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悟|「言官,言官」勿輕言

2021-02-13 無知閣

「言官,言官」勿輕言

見曦/文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畫家把一幅畫支等到了巴黎廣場,他別出心裁地在旁邊放上一支筆,還有一張留言:親愛的觀賞者,您好,請把您認為畫中欠佳之處用筆圈出來。結果到了晚上,畫家發現一幅畫滿是圈圈。

難道我的畫技就如此的不可取嗎?沮喪之際,他的朋友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你不妨再畫一幅同樣的畫,只不過再次放到廣場的同時你得換張留言。

雖然頗為不解,但畫家還是照做了。第二天,當同樣的畫再次被放到廣場,結局卻截然不同,畫上僅有寥寥幾處圈點和文字。看著留言「親愛的觀賞者,您好,請把您認為畫中欠佳之處用筆圈出來,並附上改進意見」,畫家若有所思。

 

在看《明朝那些事兒》時,我的腦海中無數次浮現出上面那個故事。誠然,作者當年明月幽默的敘述,豐富而翔實的史料,大明傳奇的王朝歷程,官宦和宦官的拉鋸,權力與功名的更迭,無不引人入勝。但是,不管是奸臣得勢,小人得志,還是家國沉浮,忠臣蒙冤,唏噓痛心之餘,我看到了「言官」縱橫大明,並一直流傳至今。

 

所謂的言官其實包括監官和諫官,古代並稱臺諫,通稱言官。監官是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耳目)。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摘自百度百科)

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結構中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尤其在中央集權制,言官往往能夠改變一個朝代的發展。唐朝時期,一代名相魏徵因為敢於直言進諫得以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那封《諫太宗十思疏》想必大家沒讀過也會有所耳聞。魏徵雖然吃的不是言官的糧,幹的卻是言官的事。

不管是明君昏君,言官都發揮著獨特的影響力,明朝尤甚。

 

有御史楊爵極諫嘉靖帝沉溺齋醮青詞不理政事;有袁可立針砭時弊惹聖怒;有楊漣無畏彈劾魏忠賢,有夏言議禮;有海瑞《治安疏》;有王竑痛打馬順;

 

明朝言官不乏錚錚鐵骨,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言官都以此為己任,他們中有人趨炎附勢,有人貪圖個人利益而致正義、事實於不顧,有人被當權籠絡利用,有人朋比為奸,黨同伐異。

 

如果時代的車輪會因為言官冒死直言而走上正軌,也必然會因為言官「在其位,謀它事」而傾覆。你看到的也許只是孫祥守城戰死卻招言官不經調查,亂告狀而冤比竇娥,只是石亨發動言官彈劾徐有貞,但正是這一件件,一單單的小事最終使大明失去了繼續譜寫歷史的機會。

 

說起御史大家可能會想起那些打死不低頭,直言不諱的偉大人物,其實明代言官中有很多人品行極端惡劣,純粹是為名而罵,為罵而罵。《明朝那些事兒》

 

司馬光曾言: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可到了明後期,司馬光眼中合格的言官已經成了為罵而罵,為名而罵的政治投機徒。正是這樣的人讓崇禎皇帝發出了「諸臣誤朕」的悲鳴。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時代已經遠去,在人人崇尚言論自由的今天,「言官」可以是政治要員,可以是官媒大咖,可以是欣欣向榮的每一個自媒體,可以是你我中的任一個體。可以言政,言生活,言教育,言娛樂,言八卦,言你言它……似乎可以無所不言,暢所欲言。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記得不久之前看過一個音樂類的節目《天賜的聲音》,第一集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深刻到我都不想繼續往下看。而讓我反感的就是節目中的樂評人丁太升的樂評發言。

我不知道也不了解他作為一個樂評人有多少的專業度,但是從他對歌手表演後的評價我只聽到了他本人強烈的主觀感受,把別人作品批判得一文不值,卻沒有給出中肯的、專業的意見或建議。說來好笑,丁太升頗像開篇故事中的巴黎路人。(你誰呀,敢這麼狂)再看最近北京大學副教授雷奕安的反毛崇美的雷言雷語。只怕也是沽名釣譽。

 

網絡的發達,對言論自由的推崇,讓我們成為了尊貴的「言官」,殊不知言論的分量和你要負起的責任一樣重。

我們所說出的話,話裡所擁立的價值觀,有可能會成為全民的風向標,有可能助推社會政策的實施,有可能悄悄鼓勵了某個意志消沉的青年,但也可能帶來更壞的影響。

 

不管是人際交往的一言一語,還是表明社會立場的宣言,亦或是網上衝浪時對某一事件的隨意評論。

能說該說的可以大膽說,不能說不該說,不知道該不該說的萬萬不能輕易說。那些明知說出來會傷害別人,會讓自己後悔卻可以逞一時之快的話就讓它爛在肚子裡吧。

 

各位「言官」咱們且就《道德經》結尾吧: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引用河上公的註解就是: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開舌舉,必有禍患。不如守德於中,育養精神,愛氣希言。

 

愛氣希言!

相關焦點

  • 康凱鵬丨由楊爵說言官
    這一職務興於明代,國家從制度上賦予了言官廣泛而重大的職權,其中尤其為人們所關注的是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範圍。所以,明代言官身份獨特,職權特殊,並以群體的面貌在整個社會形成一股威懾力量。明代言官大部分品秩不高,但政治地位極為突出。
  • 言官體制受其影響
    一個太監領著這群舞女走在皇宮中,正巧路上被一個言官看到了。言官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經過,就攔著這個太監,死活不讓他帶著這些舞女入宮。當時朱元璋規定太監不能學習,啥都不知道的太監怎麼能敵得過科舉出身的嘴炮人才?他說不過言官,沒有辦法,讓舞女們在原地等候,他去見朱元璋稟報這件事情。朱元璋聽了太監的訴苦,想了想還是同意了言官的看法,最後還親自去給那個言官道了歉。對,沒有錯。
  • 古代言官的意義
    看古代職官志,許多官和現在都還能對上號,只有言官一職,放到如今,不知道它相當於什麼官。
  • 「言官」風範 今人楷模—樂平歷史上那些恪盡職守的御史們
    「言官」風範  今人楷模        ----樂平歷史上那些恪盡職守的御史們                      尚  源 何謂「言官」?在中國古代,自秦開始以至明清,歷朝都設置此類官職及相關機構如都察院等,以監察朝廷、糾彈百官。言官、御史在朝中,大都品秩不高,但因其政治地位突出、身份獨特,而職權很高。皇帝在選任此類官員時,如司馬光謂「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封建帝王對之道德品格、政治素質有特別的很高的要求。
  • 言官傳奇
    古代朝廷有一種專門給皇帝、朝廷和官員提意見的官員,俗稱「言官」,司馬光對「言官」的基本標準提出「不愛富貴、愛惜名節」的說法,到了明朝,言官們則進化到「善辨是非、敢論曲直」了,從首輔到宦官,從錦衣衛到貪官權臣,都在言官的打擊範圍之內,明代建立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言官隊伍,多達兩百多人,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自知之明?
  • 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
    不應該講的話不要去講,不應該說的話不要去說,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希望你們花更多時間去念經、去想菩薩,而不要在人間的五欲六塵中沉淪於六道之中,學佛必須超越的境界。人生能夠過快樂的日子,要感受到我很開心,平安就是福,如果能夠學佛那就是有福之人;人生如果每天能夠擁有快樂,會使你法喜充滿;如果你每天能夠做自己非常愉快非常希望做的自己愛做的事情,這就是隨緣。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你理解對了嗎?
    顏淵又問具體該怎麼做,孔子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的這句話非常出名,大家也經常引用,只是大多數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很膚淺。視、聽、言、動包括了一個人所有的外在行為,人的一切外在行為,都是由心動引起而表現在外的,那麼反過來,外在的行為,也會反制其內心。對於不合禮的話,不說;對於不合禮的行為,不做,這兩個的主動權在於各人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夠做到。
  • 《銷魂玉》:無關風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因為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和弟子顏回的對話中就提到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當然也有人指出,「三不猴」的來歷可追溯到印度自身佛教的發源。不管怎樣,似乎東方這三個國家都對於人們逾越常規、倫理和道德的行為規範做了指引。01 「三不猴」吊墜影片中的第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對夫妻和兒子從一個朋友處得來一個「三不猴」掛墜後的悲劇遭遇。
  • 心得體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需要自己來把關
    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要自己嚴格把關,就是在積累陽氣,而這個陽氣的積累 ,不但自己受益,還會影響別人!
  • 想和不言和,暗合不明和:崇禎十一年明朝的「議和」之念
    但是他們都太要面子,或者是缺乏擔當,害怕議和從己出而遭到言官的群起批判。那為什麼俺答封貢可以實現,而崇禎帝等君臣卻羞於公開主張議和呢?崇禎朝與清國議和,同隆慶朝與蒙古議和最大的區別在於,清國不僅侵佔了明朝的部分遼東地區,甚至將都城遷往瀋陽,明擺著打算長期據有明朝土地。
  • 明朝言官偶像:硬懟朱元璋三十年,善終後明朝建廟供奉!
    明朝的言官可以說是歷史上一種奇妙的存在。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們是不怕死的「噴子」,以「用語言犯罪」為榮,讓明朝皇帝們非常為難。朱元璋當政時,它阻止了神,阻止了佛殺佛。但是有這樣的大臣,老珠強行仰望生活了30年的瓦茨,甚至在犯罪後被殺的時候,老珠親自去死囚區救了他。
  • 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心存希望,不輕言放棄
    生活包羅萬象,錯綜複雜,想要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強者,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優點,才能有的放矢去彌補自己的不足,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心存希望為遇見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奮鬥,知道自己是誰,為了什麼而生存,就要堅定自己的信心,不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和挫折阻撓,不輕言放棄,只有這樣才有動力去拼搏每一個日日夜夜
  •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的真正內涵丨明德講堂·近思錄
    次聽、次言、次動,有先後之序。」這樣大家看到了嗎?也就是說,孔子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明道先生說,人哪,在視、聽、言、動裡面,視是最先的。你不合於禮的事,你卻去看它,這就是所謂「開目便錯了」。不合於禮的,我們就不要看,我打個比方,像前陣子,有什麼不雅的視頻一出來——一個名人的不雅視頻,那時候在臺灣,那個雜誌上全部都附贈光碟,很多人在看,因為那個女主角很有名。
  • 惡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 聰明人絕不說這10種話
    常言道:惡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這是我們應該具有的修養。出言不慎,駟馬難追,若傷人傷己,運勢必定越來越差。如果能戒掉下面這十種糟糕的說話方式,有了這樣的修養,好的福氣自然來。1、戒多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 生花易落勿言殤,浮世清歡亦尋常
    據說,新的一年發軔於新曆年的開端,然而似乎屬實,有悖於魯迅所言「舊曆年的年尾畢竟最像年尾 」,新曆年的年初其實並不像年初 。在舊曆年還沒有徹底過完結的時候,還不能冒然宣布一年的開始 。在老一輩人的傳統思想觀念裡,在春節尚未到來之際,還不能稱作新年的! 始知新年姍姍而來,我們何必喜出望外?毋容置疑,一年裡所有的快樂,還是得從過好每一天的小日子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