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們大家在看古裝劇中經常會看到皇帝自稱朕的場景,這種場景在清宮劇中是符合歷史的,但是在一些其他的朝代的古裝劇中一些皇帝就也自稱朕就顯得有些可笑了,下面我來給大家說一說各朝各代的皇帝的自稱。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大臣們聚在一起商議,他們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中開天闢地的壯舉,秦始皇的功績將流傳千古,而之前常用的稱謂都不足以顯示出秦始皇的偉大,因此他們決定選用一個新詞來襯託秦始皇的偉大。
於是在大臣們的商議中,秦始皇的裁定下,將三皇五帝中的皇帝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詞「皇帝」,從此「皇帝」一詞便被歷朝歷代所沿用。「皇帝」是別人對於君主的敬稱,那麼還要再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自稱。
在先秦時期,人的自稱有餘(予) 、我、吾、卬、臺、朕等等,而秦始皇在這些自稱中挑選了在戰國後期口語中已經不常見的朕來顯示自己的獨一無二。自此「朕」這個字便成為了皇帝獨有的自稱詞。
雖然秦朝規定了「朕」字是皇帝獨有,但是秦始皇並不習慣這樣說,只會在天子文書或者是正式場合中這麼自稱,這時的「朕」是書面語言,而嬴政在口頭上還是喜歡自稱「吾」。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方士盧生等人逃亡後,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可見,秦始皇在口頭上還是習慣自稱「吾」、「我」。
到了漢朝,這一朝代的皇帝對自己的稱號也非常隨意,《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問群臣:「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眾人不能回答。漢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而在一些重要場合中,漢朝皇帝還是會自稱「朕」的,《史記·孝文本紀》載漢文帝即位詔書曰:「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以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
這一情況到了唐朝就開始改變了,唐朝的皇帝正式開始用「朕」這個稱呼,不僅表現在書面中,還表現在口語中,而唐朝皇帝開了這道先河,後世王朝便一發不可收拾,特別是清朝,這一朝代皇帝的自稱都是「朕」,生怕別人忘記他皇帝的身份。
總而言之,中國的皇帝在大多數時間都是不自稱「朕」的,當然除了清朝,以後小夥伴們在看不是清朝的古裝劇是要多注意看看皇帝的自稱是什麼,看看電視劇拍的是否符合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