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嗎?
3年前,有一個北京的導演,辭職賣房,帶著不太專業的團隊,歷時126天,走遍23個省市,尋找數百名手藝人,拍下許多不為人知的傳統手藝。
那位導演名叫張景。
今年8月末,他帶著《尋找手藝3》又回來了,只不過這次,有些悄無聲息。
《尋找手藝3》在B站上線一個月,至今在豆瓣上還未有評分。相比前兩季,尤其是第1季受到的熱捧,第三季不免顯得太過暗淡。
然而,在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看這部新作,又花了一天時間重看前兩季《尋找手藝》以後,我還是決定,認認真真地再來安利一下這部紀錄片。
不為別的,只是它讓我看到了,堅持的含義。
「想要改變手藝人現狀的堅持」
2017年《尋找手藝1》
時間拉回3年前,一部製作極為粗糙卻大受好評的紀錄片橫空出世。
鏡頭內,記錄了一群技藝高超卻默默無聞的手藝人;鏡頭外,是一個幾乎沒有紀錄片拍攝經驗的團隊,攝影師,是開車的司機客串的,錄音師,臨時學了一周就上陣了。
所以,乍看之下這部紀錄片,鏡頭不夠精緻,沒有優美的配樂,剪輯有點生硬,內容也不夠緊湊。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8,上萬人為它瘋狂打call,紛紛好評。
也許是太久沒有看到這麼走心的紀錄片了,3年後再次回顧記錄片,還是有許多被感動落淚的地方。
在新疆策勒,團隊拍攝了一個快要失傳的樂器——巴拉曼,其唯一的手藝人胡大拜爾地已經60多歲了。巴拉曼的製作很簡單,一支蘆葦,用燒紅的木棍,全憑感覺去刻音階孔。
但一吹響,帶著些嘶啞的樂聲迴響荒漠,質樸而蒼涼,穩重而悠長。
胡大拜爾地還會許多樂器,當他彈奏並哼唱起不知所言的曲子,極具穿透力的嗓音出來,配上隨意的扭動,令人覺得,他就是一個戈壁灘上的搖滾音樂家。
西藏德格寺廟,收藏了著許多距今數百年的印經板,其涵蓋了藏族文化70%以上的內容,在這裡,千百年來,手工印刷佛印的技藝代代相傳。
刻佛印的江庸次仁,21歲,已經學習刻佛印八年,一雙手看起來異常滄桑,卻說自己從來不感覺累。那是發自內心的虔誠的信仰,與金錢無關。
雲南勐海,80多歲的坎溫老人,依舊在製作當地獨有的油紙傘。整套流程有些複雜,包括製作傘頭傘架、固定骨架,刷膠水粘油紙等等,數十年一遍遍地重複。
在製作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意外,固定傘骨架的時候,坎溫老人嘗試了八次才成功,眼神中是掩蓋不住的失落。心疼的同時,不禁讓人唏噓,當傳承的手藝人漸漸老去,那他們的手藝該何去何從?
在貴州麻江的小山村,張蠟四老大姐會製作楓香染,一種傳統的繪畫布藝。
楓香染需要先在白布上面繪畫出圖案,再用木棍蘸著楓香樹脂和牛油熬製出的楓香油,在布上加深圖案。
耳濡目染,從來沒有接受過教學的張大姐,繪製出來的畫卻栩栩如生。她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到手藝中,並視若珍寶,一件也不願出售。
其實紀錄片裡遠不止描述出的這些。尋找手藝的第一季,讓我們看見了許多默默無聞的手藝人,也看見了一個想要為傳統手藝保護做出貢獻的導演。
有人說他痴,有人說他不切實際,但秉持著這樣一個夢想,導演仍在堅持,拍出了《尋找手藝》的續作。
「真正關注手藝人本身的堅持」
2019年《尋找手藝2》
《尋找手藝2》以電影的形式播出,依舊還是那個不成熟的團隊,而這一季的主題,是重新去探訪拍攝過的手藝人,把照片和書送到他們手上。
然而這一次的手藝尋找,卻給了導演和觀眾不少的打擊。
會製作和吹奏巴拉曼的胡大拜爾地,兩年前遭遇車禍離世,獨特的樂器巴拉曼,從此失傳,只餘依舊荒涼的戈壁灘。
做佛像的土旦依舊堅持著手藝,也還在不斷地向寺廟捐獻,院子變大了一點,停滿了徒弟們的車,在擔心徒弟被物質所誘惑。
做楓香染的張大姐,兒子和兒媳外出打工,需要撫養孫輩,她用楓香染的布背著孫子,不知道是否還在做楓香染。
刻佛經的江庸次仁已經成家,仍然在為德格印經院刻佛板,他說以後要把這項手藝傳給自己的兒女。
做油紙傘的坎溫老人也去世了,當地的油紙傘原來有4位老人會製作,而現在,再也做不出那樣質樸的油紙傘。
張景導演在旁白裡說——我以為拍攝至少能某些程度上改善手藝人的現狀,但其實什麼都改變不了。
難以應用缺乏傳承的手藝,最終隨著老一輩手藝人的逝去徹底失傳。
以手藝為生的人沒有放棄,生活也在好轉,但跟紀錄片並沒有什麼關係。
大千世界,太過複雜變幻,靠一部紀錄片,想要改變始終太難。
只能說,於手藝人而言,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股力量在支撐著他們的堅持,有人是因為熱愛,有人是因為生活,而有人是因為信仰。
而對於導演,堅持的理由似乎發生了改變,他不再那麼執拗於去改變手藝人現狀,而是去集中於「人」本身,去表達出手藝人與其生活的特性。
他說:「我們留住了坎溫老人最後的影像,我們留住了胡深老人最美好的回憶,這樣的工作才有意義,這樣的工作才有價值。」
「尋找真正熱愛創造之人的堅持」
2020年《尋找手藝3》
今年,導演張景又帶著第三季回來了,66個人眾籌的十萬塊,讓他得以有資金繼續。不同的是,這一季卻只有導演自己,攬下了全部工作,開啟一場註定孤獨的尋找。
這一季的拍攝對象,但並不全像前兩季那樣,是瀕臨失傳的手藝,反而有些新,且,有些奇人奇事的味道。
比如預告片裡面的老馬,鑽研城市景觀雕塑手藝,在有些朋克的生產間,追求做出全國第一的手藝,最後無人問津,還要求景區去擺放他的作品。
痴迷於做古琴的老李,嚴格按照古書上的方法製作,但七年間只賣出了2把。別人都在笑他傻,他卻樂此不疲。
三個工人有著神奇的手藝,只憑細繩、滾木、長木棍,就可以精確移動數百年的老宅,但卻遭遇反覆更改要求的房主,一度想罷工。
其實第三季的內容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看到最後你甚至在想,導演這一季到底想展現什麼?似乎與前兩季執著於記錄即將失傳的手藝,有些出入。
然而,完整看完第三季,你才能越來越深刻的觸及到導演真正在堅持和表達的東西——
認真地、不帶私利去挖掘手藝人的真實想法,是讓這世界記住,還有這樣一群人,對待自己的創造無比地執著,即使會失傳,即使不被理解。
所以,「手藝」並不只能是那些古樸的傳統手藝。
第三季裡面,老馬熱愛著雕塑,即使無數次失敗;老李熱愛著古琴,即使無人購買,這種對自己的創造無比熱愛和深入鑽研的人,也是「手藝人」。
從第一部拍到第三部,賣掉一套房還欠下一百多萬,資金鍊的斷鏈和團隊暫時解散,諸多困難下,對於導演張景,對於初心的堅持卻從未改變,只是更多了一份淡然。
對於無論是為了什麼而在堅持的手藝人,評語出現最多的一句話形容很合適——
「森林裡的一棵樹,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樹,但是沒有他們,森林將不復存在。」
也許手藝人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掌握著一門多麼厲害的手藝,可如果沒有這群散落各個角落的手藝人,我們就無法談論「工匠精神」。
最後,仍然期待一下第四季《尋找手藝》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