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這是影史傳奇《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臺詞。
它的偉大,源於影片藉助「越獄」的外殼,由淺入深,對自由與絕望、犯罪與救贖、仇恨與釋懷多重矛盾的深刻化解與詮釋。
有人說,《肖申克的救贖》是關於希望最強有力的註解。
但今天,逅姐想為大家推薦一部更悲愴、更純粹的「越獄」佳片,比傳奇還早上20年。
它悲愴,是因為主人公窮盡一生,先後越獄三次,共關了7年禁閉,數次和死神擦肩,才上演了這場殘酷的「越獄馬拉松」。
它純粹,因為這故事太過真實而偏離了傳統的「越獄」題材。
上世紀6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亨利·查理葉,懷著忐忑的心情,出版了自傳圖書《巴比龍》,將他這一生8次越獄的傳奇經歷公之於眾。
「巴比龍(papillon)」,法語為「蝴蝶」,也是獄中難友對他的稱呼。
1973年,由富蘭克林·沙夫納執導,當紅影星史蒂夫·麥奎因與達斯汀·霍夫曼共同出演了這部同名自傳改編的越獄電影《巴比龍》。
可惜,同年亨利·查理葉去世,有生之年未能看到自己的傳奇一生搬上大銀幕。
比起《肖申克的救贖》,和如今眾多滿屏懸念的高科技越獄影片,《巴比龍》算不上最經典,但卻是最硬核、最震撼的一部,原因只有兩個字——
真實
今天,好萊塢重新翻拍的新版《巴比龍》將在全國上映。
新片由國內影迷熟悉的查理·漢納姆和拉米·馬雷克主演。
湖南哥那一貫野性、帥痞的形象,滿屏呼之欲出的雄性荷爾蒙,加上拉米·馬雷克那陰柔受虐的氣質,兩人的組合將更讓影片大有看頭。
上世紀30年代,本就是個飛賊的亨利,被人誣告並指控謀殺,判處無期,發配到法國在南美洲的殖民地,法屬蓋亞那。
這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間煉獄,有人做過統計:
「1852-1939年間,流放到當地的7萬多名囚犯,只有1.7萬人活了下來。」
再看這裡的自然環境,根本用不著看守和腳鐐,四面環海就是越獄者的天然屏障。更別說成日遊弋在小島周圍,等待獄警們沉放死囚的鯊魚。
這裡對越獄者有著最嚴格的懲罰制度:
一旦發現逃跑,根本不用抓回來受刑,立刻擊斃。
如果僥倖沒死,越獄1次,關兩年禁閉;越獄2次,關五年禁閉……
巴比龍就一共被關了7年,最後被送上了惡魔島。
因為從踏上這個小島開始,他就沒有一天停止策劃逃出去。
關於巴比龍逃跑的細節,和遭受的非人般的經歷,逅姐不想過多渲染,真相,往往令大家難以接受。
而電影也只是還原了自傳中一小部分,當年真實故事的主人公亨利在彌留之際,還發誓:
「我的故事是真的」
比起身體上的虐待和惡劣的環境,真正的刑罰,是精神上的折磨。
暗無天日的寂靜,壓抑逼仄的牢房。
沒有幾個人能熬過2年,而巴比龍,兩次越獄被抓,先後共經歷了7年的禁閉。
等出來後,早已不成人樣,頭髮花白,骨瘦嶙峋,並且深度自我懷疑。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心底那隻「蝴蝶」仍然在暗暗煽動翅膀。
「你或許沒有殺人,但你犯了一條更嚴重的罪——虛度人生。」
對此,巴比龍供認不諱。
或許,是對自己入獄前小偷小摸的追求而悔恨,更或者,是對漫長而痛苦的禁錮激發出新的執念。
即使被你們一次次地抓回來,我仍然不能留在這裡。因為留下,就是虛度人生。
最終,那隻「蝴蝶」發現了潮汐的規律。他說,激流可以把他帶回海中,潮汐可以讓他漂到陸地。
一躍而下
當他最後一次,毫不猶豫地衝下懸崖,逅姐終於體會到什麼是「人格」的偉大魅力。
在1973年,老版《巴比龍》中,有這樣一句話:
「有人曾經說過,當欲望被克制時,才能顯出人格的高低」
有別於人的品格、人性,旨在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
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和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只有在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的境遇時,一個人真實的「人格」才能被觸發。
巴比龍,就是被「自由人格」佔領的這樣一個人。
即使在獄中,他可以憑藉不凡的身手遠離欺辱,以收保護費的形式罩著其他囚犯,甚至和獄友Louis收穫「基情滿滿」的友誼……更何況越獄則要時時面臨被當場擊斃和關禁閉的危險。
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他想要逃離的信念。
最後一次,巴比龍已經滿頭白髮,但那象徵自由的縱身一躍,依然成了世人心中最具生命力的「蝴蝶」。
願你我心中都有那隻「蝴蝶」。
作者:影逅 / 策劃:周茉莉
設計:大醬的阿喵
特別提醒: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