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蓮娜》:「那一拳」與來自鏡像的靈視

2020-11-19 北京日報客戶端

謝飛導演在豆瓣上評論今年上映的藝術家傳記劇情片《海蓮娜:畫布人生》(芬蘭導演安提·喬金恩執導,以下簡稱《海蓮娜》),說它像使用了「古典繪畫一樣的優美光線與色彩」。海蓮娜·謝夫貝克(1862-1946)是現代芬蘭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其晚期的畫與斯塔埃爾的畫一樣,用色塊表達抽象的情感、觀念及具象形象,也如蒙克一樣表達孤獨與恐懼的情緒,她的畫筆觸凝練冷峻,像思想的刻刀劃裂畫布一般有力且震撼。導演喬金恩通過電影畫面深入地對海蓮娜的畫風進行了展示與演示,他還使用了維米爾、弗裡德裡希、哈默修伊等畫家的畫作進行畫面構圖,橫跨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及抽象表現主義等繪畫風格,使得觀眾在觀看電影時不但看到了海蓮娜的繪畫與生平,也看到了對她繪畫產生影響的歷史背景與其他畫家的畫風。這部傳記電影畫面優美,刻畫了海蓮娜強烈的個性,書寫了當時北歐女性的存在狀況與艱難的選擇。

海蓮娜的選擇:

從「物慾之愛」到最高級的愛

維根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我要吃一個蘋果,有人在我肚子上打了一拳,使我的食慾消失,那麼我原本想要的就是這一拳。」

電影《海蓮娜》截取了成年後海蓮娜與埃納爾相遇、相知與相離的一段時間與故事。導演喬金恩在展現海蓮娜對埃納爾的情感與欲望進行兩難選擇的時候,恰如維根斯坦在哲學筆記裡的這段話——它恰切地表達了海蓮娜的這一階段的外在欲望與內在需求之間的存在狀況。維根斯坦的這句話不是表達一種願望或者選擇,而旨在表達不滿足,海蓮娜在意識到自己對埃納爾身體的物之欲望之後,潛意識之中她讓他去了自己曾經畫過畫的地方參觀與感受,海蓮娜知道自己這樣做的後果,也知道她與埃納爾兩個人未來的故事結局,但她還是這樣做了。她此時要的不是埃納爾,而是不被世人理解的「那一拳」。因為「願望本身就是我們和所願望的事物之間的帷幕。我自己不知道我希望什麼。如果我的願望得到了滿足,也許我倒不應該滿足。」維根斯坦從心靈哲學的角度很好地詮釋了海蓮娜這種看起來矛盾的現象。海蓮娜是個完美主義者,為了找到可以入畫的一隻蘋果,她要花上幾個小時;為了畫好肖像畫對作為模特的小女孩也嚴苛,因為「她無法忍受別人讓她失望」。所以雖然埃納爾喜歡她、崇拜她、支持她,願意和她在一起畫畫,海蓮娜對埃納爾也產生過生理、情感上的衝動,但作為林務員、自學成才的畫家與作家的埃納爾,在畫技與思想認知上都無法超越或比肩海蓮娜,在靈魂與欲望之間,她進行了痛苦的選擇。雖然在情感上她依賴埃納爾,但還是讓他成為別人的未婚夫,因為她深知這種「物慾之愛」不是最高級的愛,會淡去,她讓自己深深陷入「那一拳」的「痛苦」之中,這是她的選擇。猶如亞伯拉罕式的「縱身一躍」,躍入沉默的信念裡,從不高級的愛向最高級的愛升華——猶如克爾凱郭爾在展示人的三種存在。

畫家培根說過:「大多數畫家對什麼感興趣呢?對生活。所有的藝術家都很多情,對生活很多情,他們都想挖掘生活,讓生活更精彩,更刺激。」海蓮娜也是這樣。她不一定擁有世俗的愛情和家庭,但是她要去經歷,她讓自己在愛的痛苦中經歷,體會生活的激烈和暴力,進而激發出她更深邃的內省與自視。在埃納爾的度假小屋裡,海蓮娜與他進行著柏拉圖式的友誼與愛,兩人分床而眠,海蓮娜深層意識裡追求那最高級的愛,但世俗生活要延續,她又是藝術家,渴望最真實的自己及其生活的真相。她渴望埃納爾,渴望畫他,她用畫筆完成對男性的欲望之觸,她跟好友反覆提埃納爾,以示他是她存在的佐證。海蓮娜和好友韋斯特爾兩個人站在樹下,安靜地觀看海邊日出日落,猶如弗裡德裡希的畫一樣,在安靜與沉默中,崇高的精神力量漸漸蔓延出來。但海蓮娜沒有止於浪漫主義畫家的崇高感。生命晚年,她看到了存在的荒誕,並以刻刀一樣犀利的抽象表現主義手法將這種荒誕真切地表達出來,充滿了克爾凱郭爾式的孤獨與顫慄,也完成了第三種存在的升華——從「自視」的鏡像躍入到宗教性存在般的「靈視」中。

海蓮娜的自畫像:

從鏡像到「靈視」

畫家培根說:「當畫家們畫一幅肖像時,他們經常超越他們的模特兒,畫點能代表他們的自己的東西。」《海蓮娜》中再現了很多海蓮娜的自畫像,同時也把她繪畫自畫像的方式展示出來——她在畫架的上方安置了一塊傾斜的長方形鏡子,這樣她就可以凝視鏡中的自我鏡像進行臨摹與再創作。她的自畫像從繪畫初期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到晚期的抽象表現主義,從暴力、激烈到保持沉默的簡單「靈視」,個人特徵漸次鮮明。到了晚期,畫布上的海蓮娜自畫像或肖像畫冷靜地凝視觀者直逼心靈,肖像畫中的人物或以靈視的方式仰望天空,充滿強烈的複雜的激越之情,或在沉默中垂著眼瞼睥睨一切。

電影中,海蓮娜從心理地理學的角度對埃納爾說她愛巴黎,「因為它汙穢不堪。那裡的味道非常特別,烤熱的石頭,腐爛的花,沒有清洗的皮膚,混在一起的味道。」埃納爾疑惑她是在說城市還是藝術,她回答說「城市即情感狀態。」城市空間記錄了她的愛與恐懼,城市空間既可以讓她保有自己的隱私空間,也為她提供了公共的、社交的空間。海蓮娜20多歲時遊歷了歐洲,臨摹了霍爾拜因、委拉斯貴茲、波提切利、格列柯等人的作品,格列柯對她的影響也比較明顯。格列柯的代表作品《聖弗朗西斯科的靈視》與《聖彼得的淚》等多幅畫作中人物都望向天空,以靈視的方式凝視天空或者回應內心神性與至高的「善」的理念的呼喚,超越了審美與感官之快感,上升到了宗教性的存在層次。因「善」是最高理念,也是所有理念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標,繪畫即是比「至善」低一水平的另一現實的審美暗示,早期海蓮娜的繪畫不但涉及歷史與戰爭這些以男性畫家為主的繪畫內容,還涉及到了西方繪畫從不規避的宗教內容,她的畫從氣韻生動地描述歷史、戰爭與生活,到將格列柯宗教般的「靈視」移置在自己的肖像畫作品中,簡單的抽象表達中充滿了衝擊力。

《海蓮娜》:

在父權和母權秩序中的女性意識和主體性

《海蓮娜》電影開始的部分,記者問海蓮娜為什麼畫以戰爭與貧窮作為主題的不適合女性畫家的題材,海蓮娜回答說,她的靈感源自內心的情感和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而且她不喜歡被人貼上女性畫家的標籤,她就是畫家。海蓮娜直接和犀利的回答見證了她作為女性的反抗與清醒的女性意識的存在。當她的弟弟馬格努斯以「家族繼承人擁有女人的畫作」為藉口,想拿走她畫展賺取的一萬馬克時,她拒絕了;當母親以「如果你弟弟願意,他可以拿走所有的錢。這讓我們很難堪的」來威脅她時,她直接反抗說那是「他們定的規矩,我不同意。」她以傲慢、睥睨的眼神對視來自母權與父權的壓制。

海蓮娜的存在狀況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芬蘭女性的存在狀況,如她的好友、女性主義活動家韋斯特爾描述的那樣「芬蘭的女權主義者聯盟、女性選舉等止步不前,還有諸如此類的事情。」海蓮娜選擇和她一起抗爭,為女性爭取權利與生存空間,韋斯特爾形容她是「一根帶刺的蕁麻」。海蓮娜則安慰失去戀人的好友說:「當你重新振作後,要像鋼鐵那樣堅硬和清明。」這是女性對主體性存在的渴望,海蓮娜希望她的好友這樣,也同樣希望自己這樣,作為女性主義的倡導者,她不但要反抗來自父權的壓制,還要面對存在於現實中的母權。

海蓮娜和母親生活在一個空間裡,她們之間的關係較為複雜。一方面母親替代了男性權威存在於海蓮娜的生活中,海蓮娜憎恨、蔑視不能獨立,並且自身也欠缺獨立性的母親及其權威的建構。同為女性,遭到弟弟驅逐的母親還是將愛投射給了兒子以維繫荒誕的權威與秩序,對同為女性的女兒盡顯壓制與操控,導致她們之間「幾十年來一直衝著對方喊叫」,出現了壓制/反抗的現象。但是在母親臨終時,海蓮娜反思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究竟她是我可貴的煩惱,還是我成功的終極障礙?」在陰影間,女女關係的複雜性超越了父權/女性的關係。

電影結尾處出現文字說明,海蓮娜與埃納爾兩個人通信及明信片達1100多封,他們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既保留了自由,也為生活中激越的情感提供了保留空間。她比較保守,不願說太多的話,也不願冒犯別人,她說:「夢想與時間牽手,一步一步離我們遠去,直到消失在地平線上,直到我也忘了它們,我們忘記了這一生要追尋的目標,最後剩下的只有白紙,於是我們就找到了快樂。」經歷了生活的多元與光影,對自身、生命及存在的「靈視」,最終空白的「白紙」是她生命的快樂和來源,猶如「無名天地之始」的世界來處即歸處。安提·喬金恩的電影《海蓮娜》反映了女性充沛的情感、欲望和最終的選擇,但在刻畫海蓮娜形象的時候,喬金恩還是使用了同之前《助產士》一樣的手法,用濃墨將女性刻畫為被情感和欲望所支配的主體,而忽略了海蓮娜作為藝術家獨特而強烈的個體存在,尤其是她畫作中所體現出來的語言的含糊性、疏離與深邃的「靈視」。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張衝

流程編輯:邰紹峰

相關焦點

  • 影評《海蓮娜》:「那一拳」與來自鏡像的靈視
    海蓮娜的選擇:從「物慾之愛」到最高級的愛維根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我要吃一個蘋果,有人在我肚子上打了一拳,使我的食慾消失,那麼我原本想要的就是這一拳。」電影《海蓮娜》截取了成年後海蓮娜與埃納爾相遇、相知與相離的一段時間與故事。
  • 《海蓮娜:畫布人生》海蓮娜:我的畫是用來感受的 | 北影節雲影院71廳
    《海蓮娜:畫布人生》就是讓一位來自芬蘭的現代主義女性藝術家走到聚光燈下的影片。我簡單介紹一下這位藝術家。2019年英國皇家美院為她做了一個大型回顧展,讓她的名字回到世界藝壇的主流藝術家群體。我看了一些資料,這位女演員蘿拉·布林為了能夠在影片當中展現一個真正的畫家,學了半年畫,一個畫家一直在她身邊做導師,所以整個電影當中看到的海蓮娜的這些筆觸,用刮刀畫筆的動作,全是沒有替身演員自己親手來做的。蘿拉·布林得過歐洲年輕演員未來之星的稱號。她把海蓮娜走路這種一跛一跛的形式出演得非常自然,而且一顰一笑之間的眼神太傳神了。
  • 《海蓮娜:畫布人生》一位芬蘭女畫家的一生
    至於,海蓮娜和母親的關係不太好,母親一直重男輕女且對她進行精神控制,片中,她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幾十年來,我們衝著對方吼叫,仿佛我們來自不同的島嶼。不過,她只是我可貴的煩惱,還是我成功的終極障礙。」可以說,認為「所有的藝術家都是悲傷的,即便是幸福的藝術家」的海蓮娜,在痛苦和藝術之間實現了平衡。痛苦激發了她的創作,她將內心的情緒和情感等付諸於畫裡,其中有對埃納爾的冷靜克制之下而又熱烈激情的愛,有對痛苦和孤獨的感悟,有對生命的活力以及激烈而熱情的渴望等,所以,她的畫才那麼有能量,這也呼應了她對埃納爾坦露的那一句:「他們說我不真實,作畫節奏暴力,激烈。
  • 優雅堅韌的女人,創造出迷人風味的耶加雪菲海蓮娜
    第一次見到海蓮娜 (Heleanna) 本人,是在 Hotelex 期間的活動中,海蓮娜與 The Collaborative Coffee Source
  • 《海蓮娜:畫布人生》幀幀美如畫,讓人震撼讓人心疼
    芬蘭天才女畫家海蓮娜·夏白克,便是在這樣的大潮中被推到我們面前。前不久一部以海蓮娜為題材的電影《海蓮娜:畫布人生》,在北影節的雲觀影中低調出現。這天,一位穿著體面的畫商來到海蓮娜僻靜而樸素的處所,向她詢問畫作的事情。但海蓮娜一臉冷漠。
  • 《海蓮娜:畫布人生》痛苦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還是束縛的枷鎖
    只有白牆,讓人可以發揮想像力海蓮娜是痛苦的她的痛苦來自於很多方面:顯而易見的痛苦來自於身體的殘缺,卻有著堅韌的意志和不願被束縛的靈魂的自由不願被貼上女性畫家的標籤,而時代的背景與家庭時刻提醒著女性的身份,和弟弟一起的飯桌上母親會告訴她」
  • 從金爵獎官方入選影片《海蓮娜:畫布人生》等說開去
    原標題:在隱秘的角落,她們開出意想不到的狂花朵朵——從金爵獎官方入選影片《海蓮娜:畫布人生》《掬水月在手》等說開去《海蓮娜:畫布人生》的女主角海蓮娜是個被遺忘的畫家,只開過一次畫展,此後寂寂無名地生活在芬蘭農村。
  • 《海蓮娜:畫布人生》字數太多,又來這裡了。
    海蓮娜:畫布人生,梵谷:畫語人生。同樣的片名,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既然轉到這來了,那就多加點論述吧海蓮娜在畫埃納爾的時候,明顯也在對抗凝視與被凝視的二元論,反轉讓男主成為被凝視的對象,進行身體的欣賞。這就是該片作為女性主義題材,其中一個很小的點吧(我也不專業,求同存異吧)這部片子,雖然不是兩人的完美結局,但是海蓮娜最後的豁達與寬廣,帶著希望,繼續自己的生活,依舊是一個很讓人欣慰的結局。
  • 《死或生:女神假期》海蓮娜生日活動 性感女神新裝
    《死或生:女神假期》海蓮娜生日活動 性感女神新裝 時間:2020-01-30 19:01:42 來源:twinfinite
  • 《海蓮娜:畫布人生》獨立人生,畫作力量
    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第三場觀影芬蘭影片《海蓮娜:畫布人生》。這也是本次北影節女性之聲單元裡我特別精選出來很想看的一部電影。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女性地位越來越高,而這也緣於女性的不斷抗爭和努力。其中我注意到海蓮娜的母親一角,她一生都依附於兒女存活,完全丟失了自己,對女兒進行瘋狂的性別歧視和精神控制,最後在孤獨和懊悔下鬱鬱而終。而在海蓮娜的眼中,母親是她最大的煩惱,以及她成功路上的終極障礙。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中,童瑤飾演的顧佳說到:自從她兒子出生後,她就感覺顧佳自己已經死去了,她變成了另一個人——許子言的媽媽。
  • 《海蓮娜:畫布人生》她的野心與愛情 | 8.29北影節雲影院
    海蓮娜是一位被遺忘的藝術家,她與年邁的母親一起生活在鄉下。距離她上一次辦畫展以來已經過去了很多年,海蓮娜繼續堅持著自己的熱愛——繪畫。當一個藝術品經銷商發現了海蓮娜和她的159幅令人驚嘆的畫作,並想要組織一個大型個展後,一切都會改變。海蓮娜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是她與埃納爾·路透的相遇。埃納爾是一位護林人,也是海蓮娜及其藝術的狂熱崇拜者。
  • 《海蓮娜:畫布人生》生命對她最終的贈予是藝術
    內斂的不為人知的女畫家海蓮娜生活在寧靜的封閉空間,鄉村、小木屋是她的世界,她所畫的對象更多是內觀和自我的投射,她一直寂寞地以畫畫為樂,偶然被人注意到並向外推介。然而最讓她心動的是一個學習繪畫並崇拜她的年輕人埃納爾向她走近。埃納爾約海蓮娜去他海邊的家裡畫畫,這一段算是一章美麗動人的篇目,世俗化的故事,但沒有特別明顯的情感糾葛,只是一切都在不言中。
  • 災難的靈視:藝術與災難的扭打
    而就在新型冠狀病毒不知不覺擴散的兩個星期以前,MOCA Taipei(臺北當代藝術館)剛剛開幕了一個名為「災難的靈視」的群展,策展人為黃建宏和潘小雪,整個展覽毋庸置疑的核心便是圍繞「災難」展開論述。MOCA Taipei 展館門口,舢舨漁船(船籍編號MG3-44187,來自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尺寸:746×W185×H61 cm圖片提供:臺東美術館整個展覽在MOCA Taipei這棟建築的入口就已經開始了,一艘擱淺的漁船赫然出現在建築門前,阻斷著展館的正門,於是,人們只能從側面繞行進入展覽,仿佛人類與某些不可抗力之間的角力動作
  • 芬蘭頭號畫家重獲關注 |《海蓮娜:畫布人生》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劇情片
    海蓮娜11歲的時候就贏得了一筆獎學金,進入了芬蘭美術協會的繪畫學校學習,是學校有史以來錄取的年齡最小的學生。海蓮娜的父親在她13歲時就去世了,她的母親奧爾加獨自一人撫養兩個孩子長大。圖片來源:Hannu Aaltonen/阿黛濃美術館/芬蘭國家美術館從繪畫學校畢業後,海蓮娜非常想去巴黎。但是年齡太小,不能獨自旅行。
  • 《海蓮娜:畫布人生》上帝總會給你一個契機,來讓你治癒所有的傷痛
    海蓮娜,在片中的整體情緒一直處在壓抑的氛圍之中,這與她的生活,思想,性格一致。她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她,強硬的外殼,她的家庭造就了她,堅忍且極端,善良且固執的內心。她的職業造就了她跳躍發散的思維和敏銳的洞察力,這就是開篇不斷凝視深淵凝視著自己的醜陋,也在否定自己同時堅持不懈。猶如在雞蛋上跳舞一般,游離在精神分裂的邊緣。
  • 《靈視:海德嘉·馮·賓根的一生》 :獨立與勇氣
    自在園第四期線下觀影活動,胡因夢老師為我們推薦了一部優秀的傳記電影《vision》,翻譯做《靈視:海德嘉·馮·賓根的一生》。
  • 河南日報評論員:這一「拳」,打出了自信與豪邁_新華報業網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此次,作為太極文化發源地的河南牽頭申報、成功申遺,使得太極拳這一古老運動擁有了來自更廣大區域、更眾多民族的新註解,中華民族儒雅自律、不屈不撓的品格得以彰顯,河南傳承文化、保護遺產的努力,再次得到了世界肯定,無疑有利於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省,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  這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傳播。
  • 解讀拉康鏡像理論
    摘要:對拉康來說,黑格爾的關係性自我意識-主奴辯證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關係式, 個人主體不能自我確立, 它只是在另一個對象化了的他人鏡像關係中認同自己的, 可是,拉康的新發現是, 這種認同卻以他者對主體自己的取代而告終。我們知道, 在黑格爾的這一理論中, 欲望和勞動是這一取代關係的轉換要件。
  • 鏡像神經元
    今天探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叫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每個人都有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顧名思義就像照鏡子一樣,把別人的感受照到自己身體裡面。       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都有感知別人的能力,都有感知社會、感知宇宙、感知未來的能力。
  • 鏡像世界搭車客指南
    這就是數字鏡像世界。所謂數字鏡像世界,指的是繼信息和人際關係網絡化後新一個平臺,可以把現實世界中所有物品進行數位化,進而使整個世界都可以由機器讀取。真實與鏡像就此重疊,融合為新的空間,人們可以藉助一比一複製形成,且可以任意更改的數字世界,更為便利地進行購物、娛樂、裝修等日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