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將原本只是一縣令,辜負秦始皇的期望,自稱皇帝活了103歲

2020-12-24 讀史閒談

自古以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長壽,有些皇帝更是希望長生不老,為此還追求煉丹,但結果往往不好。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位特殊的武將,活生生熬死了8位皇帝,兒子也死在他的前面,堪稱是奇蹟。那麼這位武將是誰呢?為何會如此長壽呢?下面筆者來和大家聊聊這個人,此人就是秦朝名將趙佗。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掃平六國後,隨即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朝代,這便是秦朝,但此時帝國的南方,也就是百越之地還不太平,當地土族不服秦朝管制。一怒之下,秦始皇派出大將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秦軍南下,打算一舉徵服嶺南之地,然而可嘆的是,號稱虎狼之師的秦軍,卻被當地土族軍隊打得是節節敗退。

連主將屠睢也在戰鬥中喪生,眼看武力不能徵服,秦始皇便派出任囂擔任南海郡郡守,負責南方地區的軍政大權,此時趙佗也被提拔為龍川縣縣令。雖然只是一個縣令,但龍川地區戰略位置特別重要,是嶺南的咽喉之地。任囂到任之後,採取了恩威並施的政策,一方面派出軍隊鎮壓當地土族,一方面親自出面安撫當地的百姓,最終百越之地開始臣服於中央,成為秦朝的國土。不過不久之後,秦始皇突然暴斃,不學無術的胡亥登上了帝位,在他的殘酷統治下,秦朝內部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滅亡。此時的嶺南地區完全與世隔絕,龍川縣縣令趙佗也成為了南海郡郡守,趙佗隨即以廣州為大本營,依靠地形優勢,派重兵守衛各個咽喉要地,使得百越之地一片太平。

當然趙佗之所以能夠保證百越之地的和平與安定,與他傑出的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在他成為南海郡郡守之後,相繼出兵徵服了桂林和象郡,並且還滅亡了長沙地區,地域面積一度達到了近50萬平方公裡。後來中原大地上建立了漢朝,趙佗主動選擇和漢朝交好,並且大力引進漢朝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習俗,使得百越之地經濟越發繁榮。為了和當地土族打成一片,趙佗力排眾議,實行民族融合政策,主要表現在鼓勵漢族和當地土族百姓通婚,內部一度十分和諧。後來他還建立了南越國,當然因為趙佗最初實行的是臣服漢朝的政策,不敢稱帝,於是自稱為南越王,此時的趙佗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還只是一個割據王而已。

不久之後趙佗開始反抗漢朝,與漢朝的和諧關係徹底破裂,最終開始稱帝,此時的華夏大地上出現了兩個帝王。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37年趙佗駕崩,終年103歲,大家要知道的是,此時的漢朝,早已經是一代明君漢武帝統治的時代了。然而當時趙佗的兒子早已去世,因此他只能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孫子趙胡,不過因為趙胡年紀也有點大了,只做了15年皇帝後也去世了。趙佗可謂真是一個長壽的人,熬死了秦朝兩位皇帝,秦始皇和秦二世,熬死了4位漢朝皇帝,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一直活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家要知道的是,這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當時的醫療條件極其落後,趙佗還能如此長壽,自然也是一個天大的奇蹟了。

筆者認為,當年秦朝內部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之時,此時南方還有50萬精銳秦軍,但以趙佗為首的秦將,卻以路途遙遠為由,未能及時出兵北上鎮壓起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導致了秦朝的加速滅亡。可以這樣說,趙佗原本只是一縣令,辜負秦始皇的期望,自稱皇帝活了103歲。但從長遠上來看,趙佗的舉措還是有深遠意義的,他在百越之地實行的民族融合政策,促進了漢朝和當地土族的交流和發展,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也許長壽就是上天給他的好運吧。

相關焦點

  • 他本是秦朝大將,自立為帝後活到103歲,熬死秦始皇到漢武帝9位皇帝
    他本是秦朝大將,自立為帝後活到103歲,熬死秦始皇到漢武帝9位皇帝 中山大學曾經發現一座東漢古墓,當時可以說極為轟動,而就在二十年前,在廣州還發現了一座遺址,那就是南越國宮署遺址,而這個遺址的發現,揭開了一個帝王神秘的面紗,他就是被主席稱作「南下幹部第一人」,開發嶺南的頭號人物:趙佗,有很多人不知道趙佗是誰
  • 史上「待機最久」皇帝,歷經2個王朝享年103歲,墓穴至今成謎
    中國的封建王朝延續了2000多年,前後共有400多位皇帝。之前有人比較過歷代帝王們的壽命,首推清朝乾隆皇帝為最長壽皇帝,乾隆皇帝25歲登基,85歲退位成太上皇,三年後與世長辭,享年88歲。此外則天大聖皇帝武曌,也就是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也是高壽,享年82歲。另外,死後名聲並不好的宋高宗趙構也很長壽,活了81歲。
  • 為何自秦始皇后,歷代皇帝都以朕自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詩人是朝中為皇帝、為國家效忠的一員,有必要為皇帝進獻良言,此時便會功成名就。自古以來皇帝就是封建社會的尊貴身份的象徵,同時在君權神授的影響之下,皇帝的號召力是無與倫比的。但是自古以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都會自稱為朕,而用朕這樣的自稱代號又有何淵源呢?專家表示,你把朕字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 歷史上最長命的皇帝,最後竟然整整活了103歲
    像秦始皇曾經大建丹爐請一些道士來煉造仙丹,讓徐福東渡東瀛國,只為延年益壽,可是這些都是徒勞的,在秦王朝建立不多久他便去世了。今天我說一說歷史上最長命的皇帝。於是趙佗自稱「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國,並在攻佔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
  • 秦始皇為什麼選擇用「朕」做皇帝的自稱?
    劇中的皇帝威風凜凜,坐擁天下,萬民臣服,千呼百應,享盡了人間最好的待遇。在封建社會,作為一國最高的統治者,君主的一切都是與眾不同的。所吃所用所穿的東西,都與常人有所不同。就連如何稱呼自己,都跟我們這些普通人千差萬別。關於皇帝的自稱,我們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就是「朕」這個字了。
  • 秦朝女相士許負,受到秦始皇的特殊照顧,為何拒絕為秦始皇看相?
    公元前221年,經過十餘年的徵戰,秦始皇橫掃六合,結束了戰亂紛紛的戰國時代,建立影響深遠的封建王朝。如此豐功偉績,一向淡定無比的秦始皇,也難掩內心喜悅,於是讓各地官府,注意神異祥瑞之事,一旦發現立即上報給朝廷。同年秋天,溫城縣令許望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女兒,結果驚動了朝廷。
  • 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是什麼?乾隆給出「標準示範」
    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首次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表明自己華夏最高統治者的身份。與此同時,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規定,包括皇帝的衣食起居、禮儀規範、大臣和百姓需要避諱的東西等。而在稱呼上,秦始皇也開始由寡人改稱為「朕」。很多人就感到好奇,如果皇帝退位了,當上太上皇后又該如何自稱呢?
  • 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稱什麼?李淵很憋屈,乾隆很霸氣
    從秦始皇滅亡六國稱「始皇帝」到溥儀退位成為「末代皇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也不過只有494位皇帝。毫無疑問,皇帝是古代最稀缺的一個「職業」,然而在「父死子繼」的制度之下,還有一個比皇帝還稀缺的「職業」——太上皇。顧名思義,太上皇就是皇帝的父親,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也不過只有26位。第一位太上皇幾乎是和「皇帝」的名號同時出現的,是秦始皇為自己已故的父親所上的尊號。
  • 古代最能活的戰將,熬死9個皇帝,自己也登基稱帝,陵墓至今成謎
    古代皇帝很是令人羨慕,掌握著天下大權,後宮三千佳麗相伴,可謂是夜夜笙歌。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皇帝的平均壽命還沒普通人高,很多三十來歲就掛了,長壽的皇帝屈指可數。其中有一個皇帝,他本是一名將領,熬死了9個皇帝,自己也登基稱帝,堪稱史上最開掛的將領。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至今陵墓還沒有找到,成為了千古之謎。
  • 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當了八十一年皇帝,熬死九個皇帝,九個兒子
    在位時間最長的封建皇帝都知道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長達61年,8歲登基,第二位就是他的孫子乾隆,在位60年,又當了4年太上皇,實際掌權長達64年!這是封建王朝的,如果加上原始社會的,上古黃帝,在位長達98年,當然,這個年代太久遠,不太可信!
  • 還以為皇帝自稱朕?別被電視劇騙慘了,帶你看看各朝各代皇帝自稱
    相信我們大家在看古裝劇中經常會看到皇帝自稱朕的場景,這種場景在清宮劇中是符合歷史的,但是在一些其他的朝代的古裝劇中一些皇帝就也自稱朕就顯得有些可笑了,下面我來給大家說一說各朝各代的皇帝的自稱。
  • 國史十六講:秦始皇——皇帝制度與帝國體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東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秦帝國。它是一個以成陽為首都,東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邊緣,南至嶺南,北至河套、陰山、遼東的大一統王朝。為了顯示這個王朝的史無前例,他把傳說時代三皇、五帝尊號中的「皇」與「帝」結合起來,自稱「皇帝」,以示大一統帝國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 秦始皇自稱為「朕」有什麼含義?
    在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皇帝」這個稱呼的,這個稱呼最早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功績,讓大家稱呼他為「皇帝」。就像「皇帝」這個稱呼一樣,中國古代的皇帝一般都不是稱呼自己為「朕」,這是後面才發展出來的。
  • 電視劇裡皇帝都自稱"朕",其實是錯誤的…
    那麼秦始皇為何偏偏選用了「朕」這個字呢? 從當時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第一人稱代詞來看,「餘(予)」作為自稱表示謙卑的意義,「我」是較為尋常的自我通稱,不具備特別的詞義色彩。而「朕」,原本是一種貴賤並用的自稱,如同「我」、「餘」等等一樣。 《爾雅》中有「朕,身也。」
  • 南越國開國皇帝趙佗為什麼長壽?
    我們可以推測,趙佗從公元前240年活到公元前137年,活了103歲,這個事情本身就不靠譜,很有可能中間南越國已經換了國王,但因為消息閉塞,西漢的史官也搞不清楚,誤以為還是一人,所以造成了趙佗極其長壽的假象。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於公元前219年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平定嶺南。
  • 中國歷史上的冷知識,原來皇帝不只自稱為「朕」!
    大家都知道在看宮廷劇的時候皇帝都是自稱「朕」的,其實並不是,在秦始皇之前,天子都是自稱自己為「餘一人」,雖然後來有自稱是孤或者寡人,但那都是各路諸侯的自封而已,並且自稱孤也不是孤家寡人的意思。在古代寡人是指寡德的意思,也就是說就算當了皇帝也要時刻警醒自己!
  • 從朱元璋不自稱「朕」,閒聊古代皇帝自稱的演變
    在一些明代的影視劇中,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經常發生「不自稱朕,直接稱咱」這樣的事情,那麼這是真的嗎?在中國歷代開國皇帝中,朱元璋都是最窮、出身最低、文化水平也最低的一個。朱元璋的父親爺爺乃至他自己一開始連正規的名字都沒有;為了生存,他從一個賣豆腐的農家孩子變成和尚乃至乞丐,從小的生活經歷鑄就了他傳奇的一生。
  • 為何秦始皇放棄寡人改用「朕」自稱,專家:把「朕」拆開就明白了
    古時候帝王的自稱有好幾種,比如「寡人」、「孤」等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稱帝後,又將「朕」定為了自稱,從此以後的皇帝幾乎都是沿用此稱謂。但其實在這之前,「朕」只是各種代稱中的一種,無論天子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用來自稱,為何秦始皇獨獨青睞於這個字呢?
  • 電視劇裡皇帝都自稱朕,其實是錯誤的
    自從秦始皇把「朕」這個字私有化後,「朕」成了皇帝獨有的字,誰還敢自稱「朕」就是造反,那麼是不是從秦始皇開始所有的皇帝都自稱「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多皇帝是不自稱「朕」的。秦漢時期:書面須稱「朕」,口頭可用「吾」秦始皇雖然把「朕」變成皇帝私有的字,但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只用「朕」稱呼自己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方士盧生等人逃亡後,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
  • 秦始皇為啥要自稱「朕」,專家:把「朕」字拆開,其中大有內涵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建立大統一王朝的國家,自然也有著不菲的功績。雖然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王,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做出的成就。秦始皇是歷史上以第一個使用皇帝這一稱呼的人,此後這個稱呼便成為了各朝各代皇帝的專屬稱呼。不過,除了皇帝以外,「朕」這個自稱也被流傳了下來,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