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音樂近日發布官方聲明,由於業務調整,蝦米音樂播放器業務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一款被一代人認為是青春記憶的APP黯然離場。
背靠阿里巴巴集團的蝦米音樂,與涵蓋QQ音樂、酷我、酷狗音樂的騰訊系,及網易雲音樂曾被看做三大數位音樂平臺。有12年正式運營歷史的蝦米音樂一向以專業性、文藝性著稱,它的關停引發不少業內人士感嘆:「情感上為蝦米感到遺憾和惋惜,但從職業角度和行業角度,這是早晚的事情。」
對音樂的喜愛是文藝情懷,蝦米的黯然離場,是否說明「小而美」的音樂產品終究無法逃脫商業的邏輯?當年三足鼎立的平臺折損一足,數位音樂平臺格局又將如何發展?業內人士各有看法。
惋惜
「音樂詞典」遇上版權缺口
「蝦米音樂還是停了,這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在唱片介紹及唱片發行具體時間的精確性上,蝦米音樂無可替代。」看到蝦米音樂即將關停的消息,樂評人強叔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和他有相同看法的人不少,因為對於很多資深音樂愛好者來說,即將關停的不止是一個平臺,而是一個「華語樂壇資料庫」。
「在版權時代來臨之前,蝦米和其他數位音樂平臺一樣,很多音樂內容來源於普通用戶的上傳。尤其是蝦米音樂,上面有很多網際網路上沒有、用戶自己上傳的內容,還有很多唱片的詳細信息,這是蝦米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強叔說,每當他做一位歌手的回顧時,都能在蝦米上找到該歌手發行專輯的準確信息,大多數唱片的發行日期可以精確到月份,這使蝦米帶有「音樂詞典」的性質。
專業性的資源和用戶上傳的方式,也形成了網際網路最初的社交屬性。除了吸引「骨灰級玩家」,不少獨立音樂人也被吸引過去,在蝦米音樂脫穎而出。音樂人和歌迷又形成新的聚合力,最早一批文藝青年和音樂愛好者在蝦米聚集。
但在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這個通知被業內看做「最強版權令」,各大音樂平臺紛紛自查,下架未經授權的歌曲。在這種局勢下,爭奪版權就是爭奪用戶。經過一段時間的「混戰」,由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組成的阿里音樂,與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網易雲音樂等互相達成轉授權的平臺陣營形成「雙鋒對決」。當時的阿里音樂手握滾石、華研等公司的版權,包含李宗盛、劉若英、五月天、SHE等歌手的歌曲,希望用自己的「半壁江山」,改變用戶只用一個APP聽歌的習慣。
2016年,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成立,涵蓋了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平臺,在版權市場所佔比重顯著上升。之後的兩年裡,阿里音樂、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網易雲音樂三大平臺在國家版權局的促成下,達成了大範圍的轉授權。
「雖說各大平臺實現了99%的版權共享,但競爭的核心就是剩下的1%。」明白音樂娛樂創始人兼CEO王毅說,當用戶發現蝦米中周杰倫、林俊傑等知名歌手的熱門曲目變「灰」,自然會選擇離開。業內人士也有這個共識,哪怕曾經的蝦米再吸引人,都無法應對版權稀缺的考驗。對蝦米音樂很有感情的強叔也坦言:「從情感的角度我很惋惜,但從職業的角度,蝦米遲早會走到這一步。」
矛盾
「小而美」無法支撐商業邏輯
2018年前後,版權大戰基本塵埃落定,帶有文藝基因的蝦米給網友留下「小而美」的印象。可如今,「小而美」還是敗在了商業邏輯之下。
版權缺失是蝦米走向失敗的首要原因。王毅認為,蝦米還存在商業化鏈條的缺失,「蝦米的用戶量其實可以,問題在於沒有活躍度,或者說只有在其他平臺找不到的小眾音樂領域,蝦米才有活躍度,那就無法刺激現存的用戶消費。」這直接影響平臺的付費營收和廣告營收,再加上必要的成本開銷和版權採買支出,久而久之,財報必然是負數。
隨著版權意識的增強,網際網路用戶的付費意識也在增強,但只集中於頭部藝人和偶像型歌手,在這方面蝦米音樂顯然不佔優勢。「大部分歌手也想做付費,但平臺會告訴你『還是別了』。歌手在數位音樂平臺發歌的行為,越來越向宣傳靠攏。」樂評人郵差說,數位音樂平臺想通過用戶的付費實現營收,也需要等待時機,現在還沒到用戶付費能支撐所有音樂人成本的時候。
阿里音樂也曾嘗試利用粉絲經濟變現,2016年阿里音樂推出了「阿里星球」,半年後,阿里星球停止更新,並引導用戶下載蝦米音樂。「還沒有足夠的沉澱就引導付費,這個步子邁得太大了,損傷了那批最有可能實現變現的用戶,損傷了一次,他們就永遠不會再回來。」郵差說道。
與此同時,各家平臺也都發力挖掘新的音樂人,打造爆款作品,為自己的版權庫「蓄水」。蝦米的選擇是持續推出兩季的「尋光計劃」。自2014年來,「尋光計劃」在業內積攢了很好的口碑。「尋光計劃的作品可以說是藝術品,但把這些單曲拎出來,它們在網上未必能火。」郵差說得很直白,「蝦米的運營者和追隨者都很純粹,但沒有留一個口子給大眾。單純聽音樂的人是沒法做出一個國民級的產品的,小而美很好,但不足以支撐一個平臺活下來。」
未來
「短視頻」或將入局
「曾經有人說傳統行業中,經過激烈的競爭只會剩下一到兩個巨頭,現在看網際網路音樂行業也很相似。」在強叔看來,當年的多方混戰暫告段落,留到現在的數位音樂平臺,都在卯足了勁兒搶佔用戶時間。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有明顯的版權優勢,在熱門影視、遊戲的原聲音樂和熱門音樂綜藝的版權上佔比明顯。「騰訊系還在打造IP,他們可以把影視、遊戲、文學IP和自家的藝人同時聯動。」
蝦米最早提出的歌單概念和準社交屬性,明顯影響了後來的網易雲音樂。網易雲音樂也一度被認為有小眾的屬性,被網友稱為「雲村」和「寶藏」,「但網易雲音樂很聰明,它們一直在做社群,用音樂評論讓網友聚合在一起,做價值觀的引導。」王毅說,近兩年來,網易雲音樂還注重與抖音短視頻平臺相互導流,不少火起來的抖音神曲,在網易雲先引發了關注。相比於蝦米,網易雲音樂有自己的商業模式。
「當年的蝦米是一個很有想法的產品,可惜沒有堅持下來。」王毅說,做網際網路產品要持續化,哪怕遇到了釘子也要堅持一下,「更何況聽歌這件事本身就不是快節奏的事情,需要等待內容產生長尾效應,但蝦米沒有堅持,就享受不到長尾效應的紅利。」
那麼,未來的數位音樂平臺格局會是如何,是一家獨大,還是會有新的競爭者入局?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出於反壟斷的需求,可能不會出現一家獨霸的局面,但能打破局勢的「黑馬」,很可能來源於跨界而來的其他平臺。
這幾年間短視頻平臺火爆,抖音、快手的快速發展,攪亂了原有直播界的生態。「在沒有技術創新的前提下,要麼靠人海,要麼靠錢海,所以未來很有可能的就是短視頻平臺『殺』進音樂行業。」郵差說,這些平臺本身都很有流量,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抖音所在的「頭條系」也在收買大IP的資源,如果跨界入局,很有可能打破音樂行業目前的對壘。目前,抖音自己的音樂APP也已進入內測階段。
王毅也透露,目前各大國產手機廠商也在商討整合手機的內置播放器,「如果幾大手機廠商聯合了,用戶量一下就有幾個億,原來他們分別採買的版權,現在集中採買一次就夠了。」王毅說,未來數位音樂平臺會不會形成新的巨頭,讓人拭目以待。(記者 韓軒)
[責任編輯: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