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電影《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勾起了許多「大朋友」的童年回憶,除了長大後的主人公,電影中的反派梅諾亞也讓人印象深刻。除了某一幕的死亡打光造成的恐怖效果……就是配音松岡茉優的銅鑼燒味兒英語讓人忍俊不禁。
其實根據調查,日本人的英語發音水平總體上不高,這除了跟教育政策、社會觀念有關外,也與日語發音本身的特點、日語和英語語言接觸的方式、程度關係密切。
發音「小小口」的日語
就元音來說,衡量音色的三個因素主要是舌位高低、前後,唇型圓展,由此形成一套國際音標和元音舌位圖,國際音標在元音舌位圖上的位置標識了它的發音方式,如圖所示:
下面三張圖分別是漢語、英語、日語所有元音的舌位圖↓
可以看出,漢語和英語中大部分元音相同或只有音長的差別(用「:」表示),且元音數量差距不大;而日語元音與英語相比,數量很少,且位置總體上向央元音靠近,發音時開口幅度不大。另外,我們在學習外語時,經常發生「母語音素替換」的現象,也就是用音色相似的音素去替代目的語的音素,在聽感上就帶有「不標準」、「不地道」的標籤。
打個比方,我們可以回想自己初學英語的經歷,在發「boy」這個音節時,聲帶振動的濁音/b/可能會發為聲帶不振動的清音/p/,造成聽感上不夠響亮;而方言區的同學比如江蘇南部、浙江的同學,由於吳語方言中保留了中古的濁聲母系統,理解這裡的英語發音就可能更準確。又比如,許多南方方言有入聲韻尾,也有助於方言區的同學更好發英語中的輔音尾,如「book」中的/k/。
語言接觸中的日語外來詞
除了發音特點,"Japaglish"也與兩種語言的接觸程度和方式密切相關。薩拉·託馬森在《語言接觸導論》中提出語言接觸由弱到強的四種機制,其界定方式與「受語群體」對「源語」的態度、「雙語人」比例、語言特徵遷移程度密切相關。近代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學習歐美制度、文化,英語的影響深入日本文化之中直到現在,但同時,日本又十分注重自己的民族傳統,在「明治維新」最初全面西化後不久,一次政變迫使政府採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的政策。可能是受這種文化觀念影響,日語與英語的語言接觸雖然是程度較強的接觸,也有許多英語外來詞進入日語中,但這種語言特徵遷移的方式可能也是「嫁接」式的。
最典型的「嫁接」體現在片假名中。日語片假名大多用於拼寫外來詞,但這些片假名對應的元音、輔音音素與英語並不相同,於是乎/er/變成了/a/,/v/變成了/b/,/r/與/l/混用,/n/ 、/m/、 /ng/都變為/n/。其實,在漢語音譯詞中也有一些這樣的現象,比如「歇斯底裡」(hysteria)、「沙發」(sofa)等。但是漢語有著強大的同化和融合的能力,外來詞中更多的翻譯方式是意譯或者音譯與意譯相結合,比如來源於法語prolétariat的「普羅大眾」。
而且對於日語母語者來說,用片假名拼寫外來詞甚至成為一種學習習慣, 就像我們最初學英語的時候可能會用發音相似的漢字記錄英語單詞的發音,會對發音習慣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回過頭來,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思考所謂的「發音不標準」這個命題本身。其實,標準語是一個理想的概念,每個「標準音」都是一種有容錯的範圍(音位)。就拿漢語的普通話來說,漢語普通話現在的標準音值,就跟五十年前有一些差異;在實際使用中,來自方言區的朋友說普通話可能都帶有一些地方特色,比如東北官話整體舌位靠後,南方一些方言區/n/、/l/不分……那麼,一些外國人說的漢語,日本人、印度人說的英語,能否也看作在一定範圍內通行的、一種正常的標準語變體存在,而不糾結於是否「標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