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渡橋童家鍋貼餃
▓ 理喻/文圖
老闆娘,來五十個鍋貼餃! 理喻攝
「老闆娘,給來五十個鍋貼餃,三十個打包帶走,二十個放碟中馬上吃。」
「好嘞!白橋米醋在壺裡,麻煩自己倒一下!我實在抽不開手給您倒。」
「行。童家鍋貼蘸米臘,吃過不知家哪住!」
「老闆,各能麻煩你幫我煎十個鍋貼餃,要煎嫩點,我八十五歲的老媽沒牙還非要吃你家的鍋貼。要不我加錢。」
「沒事的,本鄉本土的咋談加錢!我用小鍋炆火慢煎,保證老人吃好!」
這是誰家鍋貼店這般繁忙?告訴你,這是安徽馬鞍山百年古鎮白渡橋童家鍋貼餃,店主叫童修平。
清末民初,童家在白渡橋鎮上開的是一家包子店。由於包子店生意尚好,開店的人家越來越多,競爭也就激烈。店主父親便隻身來到蕪湖投師生煎鍋貼。半年的學習實踐掌握了鍋貼餃的配料、製作、煎烤技術,便在鎮上開了「童家鍋貼餃」店,直至全國解放。1956年全國範圍出現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全行業實行公私合營,店主父親編入集體餐飲行業後,童家鍋貼餃店才歇業。
改革開放的大潮在全國掀起後,私營企業、個體店鋪如雨後春筍。童修平和父親商量準備重操舊業。開業後童修平跟著父親一點一點地學,在實踐中不斷創新配料、煎烤技術。不長時間,童修平便獨擋一面當起「童家鍋貼餃「店老闆。
包好後上鍋。理喻攝
童老闆店面深居白渡橋老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白橋新街道在老街西面建成。許多店面紛紛搬遷新街道。新街道人頭攢動,日益繁榮;老街道人員稀少,日漸敗落。童老闆也處在十字路口艱難選擇之中。親戚朋友也都勸他隨大流搬至新街道。倔犟的童修平思量再三,決定留在老街營業,他堅信多年老店的品牌與質量,應該「酒香不怕巷子深」!於是,他更加注重鍋貼餃的質量與口味(感),以質量、味道求生存。在食材選料、餃子的製作上顯得過於苛刻。1.餃餡非豬前後腿肉不用。別人問其原因,童老闆說:「豬的前後腿肉是活肉,呈瓣狀,色澤好,做成餡吃起來有勁道,嚼起來回味無窮。」2.豬肉買回家一律用刀剁,再忙也不用絞肉機。因為刀剁肉餡細膩黏潤易出味;3.肉餡只放鹽、姜、蔥、蛋清加少許白糖,再不放其它任何佐料和添加劑;4.鍋貼餃現包現煎從不用冰箱裡或隔夜餃子煎烤。賣剩的鍋貼餃當天處理決不回鍋再賣。5.用當地國營企業加工生產的純菜籽油煎烤,小油廠和來路不明的食用油不進家門。6.食材斷貨寧可停業也不湊合營業。這裡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一天早上,童老闆只賣了三鍋鍋貼餃便告知前來用餐喝茶的食(茶)客,本店鍋貼餃已賣完。客人不解地問道:「你案板上不是有許多包好的餃子嗎?下鍋煎一下不就得啦!」童老闆給客人耐心地解釋道:「案板上的餃子餡肉我問過我老伴了,不是豬腿肉。再說我出去有事回來遲了,肉餡不是我親手做的,我不會賣的!」客人紛紛搖頭說童老闆死腦筋。童老闆非但不生氣,反而微笑地反問道:「大街上賣鍋貼餃的還少嗎?你們幹嘛趕到我這偏僻的老街來吃我煎的鍋貼餃?不就是想吃個味道純正、真材實料的鍋貼餃嗎?我要馬虎隨便,你們還會常來嗎!」聽童老闆這麼一說,客人們雖然有點掃興但還是點頭稱是!
童家鍋貼餃注重餃子外型精巧讓人看上去養眼。麵皮手擀,大小一致,厚薄適度,稜角分明,皺紋均等,入鍋前在案板上就是活靈活現的「金元寶」。下鍋生煎倒油適量,油多了迷嘴膩人,油少了乾癟生硬;火候是「前重後輕」即開始大火煎焦餃底,然後再用溫火燻透餃餡,讓餡汁從內滲入餃皮中。這裡最關鍵一道工序就是用面水澆勻鍋裡餃子,在餃子上形成一道保護膜不讓餃餡汁滲出。時間把控十分重要,出鍋早非但無味不透而且形似蒸餃;出鍋遲餃煳鑽煙難以入口。
每當我們看到童家剛出鍋金黃噴香的鍋貼餃總是饞涎欲滴!一口咬著皮酥脆、餡微汁、那是滿口生津、滋味鮮美,使人解饞!
有機會來古鎮白渡橋,早上一定去趟石板老街,品嘗一下童家鍋貼餃,一定讓你久久難忘!
百年古鎮白渡橋,
精彩故事慢慢聊。
鍋貼餃上面水澆,
童家獨創上頭條!
(感謝徐健、王友明、鍾寧協助採訪,2020.07.21完稿於江西鄱陽湖蛤蟆石)
老童一邊幹活一邊答話。理喻攝
【群友互動】
賈躍瓊: 白橋童家鍋貼用真材實料,真情實意打造!百年老店,百姓口碑。看到鍋貼,想到小籠包,曾經的雞鳴湯包,皮薄餡大,肉嫩黏潤,湯汁鮮美,是南京人的口福。自從鼓樓食品大樓拆除,雞鳴酒家的湯包散落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卻沒有一家是正宗的。包子皮越來越厚,肉餡越來越小,更談不上湯汁鮮美。前年夏天,尚書巷菜場對面新開了一家雞鳴湯包分店,宣傳陣勢不小,又是發傳單又是送扇子,市民們紛紛來品嘗,但因口味不正宗,開了不到半年就歇菜了!真搞不懂,好好的名牌小吃,為什麼不珍惜,不維護好?@南京餐飲管理部門:過去是商業局管,現在不知道什麼部門管老字號的正宗。
理喻:賈老師,早上好!感謝您午夜還在關注拙文!這童老闆就是倔犟,老街除少數住家老人根本就沒人走動,唯獨他家門口天天有人光顧,還真是老街的風景靚點。光顧的人是衝著百年老店而來!是衝著童家鍋貼多年不變的口味而來的。採訪中我問童老闆兩個問題:1.您也七十歲了,等到耄耋之年幹不動,兒子會傳承嗎?2.默默堅守,就沒擔心過失去新顧客?一貫性格內向寡言的童老闆回答我這兩個問題時既傷感又興奮:「兒子無意傳承,我歇了店倒了……"童老闆半晌才說:「只要我珍惜百年品牌老店,顧客永遠丟不了!」童老闆一臉的嚴肅與認真,又一臉的自信與興奮。在回來的路上我始終擔心著「童家鍋貼」店的命運。照此看來關門是在所難免!我思來想去,童老闆的兒子寧可在別家公司打工,為什麼就不能子承父業呢?唉,堅守是多麼的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