏡子絞頭髮,一問,果然情投意合,老兩口欣喜不已。心心只顧陶醉在兩人志同道合的獨白裡,不想出了破綻。原來她看中的並不是對面的陳良棟,而是旁邊的青年程惠蓀,程惠蓀就要回北京了。姚先生暴跳如雷,要發狂的樣子。姚太太獻計回請一次,再行撮合。心心委屈了,不願被這樣作弄,還描述那陳良棟「那個人,椰子似的圓滾滾的頭。頭髮朝後梳,前面就是臉,頭髮朝前梳,後面就是臉——簡直沒有分別!」這話與其說是在諷刺姚先生,不如單單看成笑料好了。心心哭哭啼啼,姚太太心軟,姚先生大罵「你要是把她嫁給程惠蓀哪,以後你再給我添女兒,養一個我淹死一個!還是鄉下人的辦法頂徹底!」
這以後,荒誕悲劇就開始了,姚先生病倒,昏沉數日,大女兒箏箏卻蓬頭垢面回來哭鬧,要姚先生為她做主,說丈夫在外頭有人了,天天不回家,公婆一家齊打夥兒欺負她,咬定父親當時打了保票,要他為她做主。姚太太和女兒黑色幽默地一番爭吵,終是於事無補,姚先生氣得又昏睡過去。病癒後知道,在姚太太的相助下,心心和程惠蓀已經打成一片了。結尾是,姚先生下面還有四個女兒,「一個比一個美」(這句話簡直是一根深層隱伏的刺,時不時扎得人心疼),姚太太又懷孕了,想必又是個女兒。親戚們祝賀,姚先生想他活不長了……
本來評論不該長述情節,可就是這麼簡單地過濾一遍,依然可見小說的鮮活、生動與妙趣橫生。筆者實在忍不住要寫在這裡。不過,我們更為看重的,是張愛玲的文筆。開頭說了,閱讀體味的過程就是最好的評論。
小說著重和細緻描寫的四個情景極為精彩。
第一是箏箏婚後回娘家同丈夫啟奎如膠似漆,夜晚兩人在車上一軟一硬、輕重徐疾的對話,店鋪玻璃櫥窗裡品字式堆著的黃肥皂,像童話裡的金磚堡壘;啟奎帶著酒氣的嘴巴下巴和手隨話語在箏箏身體上的移動;箏箏鬈髮被風吹亂,差點卷到車輪上去,啟奎去挽,箏箏猛一甩頭,發梢掃到他的眼裡。這部分寫足了上海租界的夜巴黎式的大都市氛圍,和新婚夫婦的情長意短,畫面感很強。
第二是王俊業飯後對姚先生曲意奉承,然後和曲曲兩人趁機親熱,以姚先生視角,只在外面聽得追笑打鬧和香軟耳語,「你搽了什麼嘴唇膏!苦的!」,急得姚先生在外面直跺腳,差小女兒瑟瑟進去打探,後來看到曲曲的嘴上、腮幫子和冰紋縐單袍上點染著斑斑胭脂痕……寫得隱幽曲折,閃爍含蓄,一出趣味十足的幕後調情戲,絕對的高手文筆。後來曲曲與父母的針鋒相對也妙趣橫生。
第三是姚先生為心心精心策劃布局的相親宴席之後,回到家裡,在浴室裡外的情景。張愛玲巧妙地運用一個「陰差陽錯的誤會」,帶著讀者兜了一個大大的圈子,先給姚先生一家三人和讀者一種皆大歡喜、大功告成的喜劇、輕鬆感。心心在鏡前羞羞答答、情思繾綣狀惹得姚先生大喜,感嘆「真的,我倒不知道我們三丫頭這麼鬼精靈,隔得老遠的,眉毛眼睛都會傳話!早知道她有這麼一手,我也不那麼提心弔膽的——白操了半天心!」直到一個關鍵性細節透露,才發現弄錯了。這大約似亞里斯多德的「突變或轉折」。姚先生大罵,死勁啐口,卻啐在自己汗衫上。心心驚怕啼哭,這時的姚先生猴急火燎,轉來轉去,正在脫的汗衫套在頸上,「像草裙舞的花圈」。活脫脫一個喜劇小丑……我判斷,張愛玲明顯吸收了那時傳入中國的歐美喜劇因素。如愛默生。總之,最後大家都怏怏不樂,姚先生也病倒了。
第四是大女兒箏箏在姚先生昏沉病中回娘家求救。看起來純是一出家庭生活鬧劇。箏箏此時邋遢庸俗的形象與之前自主獨斷、心高氣傲的氣質大相逕庭,對比鮮明。然而張愛玲加重火力,再行渲染,以對話語言加重喜劇(鬧劇)色彩。箏箏出語不當,大哭中假設父親死去,極似哭喪。姚太太冷言批評女兒的無情,繼而兩人開始爭理,不想姚太太說了一句「這會子別說他還沒死,就是死了,停在棺材板上,只怕他也會一骨碌坐了起來,挺身出去為你調停!」,被箏箏反唇相譏……濃厚的黑色幽默氣味。然而又是中國人的黑色幽默,大約是照著《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的幽默模式做了現代翻版。姚先生內中憂憤卻無力辯駁,賭氣睡去。醒來後人不見,褥單哭溼了一大片,冰涼,像孩子溺溼了床。一個很髒的意象。
結尾,張愛玲餘音繞梁,窮追不捨,心心和程惠蓀隨他們鬧去不說,又讓姚太太再懷胎,又是女孩,舊話重提——一個比一個美,這強調讓人戰慄,仿佛重重的蘸鹽鞭子一記記打在姚先生衰弱的心臟上。真是不將姚先生置於死地不罷手。親戚們恭賀「八仙祝壽」,姚先生已經絕望了,覺得活不長了……終結的調侃,諷刺和悲涼。
姚先生是被女兒氣死、拖累死的,更是被張愛玲的一桿筆掐死的。張的文筆則圓轉流麗,毫不滯澀,聰明中帶著喜感。
所謂「屏風體」,有三個點可說:
劇情感、畫面美。
無論是綜述描寫(靜態地描述環境、關係、人物等),還是特定敘述(動態地敘述故事情節、語言、行為等),張愛玲總善於將人物身上或周圍的某個印記深深打在文字裡和作者心裡。比如箏箏的果決、無情和冬夜裡路邊櫥窗裡品字式堆著的黃色肥皂,人物的鮮明個性和街景的朦朧描寫,將讀者強烈地帶入一種電影劇情中,往往留在腦海裡的就是那若有若無的月、金黃的櫥窗肥皂、帶著酒氣的寒風,以及身在其中的一個女人的狡黠和忿恨誓言。看張的很多小說,都有看電影的感覺,堪稱電影語言的翻譯高手。具體而言,張愛玲的比喻就像刺青、胎記,精美而刺痛人心,形成一個個點擊人物個性的詩歌意象。所以,畫面美是在情境描寫和比喻修辭上同時體現的。正如屏風,既可以是故事圖畫,也可以是詩象的定格。
蘊藉、含蓄美。
細膩不等於精確,蘊藉則與細膩和精確都無關。詩歌的蘊藉若是憑藉意象跳躍和意義的無窮散發勾連、縱深層次差異造成,小說蘊藉則要靠情景的煙籠霧罩和人物心靈的觀照限制來營造,且總是處在單方面視角,恰如劉姥姥眼裡的大玻璃鏡,似真似幻。多數作家在性描寫的時候一般會使用類似的手段,但往往僅是顧左右而言他。在曲曲和王俊業卿卿我我那一段裡,有一堵隔板牆放在兩方中間,張愛玲簡直是掐著姚先生的心尖在擷取牆後屋裡兩個年輕人的肉麻動態,每一聲響動,每一句狎暱耳語,都讓姚先生揪心、汗顏,簡直老臉丟盡,無地自容了。至於寫到曲曲「嘴上油汪汪的杏黃胭脂,腮幫子上也抹了一搭……單袍子粘在身上,像牛奶的薄膜,肩上也染了一點胭脂暈」,更是一種油滑的虛與委蛇,蛛絲馬跡。仿佛蛇蛻的皮。仿佛賈寶玉和碧痕在屋內洗了半天澡之後地上的一大灘水跡。遮蓋、掩藏,是一種高級的美,隱隱綽綽中最撩動人的纖細神經和審美意識。屏風除了出自室內空間的分隔設計,自然還有這種審美心理在裡面。
洞窗景深,背底蒼涼。
蘇州園林有很多亭臺樓榭,迴環簷廊,其間遍布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花瓣、扇面、雕鏤型窗洞和月門,這些設計深得取景構境的奧秘。洞窗取景,就是一個新的景深;假山屏風,是另一種風致的障景通幽。深得中西文化意蘊三昧的張愛玲對此運用得極好。姚先生有七個、八個女兒,要細論起風月故事,大概比得上紅樓夢的規模了。這原本可以擴展為一部家族婚嫁風俗長篇小說。張愛玲無意寫成長篇,不願在拖沓纏綿的敘述中消耗自己和讀者的興致。只寫前三個女兒的嫁人,每個部分簡化綜述,情節快進,在一個關鍵的地方停下,娓娓敘來,極盡風韻,猶如曲折遊廊中三個含納萬千風情的洞窗。這便是詳略取材的匠心。三個細處描寫風景各異,精煉地傳達出三個女子不同的心理個性,不費筆墨,曲盡其妙。當然,在更深層次上,作者賦予了它們無盡的幽默諷刺,在總體效果上構成一種透徹的人生悲涼意味。正如屏風上的圖畫,看久了,畫面便煙霧迷濛,猶如幻境,畫境也遙遠蕩開,如在千山萬水之外,一股水流幽咽。便是屏風的蒼涼底色。
屏風,就是人物命運的一瞥薄魂,偶爾閃現、哼吟,如此而已。
這種屏風式的人物,在張愛玲筆下多為女性,且多懷著繁華美夢而悲劇終結。從她的整體文學景觀來看,是數不勝數,乃至是一貫的。例如段小寒、《花凋》鄭川嫦、《桂花蒸 阿小悲秋》阿小、《留情》敦鳳、《鴻鸞禧》婁太太和棠倩、《相見歡》荀太太表姊妹、《色戒》王佳芝、《傾城之戀》流蘇、《金鎖記》七巧和長安、《紅白玫瑰》妻和情人……
《琉璃瓦》當然不是張愛玲最好的小說。後來的很多小說要出色得多。
本文選自《豆瓣》
期待您推薦喜歡的經典佳作給日課的【閱讀課】【寫作課】。閱讀課選文以文學經典為主;寫作課選文以作家談論自己的創作方法心得為主。
~ 讚賞,讓日課繼續成長 ~
(長按二維碼打賞)
鼓勵創作 分享日課
©日課網 www.rike.mobi
專注於交流和學習的寫作社交平臺
~ 開始寫作 ~ 寫出佳作 ~ 獲得成就 ~
(客服微信號:wujinling)
寫作課丨名家心得 點擊名字瀏覽
裡爾克丨王小波丨格非丨史鐵生丨老舍丨汪曾祺丨遲子建
跟隨大師的腳步,馬上動筆,一起死磕
↓↓↓在日課網 開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