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實在是妙,幾杯落肚,就會覺得飄飄然、醺醺然。」梁實秋先生的《抒情酒話》開篇如是言到。
在中國這個釀酒歷史悠久的國度,酒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曹操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借酒來排解人生的憂愁;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更是用醉酒來躲避魏晉亂世中的政治迫害;多少文人墨客飲酒賦詩從而創造了經典之作……
可見中國人與「酒」有著一種難解情緣。在飲食文化中,我們又怎能不來談談酒文化呢?除此之外,你或許不曾想到,」酒為百藥之長「,酒也是一味藥,在中藥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繁體的「醫」字,其下半部為「酉」字,就像酒罈之形。而「酉,酒本字」,即酉就是酒。《說文解字》中亦有言:「醫,治病工也……酒所以治病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酒除了可用作家宴飲品外,與中醫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說到酒,要先談談釀酒的發展過程。
在農業尚未興起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一般使用野果作為釀酒的原料。隨著人類進入農耕時代,用糧食釀造開始成為百姓生產酒的主要方式。
農業剛開始的階段,糧食貯藏引起發黴發芽,便產生了天然的曲藥,將發黴的糧食浸在水裡便能發酵成酒,這便是天然酒。慢慢地,人們開始以稻米、大小麥、高粱等穀物為原料,再利用麴黴、酵母的代謝作用來釀酒。總而言之,酒的釀造離不開穀物的發酵。
故中醫認為酒為水谷之悍氣所成,其味辛甘。陶弘景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可見酒性熱。既然是水谷的彪悍之氣所成,就具有一定的暢通血脈、祛風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酒可單獨作為一味藥物使用。當我們的胃因受寒而不適時,適當地飲用一些黃酒就可以起到散寒暖胃的作用。酒也常搭配其他藥物使用,以《金匱要略》中的栝樓薤白白酒湯為例,看看酒是如何發揮其功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