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海鮮的價格相對貴,但還是擁有著一大批「食客」。而近日,一段「實拍黑心商販如何掉海鮮包」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後,網友們都紛紛表示震驚。那我們要如何在日常購買中避免黑心商販魔術手般的調包伎倆呢?小編這就給你答案.
△網傳視頻
視頻中兩次掉包不到3秒 顧客完全沒有察覺
△第一次,女商販裝好海鮮,拿到低處,用另一袋掉了包。
△第二次,女商販索性扔掉海鮮和袋子,直接拎起準備好的次品上臺。
視頻中的女檔主技術熟練,兩次掉包操作時間均不到3秒。由於顧客的視線被擋板遮住,也完全沒有察覺。
業內人士:掉包主要是摻水分、以次充好
從事水產行業多年的吳先生,看完這段視頻後分析說,這種掉包主要是摻水分、以次充好、把活的換成死的,「死的一個價錢,活的一個價錢,掉包基本上都是死的」。對於掉包的環節,吳先生說:「一般都是在稱重之後掉包,檔主稱完重量後,往往會說幫換個厚的袋子,或者稱加水會活得更久一些,要幫加些水,就是在這些時候掉包。」
網友:活的換死的、一斤換六兩 消費者都無奈
而對於這則視頻,很多網友有話說。微博網友「SCIN A U妞妞」稱曾在上海一個菜市場親歷活魚被換成死魚,「那條活魚在攤位後面的地面活蹦亂跳,再看袋子裡的魚一動不動,於是發現魚被掉包了,又能怎樣?」。網友「冰麒麟-R ay」說:「常買海鮮的消費者都知道,活的換死的,一斤換六兩,消費者都無奈,可是誰管呢?心黑的是商家。」
那在購買水產品時,如何防止被調包呢??
第一招:自備袋子或保溫箱,不用商販提供現成的,這樣就沒有作假的空間。
第二招:在商販詢問是否加冰或者加水保鮮時,要求自己親自進行,或者讓袋子留在自己手中,讓商販將水或者冰加進來。
第三招:挑選好水產品後,可以悄悄做個記號,比如將蝦子觸鬚打個結,或者摘掉特殊位置的鱗片,最好的記號是直接將袋子打個特定的結。
第四招:稱重的時候,視線不要離開你挑選的水產商品。
第五招:可自備電子秤,並保存好小票。一旦發現被掉包應及時撥打12315進行投訴舉報。
小編提醒,海鮮市場一般還有哪些貓膩呢?
1、捆綁法
在海鮮市場,你會看到捆繩子的青蟹,此外還有不捆繩子的梭子蟹,在兩個鉗子上綁上了厚厚的橡皮筋。
當問及「能不能不稱橡皮筋?」,商販都會理直氣壯地回答:「不行,這必須稱,我們進得時候就帶著呢」。商販也承認這玩意兒重著呢,「起碼也得二三兩吧。」
2、注水法
下圖是一網友在市場買的冷凍帶魚,目測冰不比魚少啊!
如果你試圖敲掉冰,就會被攤主立即制止。「你要敲冰又是一個價,這就是帶冰的價,我們進貨就這樣的!」
經查,農業部曾發布凍熟行業標準,明確規定冰衣重量應≤20%。然而此前有媒體報導在一次市場抽查中,毛重1002克冰凍熟蝦,解凍後僅重503克,包冰近50%,1斤凍蝦含7兩冰;半斤鱈魚解凍後只剩下3兩,已嚴重超標!
除了冰,還有水,通常你買海鮮的時候,都是用上面這樣的袋子裝,這種加厚的袋子,淨重達39克,感覺不重,可海鮮貴啊,有人特意做過計算,「買一斤63元的鮮蝦,卻有17塊錢是花在了買袋子和水上了」。
很多人都會認為袋子裡的水是海鮮帶進去的,極少人會留意到塑膠袋中原本可能就被加了水。
3、調包法
這個跟上面視頻裡的調包法又不一樣。如果你覺得你在海邊就能買到最新鮮的打撈上來的魚蝦,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很多海邊,都有魚販販賣比海鮮市場裡貴上好幾倍的海鮮。殊不知,這些海鮮是從農貿市場批發來的,然後拿到海邊來賣……
4、價格法
不少海鮮市場、海鮮餐飲店都使用八兩秤,甚至有黑心商家使用六兩秤,這幾乎成了行規。
△就是這個開關,一按就是八兩秤。
之前一西安網友買了一塊三文魚,講好價格每斤43元,稱重九兩多。然後記者拿著這塊三文魚,隨機在該市場尋找其它商戶來稱重,讓記者意外的是,有的商販稱出五兩多,有的六兩,有的八兩多.
商家給出這樣的解釋:「行,我給你按照實重稱,55一斤。」瞅瞅,看似給顧客優惠了價格,卻在這稱重上動起了手腳。
5、狸貓法
在幹海鮮市場,以魷魚或章魚為原料加工成圓片形的幹海鮮,冠名「鮑魚片」來賣,這幾乎已成業內公開的秘密。
魷魚絲和「鮑魚片」加工時使用澱粉也是行規,澱粉含量較高的魷魚絲或「鮑魚片」顏色較淺口感略差,價位也偏低,而澱粉含量少的魷魚絲或「鮑魚片」顏色略深口感較好,價位則偏高。
有銷售商甚至故意把同等成本和質量的「鮑魚片」,分裝到不同的袋子裡以不同的價位銷售。
看得小編都震驚了!
愛海鮮,也要長點心哦!!
記得住,請猛戳您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