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一次在電影院看張藝謀的電影,是他的一部代表作《長城》,那部電影給我的印象就是,場面宏大氣勢磅礴特效刺激的……爛片!
是的,真的很爛,爛的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每當和人介紹的時候,都會說——就是那部在長城上打怪獸的爛片!不知道為什麼,是整個社會被所謂的「快時尚」「快消費」帶偏了還是怎麼著,已經很難在看到類似《秋菊打官司》、《藍宇》、《美麗的大腳》等這樣的以故事帶動電影市場的片子,整個電影市場感覺已經進入了除了翻拍或者改編已經有一大部分群眾市場的小說,而不是為了電影去創作一部好的劇本。
這樣的好處就是蹭IP,賺快錢,可結果就是讓整個電影電視劇市場走向了畸形的方向。
電影的意義在於將生活的鏡子打碎,然後將碎片重新拼貼成另一面鏡子。這句話我記得是王家衛說的,他是中國文藝片的導演代表,拍了很多各種方面的電影,讓他封神的代表作則是《春光乍洩》。
他電影的風格就像是一部鮮活的小說,通過獨白、碎片式敘述風格、時間、空間等特點,講故事講述的淋漓盡致,讓人不斷回味,反覆翻看。
說回張藝謀的《影》,在它上映之前,也就是看到了鄧超的暴瘦爆肥的新聞,那時還不知道是在宣傳電影。
我是國慶第六天去的影院,買的是vip小廳,只有兩三個位置是空著的。
我沒有看演員表,只知道主演是孫儷鄧超夫婦,可當我看到了鄭愷作為主公的出現,全場爆笑,我也壓根進入不了劇情,鄧超和鄭愷的同框,總感覺是在拍「奔跑吧兄弟」裡的惡搞橋段——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了電影的結尾,那各種的一驚一乍的反轉,讓我總覺得是在拍「隱秘而偉大」,總感覺是有人在操控他們完成各種狗血的劇情。
自從張藝謀拍了《黃金甲》獲得空前的票房,發覺他的電影路子就開始越發的不正常,似乎被利益的薰心,他已經不知道電影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講述一個好的故事,而不是場面的宏偉壯觀。
這一次的《影》,雖然沒有《長城》那麼的爛,可依舊沒有逃脫爛片的隊伍。
電影畫面依舊是漂亮的,可這種水墨非黑白的色彩風格,給電影整個故事的講述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給人感覺太過矯揉做作。
我知道張藝謀想讓故事的格調如同《辛德勒的名單》那樣的沉重,色調通過水墨畫的灰白強行給人壓抑的不悅,到故事結尾境州還給小艾的那個荷包才出現一點暖暖的紅,可這個故事就是一個架空的故事,毫不知情的觀眾對於強加的沉重感是難以接受的。
正如同馮小剛幾年前的那部《我不是潘金蓮》一樣,雖然圓形的畫面側面的體現官場的圓融,可實際觀看的角度來說,是不適應的,還會給觀感大打折扣。
張藝謀早期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等電影,運用了大量的中國紅,讓整部電影出彩不少,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紅的豔麗。
可這部《影》,也許是太想凸顯中國風了,做的有點太過了,對於劇情根本就沒有一點幫助,為了突出濃厚灰白色的水墨風格,整部電影除了陰天就是雨天,給人只感覺到莫名的壓抑,而不是水墨畫帶給人的描白和自然。
當然,還有讓人莫名其妙的設定,當小艾於境州在子虞眼前發生肉體關係,換來的是境州活命的動力還有那一段放徹心扉的古箏對弈。這個強加中國風的橋段,作為中國人的我感覺很不切實際,自己的老婆在跟我培養的小弟在我眼前春風一夜,竟然還能忍耐,還能將所有的不滿發洩於琴聲之中。
太過寫意。
這就是所謂的走火入魔,還是吃飽了撐的?
雖然那段激烈的琴聲很符合那段慘烈的武打。
青萍和楊平之間的那段感情線真的非常多餘,他們之間的愛太過無情和冷漠,他們只不過是一場政治手段下的棋子罷了。
當楊平發現死於自己刀下的那個人是青萍的時候,竟然沒有一絲的憐憫和後悔?這一點我真的有點意外,畢竟不論作為男人還是將軍,當得知對手是位女士的時候,下意識的都會有些憐憫或者不該吧,可電影裡的楊平是冷漠無情的。
也許正是他的冷漠和無情,導致了青萍用他送給他的匕首刺向了楊平的身體,一起死在了傾盆大雨之中。
這種死亡,更多的是無助,還有痛苦後的絕望。
我相信,青萍是喜歡那英姿颯爽的楊平的,只是不滿自己是一枚棋子罷了。可沒想到自己的意中人是那樣的無情和冷漠。
死亡,對她來說更是解脫,而讓楊平死於自己的刀下,也是另一種解脫吧。
境州是子虞的影子,也是他的一枚棋子,當計劃完美達成,境州便會消失,子虞稱王。可畢竟境州並不是子虞真的影子,他是個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男人,他愛上了子虞的妻子,他不想死亡,他想活著,和他愛的小艾在一起生活。
這也就是電影結局造成多次反轉的意外!
可就是這個結局,是整部電影最大的bug。
子虞的足智多謀,野心重重,他不可能考慮不到境州到最後會造反,會想替代吧?不光是想靠著年邁的母親來要挾他出生入死吧?至少會在他的體內種下只有他能解的毒藥,逼著他為子虞賣命。
要不,僅僅是一個救命之恩,就能相信境州的衷心?
可子虞似乎並沒有這樣做,當他將一把利劍刺穿沛王的身體,他以為他成功了,將要稱王了,卻沒想到被自己的影子暗算,用他給境州的那把劍,刺穿了自己的身體,倒地身亡,並給了沛王致命的一劍栽贓於他。
境州沒有被子虞下毒,境州將自己的主人死在了自己的劍下,衝出了大殿之外,宣告沛王的離世。
影片的最後,是開放式的結尾。
沒人知道小艾在門縫中看到了什麼?
是境州的稱王,還是真正的沛王出現,沒人知道。
故事也在小艾驚恐的眼神中戛然而止。
這部電影的劇本是改編自朱蘇進的《三國·荊州》,可卻將故事改的面目全非,只為突出所謂的「影子」。
何謂「影子」?只不過是一個人的「替身」罷了,爾虞我詐的棋子罷了,可如此的通過「影子」來體現人性,是否還是太薄弱了些?
這部電影是部武俠片,可比武的鏡頭太過柔美,如同舞蹈一般的做作,缺少特效的強化,真的太過尷尬,以為有場激烈的比試,沒想到還沒看到開打就已經結束了。太極八卦的強行加入,原以為會有陣法之類的大招,結果才發覺,只是個太極八卦而已,跟打鬥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用。更比不上多年前的《英雄》,雖然也沒有什麼真正的打鬥,可特效的加持,讓畫面充滿了美感,看的意猶未盡!
這部所謂的大片,依舊可以乘著《英雄》的風帆,讓世界認識張藝謀電影中的「中國」,可要達到《英雄》的高度,那還欠點火候。
正如同電影的名字《影》一樣,張藝謀的電影只不過是中國的一個「影子」罷了,中國是否如同他導的電影那般,只有自己來到中國,自己去體會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