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又老又窮》[美] 泰德·菲什曼著 黃煜文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去年有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成本驚悚片叫《逃出絕命鎮》,以黑色幽默手法表達對老齡化趨勢的擔憂,而在商業大片《復仇者聯盟3》裡,大反派滅霸想要統治世界的出發點,竟也是認為宇宙會變得又老又窮以及資源枯竭,想出了隨機消滅一半人口的殘忍殺招。然而,這已經不是文學影視作品裡的想像,世界真的正在變得「又老又窮」。在美國新聞工作者、作家泰德·菲什曼的《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老齡化大衝擊》書中,到2030年,世界範圍內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將達10億,人類歷史上將第一次出現50歲以上人口數量超過17歲以下人口的局面。而那時的中國,也將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今年4月,三聯書店將本書譯為中文版引進國內,責任編輯李佳接受了長江日報讀+的採訪。
2030年可能是重要節點
《當世界又老又窮》的英文原版在2010年就推出了,作者泰德·菲什曼是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因此,本書所談案例及數據,均來自他在美國、日本、西班牙與中國若干城市的實地採訪。書中,上百名企業員工、僱主、經濟學家、政府官員、醫療專業人員、普通家庭成員講述的一個個生動而翔實的故事,共同呈現出世界範圍內老齡化社會的面貌與未來,涉及的話題包括工資收入、社會保障、醫療、住房、隔代養育、啃老等。
這本書在8年前就預估了中國的未來,給出的數據說,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與此同時,書中也介紹,有機構預測,2030年的中國經濟將與美國平起平坐。這似乎意味著中國的未來雖然老,但並不窮? 也沒有這麼輕鬆。數據同樣顯示,中國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國家轉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國家的過程,要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大國都快得多。這表明,中國要承受急速老齡化。
在8年前,作者已經推斷中國隨計劃生育而來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將面臨挑戰,以及修改生育政策的勢在必行。三聯書店的編輯李佳認為,雖然這本書寫於2010年,但它是比較具有前瞻性的,書中提到的這些情況,現在還在延續,「近些年,每個人都能親身感受到中國確實在老齡化,延遲退休、全面二孩這些政策推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與此同時,生育率並沒有隨著全面二孩政策出現顯著上升。」
需要「另一個地球」來承受
「紀實性和科普性結合,是這本書的一個特點。」編輯李佳這麼評價,「從科普性而言,它介紹了人類如何在二十世紀拉長壽命,如何不斷走向衰老,以及目前延長壽命的最前沿科技。從紀實性來講,它涉及了美國、西班牙、日本和中國老齡化的現狀,尤其是那些已經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和地區,對於中國來說,無論是國家制定政策還是個人規劃養老,這些都具有參考意義,未雨綢繆。」
為什麼是又老又窮?因為老齡化帶來人口膨脹和資源緊張。書中給出數據,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1億,人類可能因科技發展而更加長壽,那麼到了本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比1900年的人類整體多了約5000億年的壽命。一句話總結:一個老齡化的世界,讓地球必須負擔多出來的數千億年人類集體生命,這似乎需要另一個地球才能承受。可是,哪裡有另一個地球呢?
在作者看來,人口老齡化絕不是孤立問題。因為,一個國家老齡化的速度越快,對源源不斷跨越國境而來的商品、工作和人力的需求越迫切。人力富裕而缺少資金的年輕國家必須調整自己,以滿足資金富裕而缺少人力的老齡化國家的需要。而老齡化使人群在全球移動,從而造成全球老齡化。更多老人需要年輕人在財務、情感、思想和身體上予以支持;與此同時,年輕人也將爭奪老人手中的財富:金錢、權力、地位,甚至土地。
如何解決又老又窮的問題?本書提出了疑問,一個逐漸老齡化的世界,將會是一個以家族忠誠為核心來驅動的世界? 抑或是一個以適應性商業來推動的世界? 或者是交由政府來控制的世界? 但本書沒有給出放之四海皆準的解決方案,答案似乎取決於我們在家庭、工作場所與社群中所作的決定,現在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懼老症」及理想型老年人
老齡化已是事實,可人們的心態還沒有跟上現實。六一兒童節剛過,滿世界趕著過節的成年人比小孩還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對年齡劃分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17歲及以前是未成年人,18歲至65歲是青年人,66歲至79歲是中年人,80歲以上的才能叫做老年人。崇拜青春、抗拒年老似乎是一種普遍社會心態。本書在2010年就提到了這種現象,並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我們的社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懼老症」,人們總是把自己看得年輕一點,這種心態會持續一輩子,因為社會將老年汙名化。但與此同時,社會各層面頻繁出現大眾文化所期望的「理想老人」形象——健康、富裕、活力四射、發揮餘熱。
有沒有理想型老年人? 自然是有的,但作者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反抗老年的刻板印象可以賦予人們活力,但若因此否認比較不活躍的老人有其需求,那麼在一味追求新的老年形象下,社會終將付出代價。
編輯李佳認為,本書介紹了一些正面案例,「我個人感受最深的,是書中提到了美國佛羅裡達州有一個叫薩拉索塔的社區。這個地方基本是美國富人和精英養老的地方,這裡的老人完全不是老病孤獨或晚景悽涼,而是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這些人特別活躍,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設立了一些新組織,並且親身參與進來,有能力的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七八十歲的老年志願者很多。他們希望能夠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不僅總結回饋自己的人生,而且返還給社會更多的能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我覺得這本書帶給讀者最大的思考,是年老之後能夠過怎樣的生活,這並不是已經老去的人該想的,而是所有人都該想,因為今天的年輕人也生活在明天的老齡化世界,越早做準備,可能越有好處。」
長江日報記者黃亞婷
《新知文庫92:當世界又老又窮》介紹
編輯推薦
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老齡化的跡象俯拾皆是。孩子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世界各地都是如此。老齡化是全球性的,本書作者走訪了美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地,給出許多活生生的案例,描摹了老齡化對世界的衝擊及其應對策略的複雜性和多元性,並穿插了與老齡化相關的醫療和科技的新研究進展,故事性和科學性十足,引人入勝,發人深省。
內容簡介
預計到203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10億人。這是人類歷史上頭一遭,50歲以上人口的數量超過了17歲以下人口。同時,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
當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必須供養眾多的老年人時,將會是怎樣的景象?國家需要數百萬名年輕工人,但在國內求之不得時,該如何處理?本書作者走訪美國、日本、西班牙與中國的若干城市,採訪了上百名企業員工、僱主、經濟學家、政府官員、醫療專業人員、普通家庭成員,通過一個個生動而翔實的故事,呈現出世界範圍內老齡化社會的面貌與未來,涉及的話題包括工資收入、社會保障、醫療、住房、隔代養育、啃老等。作者揭示出全球老齡化令人震驚而彼此連鎖的影響,也解釋了國家前景、文化與人際關係、代際關係因老齡化而發生的變化,勾勒出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未來圖景。
作者簡介
泰德·菲什曼(Ted C. Fishman )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著名新聞工作者,文章刊登於《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國家地理雜誌》《星期日泰晤士報》等知名報紙雜誌上。他經常參與重要的廣播節目,而且在美國國際公共廣播電臺的若干節目擔任評論員。亦是史丹福大學長壽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的全球管理人才計劃主任兼講師。曾經在日本和印度尼西亞工作與生活,現居芝加哥。
目錄
導論 白髮新世界 1
第一章 來自佛羅裡達州的問候,上帝的等待室 18
第二章 長壽簡史 68
第三章 老年失憶症:在西班牙發現老齡化 84
第四章 我們如何不斷地走向衰老? 130
第五章 日本,消失的下一代 155
第六章 欺騙死神 201
第七章 螺絲之都的曲折命運:伊利諾州羅克福德 223
第八章 我們如何看待老人? 286
第九章 中國:未富先老? 312
第十章 數代同桌 345
精彩書摘
老化之謎
「身體越年老,受傷時越有可能留下疤痕,」蘭道說,「留下疤痕的肌肉與皮膚功能較差。隨著年齡增長,結疤的情形會越嚴重。」為了解問題的根源,蘭道與他的團隊找了年老的老鼠(肌肉再生較慢)與年輕的老鼠(肌肉痊癒速度較快),通過精細的外科手術將它們的循環系統聯結六個星期。簡單地說,蘭道創造了一老一少的連體老鼠。4
蘭道的團隊於是傷害年老老鼠的骨骼肌,骨骼肌是一種協助移動的肌肉。觀察之後,蘭道說,「年老的老鼠痊癒速度變快」,與年輕老鼠類似。為了再次檢驗年齡差異的影響,這次將年老的老鼠聯結起來。它們痊癒的速度並未加快。年老老鼠的肝臟再生較慢,但當它們與年輕老鼠聯結起來時,肝臟痊癒較快。蘭道推測,造成差異的並不是年輕老鼠的幹細胞,而是「細胞周圍的化學湯」(chemical soup)。老化學湯無法促進痊癒。
蘭道提醒,要找出年輕老鼠的化學湯造成差異的原因,將會是個漫長而複雜的任務,需要對血流中的蛋白質、脂質與糖進行數千次檢驗。蘭道也指出,實驗研究的是急性受傷,而非肌肉功能隨時間逐漸減損。
「老化的耗損仍是個謎。」蘭道說。然而,隨著科學逐漸了解如何讓休眠的細胞重新扮演再生的角色,這些結果終將有助於對抗退化性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症。這是個美好的前景。
儘可能讓生命維持最佳狀態
在老鼠實驗中,年老的老鼠一旦與年輕老鼠終止聯結,它的痊癒速度就不再那麼快速。蘭道提醒,人們不應該認為他的實驗可以用來逆轉正常老化,或讓壽命超越自然極限。我們的身體有一套神秘機制,足以對抗一切延壽的努力。身體對幹細胞治療角色的壓抑,可能是演化過程的反應,用來抑制不再成長的身體出現不健康的成長現象。在年輕動物身上,快速成長是好事。在年老動物身上,快速成長是一種病。
「幹細胞等待信號,如果以『人為方式』發信給幹細胞,可能會引發癌症。」蘭道說。尋求治療老化的藥方,這種治療手段可能在身體內部引發更具毀滅性的反應。「這當中會產生抵償的現象,」他說,「醫學擅長的是修復損壞,而非阻礙自然過程。」
蘭道也說,這不是巫術世界,可以讓每個人都像青少年一樣地打網球。「大多數人都認為,疾病能夠治癒,他們的生命可以維持下去。科學能讓生命呈矩形,使人們一直健康地活到死去那一刻。」
蘭道所謂讓生命「呈矩形」(rectangularize),意思是說儘可能讓生命維持最佳狀態。對大多數人來說,健康的圖像一直是個不完美的三角形,寬闊的底部代表健壯的年輕時期,越往頂端則越細窄,表示身體狀況隨年齡走下坡。所以,蘭道現在把他的治療建議限縮在以「完善飲食與運動」來避免年齡的摧殘。
那麼,蘭道的發現會對倫理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呢?「嗯,我想老鼠實驗真正嚇人的部分,」蘭道說,「在於我們的研究可能會鼓勵老人設法用手術的方式將自己與孩子聯結起來,而非想辦法治療自己的疾病。」
令人驚訝的不是人們可以設想出這種場景,而是當有能力「安排」這種聯結的人有長壽的需求時,這種市場很容易就能建立起來。在一個逐漸老齡化而不斷追求延長年輕活力的世界裡,這種事似乎不可避免。想當母親的女性擔心自己太老、太忙或太美而無法懷孕生子,這些女性已經有了其他選擇,她們可以僱用一名年輕而適合生育的女性為她們足月分娩。人們甚至可以購買年輕女性的健康卵子,然後再植入另一名女性的體內。無論是代理孕母還是卵子,這兩種市場都相當熱門而且價格昂貴。
以人類卵子來說,富國婦女的需求促成了這類見不得人的世界市場,窮國婦女與診所籤約並且服下有致命危險的荷爾蒙,以刺激身體排出可販賣的卵子。
在皮膚美容醫學中,膠原蛋白可以讓女性的嘴唇年輕豐滿且能用來遮蓋皺紋,然而注射用膠原蛋白的主要來源卻是男嬰的陰莖細胞。嬰兒包皮也可用來作為成纖維細胞,以此為基底在人體外部培養出大片皮膚,用以治療燒燙傷病人或喪失眼瞼的人。成纖維細胞也能製成美容乳霜(這點不無疑問),據說可以幫助皮膚產生膠原蛋白。用來製作皮膚貼布的藥膏,大概一個巧克力方塊大小,批發給醫生的價格是1000 美元左右。2009 年2 月,《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在評估以包皮為基底的治療成效時表示,用來治療疤痕顯然是有效的;同時也懷疑,以纖維母細胞製成的乳霜對消除皺紋沒有任何療效。6
如果真的出現連接人體共享血液的市場,使年輕健康的人同意讓自己的身體與病人或傷者的身體連接而取得報酬,那麼這個市場絕對供不應求。
即使老人與年輕人的身體並未真正連接,但在一個老年人口遠比其他年齡層的人口增加快速的社會裡,其所產生的需求勢必將形成一個以挖掘與擷取年輕活力為能事的社會。年輕人與老人的健康與福利將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其影響將超出我們目前財政、社會與倫理所能規限的範圍。
香川典子(Noriko Kagawa)率領研究人員在東京加藤女性診所進行了與蘭道實驗室稍有不同的實驗,並且於2010 年6 月對外宣布,他們將三個半月具有生殖力的老鼠卵巢移植到十七個半月(大概僅餘三周的自然壽命)已無生殖力的雌鼠身上。加藤所長表示,每一隻接受卵巢移植的老鼠開始出現年輕雌鼠的行為(與年輕雄鼠交配),而且比預期壽命多活了四成時間。加藤推想,如果女性在年輕時取出自己的卵巢組織加以冰存,然後在年老時植回體內,或許也能像接受器官移植的老鼠一樣延長壽命。
這項結果為老齡化世界帶來另一項可能。如果人們擔心太早生孩子,將來到了快90 歲或年紀更大的時候,他們的孩子也已經老到無法照顧他們,那麼這些人也許會開始考慮晚生孩子,甚至晚到一般認為停經之後已不可能生育的年齡。九十幾歲的人可能由二三十歲的子女來照顧,而不是由年紀更大的子女或陌生人來代勞。現在已有強烈的跡象顯示,這種詭異的世界即將來臨。
今日,治療不孕的醫生所擁有的工具已經可以讓生育子女的時間往後推遲,甚至能讓老祖母懷孕生子。如果婦產科可以進展到讓父母與子女的代溝延長到六七十年,那麼我們將創造出一個人們可以在退休後生育子女的未來。如果孫子女是獨生子,那麼祖母可以生個孩子跟他做伴。聽起來很荒謬? 2006 年,加利福尼亞州雷丁(Redding)一名眼盲而患有糖尿病的62 歲婦女賈尼絲·沃爾夫(Janise Wulf)生下一名健康男嬰,當時她已有20 名孫子女與三名曾孫子女。這名紅髮男嬰是沃爾夫與第三任丈夫生下的第二個孩子,他的哥哥在三年半前出生。這兩個孩子都是人工授精的產物。
沃爾夫告訴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她的懷孕生子對年老婦女來說是一項突破。「年齡只是數字,你的感覺才是你的真實年齡。」她說。2008 年,一名來自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擁有五名孫子女的70 歲祖母生下了雙胞胎,同樣也是藉助人工授精。她接受治療,好讓自己與丈夫能獲得男性繼承人。我們不難想像,這名新母親(或祖母)的成年女兒在知道家中農田都將歸新生弟弟所有時有多生氣,然而實際上她們也無財產可繼承,因為77 歲的老父親已經抵押了田產、賣掉了水牛、花光了銀行帳戶裡的錢,還用信用卡借了8000 美元來支付人工受精的費用。這對雙胞胎還太小,剛生下來就被送進保溫箱,母親連抱他們的機會都沒有。「我只希望趁還有力氣時能看看自己的孩子,照顧他們長大。」她說。
我們的壽命能一直增加嗎?
壽命延長的趨勢實際上還會持續多久?各種意見層出不窮,內容之多反映了預測的困難。年齡是否與身高一樣,可以藉助正確的飲食與環境產生巨大的改變,但仍具有不可突破的遺傳限制?多年來,解剖學家一直猜想荷蘭人能長多高。今日,在世界各地城市街頭經常可見年輕、高大、金髮、身高直逼2 米的觀光客,他們成了荷蘭的活廣告。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急速成長,荷蘭人已經成為世界最高大的民族。荷蘭男性平均身高是180 釐米,而女性平均身高是168 釐米。營養,包括大量富含鈣質的乳製品;醫療,在荷蘭是全民普及的;與高質量的公共衛生體系,這些都是荷蘭人長高的原因。
營養與醫療普及也是壽命延長的因素。從1981 年到2007 年,荷蘭人的預期壽命幾乎增加了七年。荷蘭人健康狀態良好的年數也在增加。身高增長與可估量的健康指標通常呈正比。一份針對蘇格蘭(不是荷蘭)45 歲到64 歲共1.5 萬名男女進行的調查發現,「身高與冠狀動脈疾病、中風與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呈反向關係」。高個子可以讓人避免罹患疾病,有些學者甚至發現,比對身高與社會階級對壽命的影響,結果發現身高是更明確的指標,高個子確實比較少罹患心臟病與中風。多年來學者一直猜想荷蘭人何時會停止長高,因為他們增加的身高使他們越來越高,遠超過其他歐洲人。說到這裡,從2001 年開始,荷蘭人的身高似乎開始持平,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達到飲食與基因的理想均衡,使身高發展到了極限。
關於老齡化,也出現了另一種景象,這類說法與政府人口調查員及聯合國統計單位的主流預測大相逕庭。即使不考慮一些巨變,如戰爭、全國性疾病或環境災難,世界級大學一些聲譽卓著的預測者仍認為,預期壽命可能「縮短」,而非延長。
芝加哥伊利諾大學公衛學者奧爾沙斯基(S. Jay Olshansky)是其中之一。他是流行病學家(流行病學家的數量正不斷增加),認為目前快速增加的肥胖,與伴隨而來的糖尿病及高中風率,成為壽命最大與最快速增長的威脅。奧爾沙斯基表示,今日的青少年很可能成為現代第一個壽命比父母短的世代。而這並不能改變世界人口的老齡化趨勢。老年人口仍將在全球社群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例(因為家庭縮小的速度十分驚人),但未來的老年人口也許平均而言不會像今日這麼老。針對老齡化的長期未來爭論不休的人士,倒是對一些明確事實具有共識:老年人與極老年人的數量不斷攀升,我們必須努力思索,這些變遷將在未來數十年對個人與全體造成什麼影響。
(京東有售)
歡迎加入聯盟
中健聯盟秘書處:
電話/微信:13001134288
電話/微信:13811691944
烏丹星博士作序
《中國健康養老產業叢書》(紅旗出版社出版)
1、《養老機構開辦籌備流程及手續指南》
2、《中國健康養老產業市場環境及投資機遇研究報告》
歡迎掃碼購買
歡迎在線購買
↓↓↓直接點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