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丨被焦慮和恐懼籠罩的吶喊人生

2020-11-18 澎湃新聞
我認為我的藝術不是病態的……我描繪疾病和不幸時,反而是一種健康的釋放。這是一種健康的反應,人們可以從中學習並依此生活。​——愛德華·蒙克

如果要選哪位藝術家的作品最能夠緩解焦慮,療愈人心,那知美君一定會選這位一生都在與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做鬥爭的愛德華·蒙克。

《帶酒瓶的自畫像》,1930年,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相信很多人對蒙克的認識,都是從這幅捂著臉尖叫的——《吶喊》開始的。

《吶喊》,1893年,油畫,蛋彩畫

挪威國家博物館,奧斯陸

畫面中暴力扭曲的線條與色彩,傳達出人類共通的焦慮和恐懼的情感體驗。

而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共鳴力量,除了構圖、筆觸等技術方面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其中訴說著蒙克自身的種種經歷和內心情感,這也是蒙克作為表現主義繪畫大師,最重要的創作主題。

《自畫像》,1895年,石版畫

大英博物館,倫敦

今天,知美君就帶大家一起,深入蒙克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挖掘更多其創作背後的故事,從而更深刻地領悟其作品中扣人心弦的力量和內涵,獲得自我心靈上的療愈和慰藉。

疾病和死亡

關於疾病和死亡的場景,是蒙克作品中常見的主題,這些其實源於其至親的悲慘遭遇:

5歲時,母親因肺結核去世;14歲時,親愛的姐姐以同樣的病因離世;26歲時,精神有問題的父親也離他而去;妹妹抑鬱終生……

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身心備受折磨。

對疾病、死亡的恐懼困擾著蒙克的一生,並成為他創作的素材來源之一。

 

《病孩》,1885-1886年,布面油畫

挪威國家博物館,奧斯陸

《病孩》是蒙克早期的傑作,取材自姐姐蘇菲去世的場景。

創作過程中,蒙克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試圖通過回憶姐姐蘇菲八年前死亡時的樣子,分析死亡那一刻。

這是第一幅蒙克試圖用色彩的情感含義和油畫顏料的粗糙質地表達自己的畫作。它最初名為《研究》(A Study),蒙克將其描述為自己的第一幅靈魂畫作。

1886年,當它在克裡斯蒂安尼亞藝術協會年度秋季展覽中展出時,人們對於被認為還未完成的內容提出了強烈的批評。蒙克回應說:「我們不能全都畫指甲和樹枝。」

隨著時間的推移,《病孩》被認為是第一個表現主義的作品,並被蒙克以油畫、版畫等不同方式多次演繹。

《病孩》,1907年,布面油畫

泰特美術館

《病孩I》,1896年,石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這也證明了蒙克在重複作畫的數量和使用不同技法產生變化的方面最具創新性。

在這幅《死去的母親和孩子》中,蒙克描繪了一幅死亡的場景,用《吶喊》中緊緊抓住頭部的姿勢,「復活」了死去的親生母親。

《死去的母親和孩子》,1901年,蝕刻、 銅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在《繼承》中,蒙克描繪了一幅女性將梅毒傳給孩子的可怕場景,並對當時女性的卑微地位作了有力的批評:男人們從不用接受檢查,她們從男人那裡感染了梅毒,不得不看著疾病摧毀她們的孩子。

《繼承》,1916年左右,石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情感經歷

由於對疾病的遺傳性的恐懼,蒙克將永不結婚或成立家庭視為義務。同時,他又深受波希米亞藝術家和作家群體激進力量的影響(該群體主張忽視婚姻限制,追求戀愛自由),談過幾場無疾而終的戀愛,分過一次「動槍」的手……

蒙克的第一場嚴肅的戀愛的對象是米莉·梭洛(Milly Thaulow)。她是蒙克的親戚卡爾·梭洛(弗裡茨·梭洛的兄弟)的妻子,也是海軍上將和傑出的社會人物的女兒,享有波希米亞人所倡導的自由表達和自由態度的特權。

米莉·梭洛,1885年

蒙克與她在沿海村莊阿斯加德斯特蘭德度夏的時光為像《夏夜:聲音》(The Voice)這樣的作品提供了構圖的基調。

《夏夜:聲音》,1894年,銅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畫面中女人的臉和身體暗示性地轉向觀看者,仿佛引誘他們進入樹枝繁茂的海邊背景。

當米莉·梭洛拋棄了他,並跟別人傳出緋聞時,蒙克自己開始痛苦;她最終與丈夫離婚,嫁給了一名演員。之後的生活中,蒙克的親密關係都是短暫的:女人當然被他吸引,他也享受她們的陪伴,但他始終堅持他與藝術結婚,任何長期的承諾都會使他深感焦慮。

最受折磨的是他與圖拉·拉爾森之間的關係。她是一位挪威葡萄酒富商的女兒,1897年左右蒙克與她相遇,不久深陷情網。

圖拉·拉爾森和蒙克,1902年

為了嫁給蒙克,她在歐洲各地追著他跑。 

1902年,蒙克打算結束這段關係,圖拉上演了一出自殺的戲碼。她準備了一把左輪手槍,揚言要吞槍自盡。蒙克試圖奪下手槍,爭搶過程中不慎扣動扳機,一槍打斷了自己中指的末端關節。

倖存下來的最早的X光片之一是他手指中子彈的圖像。

這次事件使蒙克的左手永久性受損。

在這幅《紅頭髮綠眼睛的女人:罪》(Woman with Red Hair and Green Eyes: Sin)中,模特的外貌和紅色頭髮與圖拉·拉爾森的非常相似。

《紅頭髮綠眼睛的女人:罪》。1902年,石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通過強調她濃密的紅髮, 蒙克傳達了他在與拉爾森紛紛擾擾的相處過程中感受到的煩擾。

這幅《與圖拉·拉爾森的自畫像》的具體日期不詳,但從圖拉的外表樣貌來看,很可能是在兩人最終分手後創作的。1907年之前的某個時候被蒙克分成了兩半。 

《與圖拉·拉爾森的自畫像》,1905年,布面油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與巴黎劇院的合作

除了疾病和情感的糾葛之外,與巴黎劇院合作的經歷也對蒙克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96-1897年為作品劇院做的廣告,伯納德設計了印章

傳統劇院注重情節、經典誦讀和說教,這是當時法國首都資產階級娛樂的主旋律,而19世紀80年代末開始,巴黎新劇的興起對傳統劇院形成了挑戰。 

1886年、1890年自由劇院、作品劇院先後成立,易卜生的戲劇《群鬼》《野鴨》等先後在這裡上演,引起巨大的轟動。

1896年2月,蒙克抵達巴黎。作品劇院的創始人之一奧雷裡昂·呂涅波(Aurélien Lugné-Poe)認識到這是一個理想的機會,與挪威有聲望的藝術家建立聯繫,進一步表達易卜生作品裡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心理狀態。

蒙克跟作品劇院合作的第一個項目是《培爾·金特》(Peer Gynt)。這首戲劇詩以挪威民間神話人物的探險為基礎,1867年首次出版就奠定了易卜生的聲望但一直未在法國上演。

《為易卜生〈培爾·金特〉設計的劇院節目單》,1896年12月,平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對於劇場節目單蒙克設計成了銅版畫的形式,並專注於《培爾·金特》裡絕望的老母親阿塞(Aase)和年輕又充滿希望的索爾維格(Solveig)。

老年與青年、絕望與希望的對比是蒙克在早期一些畫作和版畫作品中所探索的,如《女人的三個階段》(Woman in Three Stages)。

《女人的三個階段》,1895年,銅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女人的三個階段》,1894年,布面油畫

拉斯穆斯·梅耶爾收藏,伯爾根

但是在《為易卜生〈培爾·金特〉設計的劇院節目單》中,他將兩個人物放在一起,表示女孩和年老的女人不是女人的兩個獨立階段,而是由生活經歷所聯繫的不可分割的狀態。

《培爾·金特》的上演取得了巨大且轉折性的成功,這給易卜生和作品劇院帶來了好評,使呂涅波得以委託蒙克進行次年另外一個節目單的設計:易卜生的《約翰·加布裡埃爾·博克曼》。

蒙克將自己等同於劇中的採礦投機者約翰·加布裡埃爾·博克曼,那個因貪汙入獄、被釋放後連續八年在樓上房間來回不停踱步的人,如「一頭困在籠子裡踱步的病狼」——這是他著名的油畫自畫像《夜間流浪者》(The Night Wanderer)的主題。

《夜間流浪者》,1923—1924年,油布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該劇象徵性的結局:博克曼出發進行死亡漫步,從雪地走向深無盡頭、永不衰竭的王國的山脈。這也激發了蒙克在1922年至1924年創作油畫《繁星之夜》(Starry Night)以及之後的同名平版畫和木刻畫版本。

《繁星之夜》,1922—1924年,油布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1906年,為了緬懷逝世的易卜生,劇院導演馬克斯·賴因哈特(Max Reinhardt)推出了室內劇院,即柏林一種新型的私密劇院,蒙克受邀擔任當年11月8日《群鬼》首演的舞臺設計。

蒙克為賴因哈特(Reinhardt)繪製了一系列「情緒素描」,準備供演員們排練的時候進行研究;其中的十五幅還在演出期間掛在劇院大廳裡供觀眾們欣賞。其中一幅,《為易卜生〈群鬼〉的舞臺設計:奧斯瓦爾德和他母親》(Ghosts: Osvald and his Mother),蒙克在閉幕場景中將兩位主角受苦的一刻融合在一起。

《為易卜生〈群鬼〉的舞臺設計:奧斯瓦爾德和他母親》,1906年,油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蒙克此處是在影射《病孩》和《病室裡的死神》中他自己的家庭悲劇,將坐在柳條椅中嚮往光明卻有著致命性疾病的人物與痛苦佝僂著身子的人物放在一起。

蒙克後來回憶道:「我和我的家人,從我母親開始,就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我們在那裡坐了一冬又一冬,渴望著陽光。」

在《為易卜生〈群鬼〉的舞臺設計:阿爾文夫人在室內》的場景中,蒙克增加了一個滴答作響的老祖父時鐘, 一個全家福畫框和在各場景中無處不在的柳條椅。

《為易卜生〈群鬼〉的舞臺設計:阿爾文夫人在室內》,1906年,版畫

私人藏品,挪威

《群鬼》中又高又直的鐘最終在1940年至1943年創作的著名的油畫《在鍾與床之間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中重現,它於1944年蒙克逝世之前剛剛完成。

《在鍾與床之間的自畫像》,1940—1943年,布面油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作為表現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中充分訴說著自身的種種經歷,處處流露著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以及精神上的焦慮、恐懼、不安等情緒體驗。

如果你也曾被蒙克的作品打動,或者想要更進一步了解蒙克的藝術創作,那一定不能錯過這本

《愛德華·蒙克:愛與焦慮》

 

[英] 歌莉婭·巴特魯姆

2020年1月

有書至美-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愛德華·蒙克(1863-1944年)是表現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而他的聲譽實際上是通過他的版畫建立起來的。版畫是他創作中的核心,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來自蒙克自身的人生經歷及波希米亞式的藝術家、作家和詩人群體的影響,使得他的繪畫作品成為當時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社會,甚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群像。時至今日,他這些引人注目的作品依然有著震人心魄的力量,強烈地喚起人類共性的情緒和回憶。

這本書是2019年大英博物館同名特展(Edward Munch: Love and Angst)實錄,該展也是45年來大英博物館舉辦的最大的一場蒙克藝術回顧展。書中用非常高清的圖片展示了蒙克的油畫、版畫等藝術創作,以及相關的一些生活攝影照片;文字方面是由包括該展覽策展人在內的6位專業研究人員所撰寫的,選取了很多蒙克研究的最新成果,資料詳實,角度獨特,是所有蒙克及藝術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一本佳作。

 

相關焦點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    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而畫面中那個驚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貫穿不同文化領域的全球視覺符號。BBC 曾把《吶喊》稱作繼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曠世之作《蒙娜麗莎》之後的世界第二名畫。可見其在文化視覺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和地位。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央廣網上海9月25日消息(記者楊靜)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後正式在久事美術館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
  • 【情迷畫色】09 愛德華•蒙克和他的吶喊
    The Scream, 1893 Edvard Munch這就是挪威後印象派表現主義大師愛德華•蒙克的名畫《吶喊》。遠處是海灣和阿克教堂,近處是挪威奧斯陸貧民區厄克貝格懸崖旁的古道,此地多次發生自殺事件。1893年蒙克好友凱勒洛罕在下方的森林飲彈自盡;專收女精神病患者的奧斯陸醫院亦位於此,彼時蒙克妹妹羅拉正因燥鬱症而入院療養,據說在那裡可以聽到女精神病患者的尖叫聲;古道附近有幾家屠宰場,時不時能聽到待宰牲畜傳來的哀嚎。蒙克在這裡有痛苦的回憶,感受到莫名的焦慮和恐懼是可以理解的。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今天在上海久事美術...
    央廣網上海9月25日消息(記者楊靜)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後正式在久事美術館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世紀末」的藝術家 | 愛德華·蒙克
    1890年的油畫《聖克盧之夜》和1892年的油畫《卡爾.約翰街的夜晚》標誌著他風格的轉折,顯示出他表現主義畫家的特質。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和《吶喊》,前者描繪人對幽閉的恐懼,後者刻畫人對孤獨與死亡的恐怖感。他於1894年開始從事版畫創作,在木刻、石版、銅版畫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他的版畫題材多取自於油畫,其中以《生命》組畫最為出色,被他自己稱為生命、愛和死的詩歌。
  • 蒙克來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計劃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計劃展出一幅《吶喊》石版畫。由於疫情影響,目前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在與藏家商討運輸,展品等問題,具體展期還尚未確定。
  • 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一百多年過去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痛苦咆哮的人臉仍然深入人心。
  • 蒙克大展上海開啟:「吶喊與迴響」呈現53件版畫及油畫
    其中,包括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這場展覽,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蒙克原本生於一個虔誠而安寧的基督教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有一份相對穩定的軍醫工作。母親生下了除他以外3女1子,愛德華排行老二。蒙克5歲時,疾病與死亡的陰影開始籠罩於這個家庭。母親與姐姐相繼因肺病去世,妹妹蘿拉又患上抑鬱的精神類疾病。幸得姨媽凱倫·伯爾斯特義無反顧地開始照顧他及剩下的兄弟姐妹。就在痛苦與恐懼中,蒙克帶著他非同尋常的性格,開始了他傳奇般的藝術生涯。
  • 愛德華·蒙克和現代人的焦慮《吶喊》
    而這幅畫的創作者蒙克,雖然出生於百餘年前,卻是一位集現代人各種精神症於一身的表現主義畫家。《吶喊》關於《吶喊》,蒙克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深藍色的海灣和城市,是血與火的空間。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展覽,參觀者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他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中國地標建築驚現名作《吶喊》之臉?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藝術家,也是享譽全球的表現主義大師。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09-17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基本主題為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這套組畫中最為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就是《吶喊》,是1893年完成的。成為蒙克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
  • 「靈魂畫家」蒙克的瘋狂吶喊
    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愛德華·蒙克自己敘述畫的由來。在這幅『生命組畫』中的《吶喊》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形的尖叫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 蒙克的吶喊,到底要表達些什麼?
    吶喊,1893。 1893年,蒙克最出名的那張畫誕生了。天空、河流、陸地扭曲變形、融為一體,顏色和線條在瘋狂地奔走。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 足不出「滬」,和藝術大師蒙克一起「吶喊」
    圖說:《吶喊與回想》展覽海報 官方圖表現主義代表作《吶喊》中,人物捂著耳朵的形象深入人心,9月25日起,由53件原創作品組成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將在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其中就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
  • 見過《吶喊》那幅畫,你可知道蒙克的一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很多人都見過那幅題為《吶喊》的畫——一個變了形的、骷髏般的人像,捂著耳朵,作出驚聲尖叫的表情,讓人隔著畫布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掙扎的恐懼。這幅畫的作者——蒙克,挪威國寶級畫家,一個肖像和畫作被印在挪威紙幣上的人,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