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六安的早飯,那花樣可就多了了。包子油條稀飯,豬頭面、牛肉麵、肉絲麵,但是對於我們六安人來說,還有一樣美食也是必不可少,那就是來自蘇埠的水煎包和鍋貼餃。
可能是諧音的原因,水煎包又被人稱之為水晶包,光是名字就會勾起人的食慾。水煎包裡包的是韭菜粉絲大白菜,而鍋貼餃個頭比水餃略大,內裡是肉餡,用大平鍋現炕,殼子金黃酥脆,內餡飽滿豐富,聞著香氣就讓人忍不住吞口水。
調配好肉餡,韭菜洗淨切好、把粉絲炒熟後,汪顯瓊開始熟練的揣起面來。
汪顯瓊:你天天揣這麼一大鍋面,特別需要力氣嗎?習慣了。
何孝銀:這個包就是揣面揣的,經常揣,經常揣,她也有個包現在稍微消掉了,以前她手一個包,我手一個包。
何孝銀說,其實水煎包和鍋貼餃的做法並不難,主要就是看食材。先來說面,按照傳統的方法,不用發酵粉,根據製作的食物不同,面也不同,生面做包子、熟面做餃子。水煎包用到的韭菜、大白菜都要新鮮,鍋貼餃裡的肉餡也要肋條,油要用正宗的菜籽油。當然有了這些還不夠,汪顯瓊說其實秘密就在炒熟的粉絲裡,這可是有一定妙招的,炒熟的粉絲根根透明,而且不粘不斷,帶有微微的辣味,不過每家的方法不一樣,都屬於獨家秘方,所以我們也無緣得見。
何孝銀和汪顯瓊夫妻倆都是地道的蘇埠人,他們做水煎包和鍋貼餃已經有29年了。
何孝銀:蘇埠傳統的味道,我就知道老家都喜歡吃這個,我們就學這個,那時我們住在蘇埠中學門口,沒有別的手藝,學好了就按開始做,一路做了29年,從蘇埠到六安。
何孝銀說,其實,水煎包和鍋貼餃在蘇埠家家戶戶都會做,不過每家做的不一樣。他們夫妻倆到了六安才發現,原來愛吃的人很多。現在一天他們要用掉三十斤的面、三十斤的韭菜、七八斤豬肉。
何孝銀:有很多開車過來的,有廠裡的,有公司的,下午來了一買都是幾十個,正常都是這樣的,都吃了好長時間了。你覺得受歡迎的原因是不是你們一直堅持傳統的手藝?對,就是傳統的方法做,只有這樣做才能收到群眾的歡迎。
邊做邊聊,出攤的時間到了,夫妻倆把食材全部搬到三輪車上,開始一天的生意了。早上六點半開始,不到上午八點,已經做出了整整十大鍋,而且全部售賣一空。聽著鍋裡滋滋的聲音,何孝銀揭開鍋蓋,又將已經一面焦黃的包子餃子翻了個。肚子似乎開始咕咕作響,看著一個個人來買走包子和餃子,我們也決定趕緊吃一個。
記者:這個包子是剛剛出鍋的,師傅特意幫我涼了一會,現在我們來嘗嘗味道怎麼樣。嗯,一口咬下去特別的新鮮,已經完全熟透了,湯汁特別濃,再加上它的皮又薄又脆,特別好吃。其實很多人說水煎包看起來很油,跟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叫水煎包,裡面有油,但是更多的是水煎出來的。
一個水煎包吃下肚,瞬間覺得胃裡暖暖的,初秋的寒意也完全褪去。當然和我們一樣趕在一早買水煎包和鍋貼餃的人不在少數。一個小女孩,拿到餃子後,還沒離開,就迫不及待的開吃了。
現場:餃子好不好吃?好吃。你是不是最喜歡吃奶奶家包的餃子了?嗯,我最喜歡吃奶奶家包的餃子了。
一位騎電瓶車的女士急匆匆趕來,買了十多個水煎包和鍋貼餃。
現場:你吃過嗎?吃過。覺得哪地方好吃?就是餃子裡的肉味道挺好的,還比較鮮美的感覺,然後菜的話感覺比較新鮮,外面殼比較脆,裡面食材味道挺好的。
其實在更多六安人的眼裡,水煎包和鍋貼餃就是六安的一個特色,它們也是六安的美食代表之一。
顧客:食材不錯,也是六安的一個特色。
顧客:六安的蘇埠有什麼特產?水煎包子。你吃過嗎?吃過的。覺得味道怎麼樣呢?還可以。皮比較薄。
如今,走在六安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帶有蘇埠字樣的美食。當蘇埠鎮人將當地美食帶出來的時候,又何嘗沒有對家鄉的思念?就像何孝銀和汪顯瓊夫妻倆所說的,他們每每做起水煎包和鍋貼餃,就會想起蘇埠老街、菜市場以及兒時走家串戶品嘗小吃的歲月。思念家鄉,回味一縷舌尖上的鄉愁。
直播六安
有溫度 有熱度 有態度
微信監製:李興中版面: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