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愛

2021-02-22 長篇小說選刊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愛》賞析

周 茜

「愛」這一永恆的主題,古往今來述說不盡的主題,張愛玲僅以三百四十餘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輕鬆地淡淡道來。語言洗盡鉛華,單純乾淨,全然沒有她慣有的華麗絢爛。然而,一種不動聲色的人生苦難和滄桑已被她輕輕地觸及;而一份愛的無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讓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淚。

文章以四個字起首做一段:「這是真的」,潛臺詞即:這不是小說,更不是傳奇。「這是真的」,讀完全文,回味過來,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劇性。

接下來敘述一個真的、美的、純的,同時又是那麼虛的、淡的、悽的關於「愛」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樹的底下,著月白衫子的十五六歲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夢懷春的豆蔻年華,對愛可以有無數的美好憧憬。正當此際,那個對門的他,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對她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然後,「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兒,各自走開了」。

仿佛要發生點什麼,卻什麼也沒發生。結果的確什麼也沒有發生——「就這樣就完了」,張愛玲在此另起一段,六個字裡用了兩個「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個春天的桃花盛開的萌芽著愛的情感的晚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桃花」意象總是與美麗纏綿的愛情相聯繫。

  《詩經》中《桃夭》云:「桃之夭夭,灼(zhuó)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爛漫的春天,豔如桃花的女子,在大家的祝賀中出嫁,這是多麼喜氣、歡欣的場景。這首「娶豔女以還家」的詠桃詩,給芳齡女子的愛情找到了一個幸福的歸宿。

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那種惆悵傷懷的情感喚起了大眾隱秘的夢想和物是人非的長嘆,傳達的既是個人的又是共同的經驗。因此這首「人面桃花」詩,被後來不斷地解讀出一個個悱惻動人的愛情故事。

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劇,以堅貞麗人的斑斑血跡描畫出的一幅桃花扇為道具來演繹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抒發家國興亡之感。

以上種種以桃花、愛情交相映照的文學作品歷經了千百萬年而魅力不衰。本來,以張愛玲的天才和妙筆不難為讀者營造出一個同樣動人的桃花愛情故事,然而,她「就這樣就完了」,沒有希望,沒有餘地,只有無盡的遺憾和深深的無奈。

可是,不曾想,張愛玲在緊接的一段,寥寥數語,把以為「就這樣就完了」的愛的故事平靜地推向了高潮——那個曾經如桃花般春華妙齡的女子,在成為歷盡滄桑的老婦人之時,還「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那剛要開始就已經結束的了無痕跡的「愛」,是何等的虛無又是何等的強大!一個女人的不幸的一生,一個女人可以憑藉那虛無縹緲的愛去承受一切苦難的一生啊。也許那年輕人的一聲問候並沒有什麼深意,而她卻賦予了它無比巨大的想像和希望,那一刻,那一晚竟化為了生命中的永恆,成為無情歲月裡、悲涼人生中可以時時懷想的一段閃亮時光。這就是張愛玲的愛——那樣的悽美絕美又那樣的無助無奈。

通常,張愛玲在她的散文裡言及的多是瑣瑣碎碎的日常生活、身邊感受。她有滋有味地品嘗著世俗人生的種種樂趣,但又能超越庸常和淺薄。她的靈智和深刻是在娓娓道來中的不經意的流露,往往舉重若輕。一個女子一波三折的坎坷命運,一個女子歷經苦難而痴痴不忘某種朦朧的愛的宿命,張愛玲僅有簡潔的幾筆,看似淡淡的,卻有令人觸目驚心、悲從中來的感染力。

至此,故事真正完結,張愛玲卻又欲罷不能,在末了一段忍不住要為她所體認的「愛」再作詮釋:「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這是典型的張愛玲的調子,張愛玲的蒼涼。愛是人生極其重要的章節,不能不追尋又難以遭遇,不能不遭遇又難以遭遇,不能不追尋又難以追尋,它是千萬人、千萬年中的「剛巧」——潛伏的是落花流水的偶然,鶯飛燕過的渺茫啊!儘管張愛玲在前面故事的敘述中保持著冷靜,最終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悲音。

張愛玲曾在《自己的文章》裡闡述她的創作理念:「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可以說蒼涼是張愛玲作品的底子——無論是她的散文或是小說,無論她以素樸或是華豔的風格呈現。此篇作者對於逝水流年的敏感,對於美和愛稍縱即逝的無奈,對於女人無以把握自身命運的悲哀,也無不深透著一種蒼茫感、悲涼感。而令人驚嘆的是,這一切都濃縮在三百多字的篇幅裡,正是「妙在短——才抬頭,已經完了,更使人低回不已。」

[來源於網絡]

《長篇小說選刊》郵局網上訂閱二維碼:

長篇小說選刊

大型文學雙月刊 /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社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南裡十號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大樓長篇小說選刊

雜誌社

郵編:100125

電話:郵購部 010-65019521

                  18801305358

   發行部 010-65380076

   編輯部 010-65380056

郵購QQ:1982972563

官方網站:http://cpxsxk.com/

新浪微博:@長篇小說選刊

頁數:352頁

定價:25元/本 150元/年

郵發代號:80-355 (歡迎訂閱)

國內刊號:CN11-5296/I

國標刊號:ISSN 1672-9552

相關焦點

  • 愛 張愛玲
    愛作者/張愛玲攝影/蟈蟈小姐等這是真的,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作品賞析一直很喜歡張愛玲的散文,但卻不敢多讀,因為她的散文幾乎都帶著淡淡的憂愁,讀一兩篇可以寧神靜氣,讀多了卻覺得整個世界都充滿荒蕪,深深地觸及生活,只剩透心的悲傷。她的這篇《愛》是我最喜歡的一篇,簡簡單單的300多字,卻字字珠璣。
  •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愛,讓內心豐盈的人更加豐盈,讓無力承受的人迅速枯萎。「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這句話,是張愛玲一生的寫照。很多人看不懂張愛玲,但仔細想想,對她來說,人生就像一葉浮萍,歷盡風雨和蒼涼。親情又是如此涼薄和脆弱。她唯一可以抓住的,就是亂世中的一個知心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朗誦 | 張愛玲:愛
    愛文/張愛玲,朗誦/宮雪敏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
  • 張愛玲最美短文《愛》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愛作者:張愛玲這是真的。
  • 一生所愛張愛玲
    在半山倉皇的夜色間,我覺得我像在追逐張愛玲的魂。心一下子很痛很痛,仿佛感受到了她的痛苦,以及那些痛苦,如何形成一個人的文字。《重訪邊城》裡記載了她此生最後一次踏足香港,最末一句尤為讓人心疼,她想微笑,又笑不出來,因為疑心自己是跟香港訣別。在她百年誕辰之際,我們重回她的香港,作為對她的致敬和紀念。
  • 【人文素養】張愛玲散文《愛》賞析
    這是網上關於張愛玲作品評論最多的一篇,也是誤讀最多的一篇,許多人還喜歡摘引其中的一兩句作為張愛玲的名言,歧見更甚了。
  • 張愛玲《愛》: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
    張愛玲的《愛》這篇短文,全篇只有寥寥兩三百字,通篇沒有提及愛情,但卻讓無數讀者為文中女人的那份愛感到動容。有時候,愛情就是這樣奇妙的東西,你無法預言會在什麼時候遇到相伴一生的人,你也無法預測你們下次相遇會在什麼時候。即使兩個人真心相愛,但在錯誤的時間相遇,也許結局並不會美好,如果能夠重來,我相信那個女孩一定會選擇和他好好的多說幾句話吧。
  •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這句話想要說啥?
    這一句「不愛是一生的遺憾 ,愛是一生的磨難」表述出了她的內心 的對白,不愛是遺憾,而愛卻成了她自己的磨難。這也正是她和胡蘭成婚姻的寫照。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張愛玲的世界。張愛玲是一位非常獨立自主的女性。張愛玲在幼年時親眼見證了封建社會中女子地位的低下,看到自己母親在家操持家務,生兒育女,而父親在外花天酒地。
  • 晚年悽涼孤獨的張愛玲,愛錯了人,不幸的信仰
    胡蘭成文弱書生,比張愛玲年長了十四歲,而且風流成性,走到哪就在哪裡找一個女人,在跟張愛玲婚期存續期間,花招張愛玲的稿費,卻跟著不同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婚姻的不忠誠讓張愛玲無法忍受,最終張愛玲的一封分手信,兩人離婚。兩人離婚後,張愛玲認識美國人賴雅,跟著賴雅去美國生活,在賴雅病逝後,張愛玲獨自生活,孤零零直至去世。就是這樣一個感情不忠的胡蘭成,卻讓張愛玲愛到塵埃裡,然後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 名媛與時尚 | 讓張愛玲又愛又惱的松子糖
    天津的松子糖在女作家張愛玲心中,是又愛又惱的回憶。在散文《私語》中,她談及小時候在天津的家中時常擺放著的松子糖:「松子糖裝在金耳的小花瓷罐裡,旁邊有黃紅的蟠桃式瓷缸,裡面是痱子粉。」張愛玲在天津的家位於法租界三十二號路61號。張愛玲提到過父親張志沂買了一本蕭伯納的書,叫《心碎的屋》,扉頁空白處留有英文題識:「天津,華北。一九二六。三十二號路六十一號。提摩太·C·張。」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卻說:張愛玲長相醜還愛顯擺,作品境界卑下
    當然其中包括眾多才華橫溢的女文人,例如冰心,林徽因,張愛玲,阮玲玉,楊絳等。這其中,張愛玲曾經在信中稱讚楊絳的作品《幹校六記》寫得極好,幽默風趣卻讓人回味無窮,別有一番滋味。但是楊絳卻對張愛玲並無好感,楊絳去世後,報紙刊登了文章《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中叔河信兩份》,其中就有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
  • 張愛玲: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一個女人,倘若得不到異性的愛,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這點賤。你疑心你的妻子,她就欺騙你。你不疑心你的妻子,她就疑心你。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日是民國女作家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咪咕中信書店獻上【張愛玲誕辰100周年書單】,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傳奇女作家,感受她的文字和愛情,讀出屬於自己的張愛玲!
  • 張愛玲 | 對多數女人而言,愛的意思就是被愛
    ,如香港作家李碧華所說:「張愛玲三個字,當中紛紅駭綠,影響了大半個世紀。一個男子真正動了感情的時候,他的愛較女人的愛偉大得多。可是從另一方面觀看,女人恨起一個人來,倒比男人持久得多。女人與狗唯一的分別就是:狗不像女人一般地被寵壞了,它們不戴珠寶,而且——謝天謝地!——它們不會說話!算到頭來,每一個男子的錢總是花在某一個女人的身上。
  • 林徽因和張愛玲:愛就是要問值不值得
    張愛玲跟母親沒有平常母女的親暱,始終保持著遠而冷的距離。所以,她小說裡的母親,也是一個比一個差勁:自私、虛偽、無情、變態。客觀看,張愛玲的家庭的確陰鬱,父母的確愛她不夠。只是也未必壞到令孩子心裡只有孤苦和絕望。其實林徽因的家庭也沒好到哪裡去。
  • 張愛玲|她看透了男人的一切套路,可還是對愛認輸了
    這一輩子她煮字為生,年輕時就在書裡面寫盡了男人的一切套路,卻還是在生活中對愛認輸了,把自己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愛情又何嘗不是。今天是張愛玲的百年誕辰,分享一篇與她有關的文字,一起回顧張愛玲的青春,她的愛與恨。文|豔麗25年前的九月,加州韋斯特伍德市一所半舊的公寓中,張愛玲被發現已病逝一周。
  • 宋淇與張愛玲:張愛玲的出版史
    《秧歌》是皇冠替張愛玲出版的的第一本書,接下來有《怨女》、《流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和《半生緣》。《怨女》單行本依照張愛玲修訂後的稿子出版,正因為我之前提過的溝通誤會,單行本才會跟連載本不同。關於《半生緣》,還有件鮮為人知的事,也不妨在這裡順便講講。全集排好後,張愛玲很後悔把小說改名《半生緣》,為什麼呢?
  • 胡蘭成 張愛玲
    但是有著驚人才氣的張愛玲還是不可救藥的愛上了胡蘭成!她的愛真是所謂的低到塵埃裡了!她的名言:生命是一件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她的愛變得沒有緣由的蒼白…… 1944年張愛玲與才子胡蘭成舉行了婚禮,完成了她的第一次婚姻,由好友炎櫻證婚。不幸的是,這次婚姻只維了兩年。
  • 張愛玲的愛情觀:僅用31個字,寫盡了所有愛的心酸!
    張愛玲的愛情觀:僅用31個字,寫盡了所有愛的心酸!愛情是一個十分美好的東西,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對它展開了一系列的描繪,這讓很多年輕男女沉浸於其中。比如張愛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寫了很多關於愛情的語句,不僅點醒了大家在愛情中的困惑,同時也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如果讓我給張愛玲貼標籤,我可能會將自己的內心投射到張愛玲身上。張愛玲的社交能力並不差,但我覺得她的社交需要積蓄力量和勇氣。她的愛情付出太多,也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安心於不回報的愛情,總覺得對方的感情必須回饋,感情沒有了,還要用金錢付出。因為張愛玲沒從父母那裡得到無條件的愛。張愛玲的愛情還具有一點表演成分。2. 如果張愛玲活到現在?
  • 張愛玲植入骨髓的愛,卻遇的是渣男胡蘭成,越是等待越是悲哀
    她需要愛—許多人的愛—但她求愛的方法,在年輕人中看起來多麼可笑!薇龍不願意自己有一天成為這樣的人。」很顯然,作者也不喜歡成為那樣的人,讀過書的人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期,身處上流社會的沒落貴族,一種對生活糾結的非常很值得人去思考,從眾那沉睡已久普通階層麻木的意識讓誰去品讀自己的靈魂,到哪裡尋找心靈的共振,入流自己平凡的姿色就算腹有詩書又有多少人願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