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清朝那些事兒》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
清朝嘉慶帝在位的第四個年頭,乾隆太上皇過世了。當了整整三年兒皇帝的嘉慶帝總算長舒一口氣。嘉慶帝想起自己過往的歲月,不由得對和珅產生了恨意——因為至少從嘉慶初年開始,和珅就成為了貨真價實的權臣——由於乾隆年紀老邁,因此口齒不伶俐了,乾隆的很多話語,只有和珅能領會,因此很多旨意需要和珅代為傳達。這就讓和珅掌握了事實上的最高話語權。嘉慶帝唯恐和珅冒用乾隆的名義廢黜自己,因此只好盡力討好和珅。
和珅則有些得意忘形,甚至在嘉慶帝面前頤指氣使。不過,隨著乾隆的去世,這一切終於結束了。嘉慶帝在乾隆去世後不久,就宣布查辦和珅。不過,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按照《大清律》,和珅在嘉慶面前頤指氣使,應當按照「大不敬」這個罪名處理。而大不敬這個罪名最起碼會連累全家。但是嘉慶僅僅是讓和珅自盡,並未連累和珅的家人,這其中原因何在?原因在於,和珅手裡有三大護身符,讓嘉慶帝只能「賜和珅自盡」,而不能將其明正典刑。
其中,第一個護身符,在於政權穩定性。嘉慶帝此時剛剛親政,需要保證政權穩定過渡,而和珅在朝廷經營多年,黨羽眾多,勢力盤根錯節。如果嘉慶帝對和珅處罰太狠,很可能引起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這會給嘉慶朝廷帶來動蕩——畢竟,當時白蓮教起義軍還在四川、湖北等省份作亂。如果朝廷出現內訌,在內憂外患之下,嘉慶帝鬧不好會成為末代君主。所以,嘉慶帝只選擇讓和珅一個人去世。
第二個護身符,是因為皇家和和珅家族是姻親——嘉慶帝的妹妹是和珅的兒媳婦。因此,如果按照株連滿門的規矩來算,公主也會被牽連進去。當年順治帝的女兒做了吳三桂的兒媳婦,後來吳三桂造反,康熙帝在鎮壓吳三桂以後,也保全了自己妹妹的安全。比起吳三桂的罪行,和珅無疑要輕很多,因此這就意味著嘉慶帝應該網開一面,否則也不利於服眾。第三個護身符,是因為和珅對清朝確實有一定的功勞。
很多人認為嘉慶帝處決和珅是因為和珅貪汙,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在乾隆後期,大清官場已經處於無官不貪的狀態,嘉慶帝還是王爺的時候,逢年過節也有人給自己送禮。因此對於官場的情況,嘉慶帝心知肚明。嘉慶帝惱火的是和珅弄權而非貪汙。和珅弄權有罪,但是和珅之前也給朝廷建立了不少功勳——比如和珅擔任理藩院尚書期間,協助乾隆穩定了西藏、蒙古等地的局勢;並且,和珅和東印度公司有往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清朝帶來了一定的財政來源。因此綜合功勞來說,也應該給和珅留一點最後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