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基督風範,
慶祝救主道成肉身、耶穌受洗,成長,
父上帝與聖靈公開宣認聖子身份,
開啟傳道生涯。
教會要努力傳揚耶穌:
耶穌的誕降從猶太的伯利恆傳到外邦,
耶穌一生所做,向全人類彰顯!
主顯節(01月06日)
主受洗日/主顯節後第一主日(01月10日)
主顯節後第二主日(01月17日)
主顯節後第三主日(01月24日)
主顯節後第四主日(01月31日)
獻聖嬰日(02月02日)
主顯節第五主日(02月07日)
登山變像主日(02月14日)
主顯節是在為期12天聖誕期結束以後,於1月6日慶祝,英文「Epiphany」意思為彰顯、顯現。西方教會的主顯節主要是紀念「智者來訪」;然而東方教會則是用於紀念耶穌的洗禮,及其在迦南行的第一個神跡。但近年來,西方教會開始向東方教會學習,在1月6日後的主日,主要慶祝「耶穌的洗禮」,如果1月6日正好是主日,那麼就在前一主日紀念「東方智者來訪」。
不論是東方智者來訪還是耶穌的洗禮,都指向一個神學含義,那就是顯明耶穌的身份——上帝的愛子、世界的救主。這有助於我們清楚地認識在伯利恆降生的嬰孩是誰。
東方智者來訪:透過紀念東方智者朝拜聖嬰,以及他們所敬獻的禮物,主顯節向世界彰顯和揭示耶穌彌賽亞的身份。有關東方智者的藝術作品,有的是三個智者,有的是十二個,其焦點不在於有幾個東方智者,聖經中沒有具體的記載,更具象徵性的表達是:有些藝術家將這些智者畫成不同年齡和種族的人:一個年老的,一個中年的,一個年輕的;一個黑色皮膚的,兩個白色皮膚的。雖然這些細節並非源於福音書中的記載,但是跟福音的主題相一致,即突顯耶穌基督是萬民的救贖主。他們所呈現的禮物一樣也突顯了這個主題,貴重的「黃金」象徵君王的權力,「沒藥」可用於止痛(可15:23),也被用於防止屍體腐爛(約19:39),象徵基督的受難;而「乳香」用於美容(帖2:12),加上油,用於膏抹祭司(出30:23);這些禮物都表明了基督是上帝膏抹的祭司(彌賽亞);他是受苦的僕人——他的死作為美麗的馨香之祭呈現在上主面前。
我們主的洗禮(Baptism of Lord):在福音書的敘事中是最具深厚神學意義的事件之一。在對觀福音中記載了當耶穌受洗時,他被稱為上帝的獨生愛子,是天父所喜悅的(太3:17;可1:11;路3:22),生動且戲劇性地宣告了基督的聖子身份。而約翰對受洗者身份的宣告,也顯明耶穌的身份——神的羔羊、神的兒子(約1:29、33-34)。而且此事件向我們描繪了一幅三一畫面:聖子將聖靈的恩賜賜下給聖子。
因為主受洗禮的事件對於建立基督的身份而言意義重大,教會可能希望在每年主顯節後的第一個主日來紀念耶穌的受洗。近年來,很多教會已經認識到,沒有全程參與耶穌生平的主要事件,直接從聖誕節到大齋期,再到復活節這樣的慶祝方式,弱化了我們對耶穌身份和宣講的認知和理解。
以上內容取自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的《2021年崇拜靈修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