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季上九分,導演賣掉北京一套房還在拍,這部小眾紀錄片不該無...

2020-11-20 界面新聞

文|Feekr旅行

你還記得嗎?

3年前,有一個北京的導演,辭職賣房,帶著不太專業的團隊,歷時126天,走遍23個省市,尋找數百名手藝人,拍下許多不為人知的傳統手藝。

那位導演名叫張景。

今年8月末,他帶著《尋找手藝3》又回來了,只不過這次,有些悄無聲息。

《尋找手藝3》在B站上線一個月,至今在豆瓣上還未有評分。相比前兩季,尤其是第1季受到的熱捧,第三季不免顯得太過暗淡。

然而,在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看這部新作,又花了一天時間重看前兩季《尋找手藝》以後,我還是決定,認認真真地再來安利一下這部紀錄片。

不為別的,只是它讓我看到了,堅持的含義。

「想要改變手藝人現狀的堅持」

2017年《尋找手藝1》

時間拉回3年前,一部製作極為粗糙卻大受好評的紀錄片橫空出世。

鏡頭內,記錄了一群技藝高超卻默默無聞的手藝人;鏡頭外,是一個幾乎沒有紀錄片拍攝經驗的團隊,攝影師,是開車的司機客串的,錄音師,臨時學了一周就上陣了。

所以,乍看之下這部紀錄片,鏡頭不夠精緻,沒有優美的配樂,剪輯有點生硬,內容也不夠緊湊。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8,上萬人為它瘋狂打call,紛紛好評。

也許是太久沒有看到這麼走心的紀錄片了,3年後再次回顧記錄片,還是有許多被感動落淚的地方。

在新疆策勒,團隊拍攝了一個快要失傳的樂器——巴拉曼,其唯一的手藝人胡大拜爾地已經60多歲了。巴拉曼的製作很簡單,一支蘆葦,用燒紅的木棍,全憑感覺去刻音階孔。

但一吹響,帶著些嘶啞的樂聲迴響荒漠,質樸而蒼涼,穩重而悠長。

胡大拜爾地還會許多樂器,當他彈奏並哼唱起不知所言的曲子,極具穿透力的嗓音出來,配上隨意的扭動,令人覺得,他就是一個戈壁灘上的搖滾音樂家。

西藏德格寺廟,收藏了著許多距今數百年的印經板,其涵蓋了藏族文化70%以上的內容,在這裡,千百年來,手工印刷佛印的技藝代代相傳。

刻佛印的江庸次仁,21歲,已經學習刻佛印八年,一雙手看起來異常滄桑,卻說自己從來不感覺累。那是發自內心的虔誠的信仰,與金錢無關。

雲南勐海,80多歲的坎溫老人,依舊在製作當地獨有的油紙傘。整套流程有些複雜,包括製作傘頭傘架、固定骨架,刷膠水粘油紙等等,數十年一遍遍地重複。

在製作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意外,固定傘骨架的時候,坎溫老人嘗試了八次才成功,眼神中是掩蓋不住的失落。心疼的同時,不禁讓人唏噓,當傳承的手藝人漸漸老去,那他們的手藝該何去何從?

在貴州麻江的小山村,張蠟四老大姐會製作楓香染,一種傳統的繪畫布藝。

楓香染需要先在白布上面繪畫出圖案,再用木棍蘸著楓香樹脂和牛油熬製出的楓香油,在布上加深圖案。

耳濡目染,從來沒有接受過教學的張大姐,繪製出來的畫卻栩栩如生。她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到手藝中,並視若珍寶,一件也不願出售。

其實紀錄片裡遠不止描述出的這些。尋找手藝的第一季,讓我們看見了許多默默無聞的手藝人,也看見了一個想要為傳統手藝保護做出貢獻的導演。

有人說他痴,有人說他不切實際,但秉持著這樣一個夢想,導演仍在堅持,拍出了《尋找手藝》的續作。

「真正關注手藝人本身的堅持」

2019年《尋找手藝2》

《尋找手藝2》以電影的形式播出,依舊還是那個不成熟的團隊,而這一季的主題,是重新去探訪拍攝過的手藝人,把照片和書送到他們手上。

然而這一次的手藝尋找,卻給了導演和觀眾不少的打擊。

會製作和吹奏巴拉曼的胡大拜爾地,兩年前遭遇車禍離世,獨特的樂器巴拉曼,從此失傳,只餘依舊荒涼的戈壁灘。

做佛像的土旦依舊堅持著手藝,也還在不斷地向寺廟捐獻,院子變大了一點,停滿了徒弟們的車,在擔心徒弟被物質所誘惑。

做楓香染的張大姐,兒子和兒媳外出打工,需要撫養孫輩,她用楓香染的布背著孫子,不知道是否還在做楓香染。

刻佛經的江庸次仁已經成家,仍然在為德格印經院刻佛板,他說以後要把這項手藝傳給自己的兒女。

做油紙傘的坎溫老人也去世了,當地的油紙傘原來有4位老人會製作,而現在,再也做不出那樣質樸的油紙傘。

張景導演在旁白裡說——我以為拍攝至少能某些程度上改善手藝人的現狀,但其實什麼都改變不了。

難以應用缺乏傳承的手藝,最終隨著老一輩手藝人的逝去徹底失傳。

以手藝為生的人沒有放棄,生活也在好轉,但跟紀錄片並沒有什麼關係。

大千世界,太過複雜變幻,靠一部紀錄片,想要改變始終太難。

只能說,於手藝人而言,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股力量在支撐著他們的堅持,有人是因為熱愛,有人是因為生活,而有人是因為信仰。

而對於導演,堅持的理由似乎發生了改變,他不再那麼執拗於去改變手藝人現狀,而是去集中於「人」本身,去表達出手藝人與其生活的特性。

他說:「我們留住了坎溫老人最後的影像,我們留住了胡深老人最美好的回憶,這樣的工作才有意義,這樣的工作才有價值。」

「尋找真正熱愛創造之人的堅持」

2020年《尋找手藝3》

今年,導演張景又帶著第三季回來了,66個人眾籌的十萬塊,讓他得以有資金繼續。不同的是,這一季卻只有導演自己,攬下了全部工作,開啟一場註定孤獨的尋找。

這一季的拍攝對象,但並不全像前兩季那樣,是瀕臨失傳的手藝,反而有些新,且,有些奇人奇事的味道。

比如預告片裡面的老馬,鑽研城市景觀雕塑手藝,在有些朋克的生產間,追求做出全國第一的手藝,最後無人問津,還要求景區去擺放他的作品。

痴迷於做古琴的老李,嚴格按照古書上的方法製作,但七年間只賣出了2把。別人都在笑他傻,他卻樂此不疲。

三個工人有著神奇的手藝,只憑細繩、滾木、長木棍,就可以精確移動數百年的老宅,但卻遭遇反覆更改要求的房主,一度想罷工。

其實第三季的內容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看到最後你甚至在想,導演這一季到底想展現什麼?似乎與前兩季執著於記錄即將失傳的手藝,有些出入。

然而,完整看完第三季,你才能越來越深刻的觸及到導演真正在堅持和表達的東西——

認真地、不帶私利去挖掘手藝人的真實想法,是讓這世界記住,還有這樣一群人,對待自己的創造無比地執著,即使會失傳,即使不被理解。

所以,「手藝」並不只能是那些古樸的傳統手藝。

第三季裡面,老馬熱愛著雕塑,即使無數次失敗;老李熱愛著古琴,即使無人購買,這種對自己的創造無比熱愛和深入鑽研的人,也是「手藝人」。

從第一部拍到第三部,賣掉一套房還欠下一百多萬,資金鍊的斷鏈和團隊暫時解散,諸多困難下,對於導演張景,對於初心的堅持卻從未改變,只是更多了一份淡然。

對於無論是為了什麼而在堅持的手藝人,評語出現最多的一句話形容很合適——

「森林裡的一棵樹,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樹,但是沒有他們,森林將不復存在。」

也許手藝人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掌握著一門多麼厲害的手藝,可如果沒有這群散落各個角落的手藝人,我們就無法談論「工匠精神」。

最後,仍然期待一下第四季《尋找手藝》的到來。

相關焦點

  • 導演賣掉北京一套房還在拍,這部優質小眾紀錄片不該無人問津
    3年前,有一個北京的導演,辭職賣房,帶著不太專業的團隊,歷時126天,走遍23個省市,尋找數百名手藝人,拍下許多不為人知的傳統手藝。《尋找手藝3》在B站上線一個月,至今在豆瓣上還未有評分。相比前兩季,尤其是第1季受到的熱捧,第三季不免顯得太過暗淡。
  • 《航拍中國》第三季已上線,金華企業承拍三季
    金華新聞客戶端5月24日消息  金華日報記者  唐旭昱  5月21日晚,由橫店集團旗下浙江橫店銳智九州科技有限公司承拍的大型系列紀錄片
  • 跟著《安家》房似錦學習銷售,看她如何賣掉一套10多年的跑道房?
    大家好,我是雨說影視,致力於為大家推薦優秀、經典影視劇,今天寫一篇關於《安家》這部劇的文章。《安家》是由安建導演的,六六、九枚玉、顏立維編劇,孫儷、羅晉、張萌、王自健、田雷、孫佳雨等人主演的反映房產銷售人員的真實狀態的現實題材電視劇。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
    《南京抗疫現場》紀錄片片中介紹南京是新感染者數為0的城市。就在同一天,江蘇已連續12天無新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他們不知道,在這背後有多少中國醫務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在救治患者,有多少中國老百姓犧牲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竹內亮導演在談及製作這部短片的原因時說到。導演竹內亮一個月後的清明節。
  • 《一秒鐘》紀錄片:導演也許人人能做,但張藝謀這種導演只有一個
    《一秒鐘》 【《一秒鐘》紀錄片:導演也許人人能做,但張藝謀這種導演只有一個】 2020年11月17日開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秒鐘》的紀錄片,連續三天分三集上線,為廣大觀眾揭秘《一秒鐘》的拍攝幕後全過程。
  • 開播上熱搜、拍出電影質感,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張曦)#當紀錄片拍出電影質感#、#中國紀錄片裡的神仙文案#、#汪涵狂野波波頭#……7日晚,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播出後,迅速登上了熱搜。這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還要從頭說起。
  • 紀錄片只知道BBC?這3部小眾紀錄片推薦給喜歡亞文化的你
    提到紀錄片,不少人一定會想到行業中的大佬BBC,其拍攝內容、手法、畫質不得不說都是行業一流,讓大家在觀賞內容的同時,還能學到許多知識,像之前的《地球脈動1、2》、《行星》,還有最近的《七個世界,一個星球》豆瓣評分都平均在9.5分以上,每一部都是視覺盛宴。
  • 當代「打工人」圖鑑,這部季季9分的央視神作,不該被埋沒!
    你是否也曾幻想過:世界上存在另一個我,他(她)是怎樣的人/又在做什麼?青年紀錄片導演楊帆,就這麼幻想過。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21歲的他開著一輛挎鬥摩託車,開始了他的環球旅行。今年,紀錄片的第三季也已經播出——《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南美季》在成為紀錄片創作者之前,楊帆身上的標籤是一位特立獨行的90後。1990年出生的他,留著一臉不符合年紀的絡腮鬍,很多人都說他像大一號的張震嶽。
  • 盼了好久,豆瓣9.6分的國產紀錄片,第二季來了
    2016年,一部在地方臺播出的國產紀錄片,默默地就火了。這部叫做《人間世》的紀錄片,以實景拍攝醫院病人切入,拍下了一個個平凡的生死故事,戳中了無數人內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在豆瓣網上,《人間世》的分數是9.6分,我不能確認的是,它是不是國產紀錄片的最高得分。給大家一個坐標參考,國民級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的最高分,是第一季的9.3分。
  • 《礦民、馬夫、塵肺病》導演口述:一部紀錄片的意外走紅
    過去的兩周裡,紀錄片《礦民、馬夫、塵肺病》始終盤踞豆瓣電影「一周口碑榜」榜首, 導演蔣能傑也經歷了近期最忙碌的一段時間,「拍了十年紀錄片,曝光率加起來沒有這一部高。」 在這部紀錄片的豆瓣頁面上,被頂到最高的一條短評是蔣能傑本人在3月8日寫的。
  • 把火鍋拍得食慾全無,這部紀錄片就該涮了
    這部美食紀錄片把夏日必備——擼串,和江湖、和人生巧妙穿插,不僅斬獲豆瓣9.0高分,更讓一眾吃貨們嘴饞與感動並存,口水與眼淚齊飛。 但刷完三集,小萬留下了悔恨的淚水—— 為什麼會有人把火鍋拍得讓人食慾全無呢? 再到豆瓣瞄一眼,果然:6.3分。
  • 賣掉北京房子拍中國手藝的導演哭了:我又一次失敗了,別人都說我是個傻子
    兩年後,《尋找手藝2》回歸,卻因為沒錢請宣發,也沒有電視臺想播,只能在B站悄無聲息地上傳了。三個月的時間,1.7萬的播放,這部曾打動無數人的紀錄片續集,觀看人數甚至比不過小網紅的一場直播。可當小IN嚮導演張景發出採訪邀約時,他卻顯得有些局促不安:我們都知道傳統手藝消失得很快,只是沒想到,會這麼快。四年前,導演在拍攝時的第一次流淚,是因為雲南那位80多歲的做傘老人坎溫。
  • 小眾讀書紀錄片 《但是還有書籍》
    小眾讀書紀錄片 《但是還有書籍》 作者:萬闕歌 最近,一部於去年底在嗶哩嗶哩網站獨播的讀書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憑藉口碑不斷發酵,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累計播放量已超過720萬,獲得網友9.8分的超高評價。
  • 大熱紀錄片《中國醫生》總導演回復網友提問:肯定會拍第二季!
    隨著第九集「初心」的播出,在這段特殊時期陪伴了觀眾一個多月的大型醫學人文紀錄片《中國醫生》,也宣告了網播結束。 這部播前幾乎沒做過任何宣傳的紀錄片,憑藉真實樸素的敘事,切中了疫情當下觀眾對醫護人員的高度關注,在豆瓣獲得9.3的高分。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日本網友:應該讓安倍首相看看...
    就在同一天,江蘇已連續12天無新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出門戴口罩,進居民小區要量體溫、用手機APP登記旅行信息,「零接觸」買快餐,學生在家上網課……在短短10分鐘裡,直觀地展現各項疫情防控措施下南京人的日常生活。這些在我們眼中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在當時的日本人民看來簡直不敢想像。可在日本,很多人卻對新冠肺炎依然沒有正確的認識。
  • 導演許慧晶與紀錄片《棒!少年》的來路
    少年》拍完後,後期花了一年半,剪了四十多版,依然沒有找到最好的那一版。如何真正理解人物的困境?他陷入了僵局。六歲的兒子,那時上不了幼兒園,待在家裡。《棒!少年》開拍時兒子三歲,許慧晶形容「他跟留守兒童差不多,跟我不熟」。這半年,許慧晶參與到了兒子的日常起居,找回了久違的熟悉感。給兒子洗澡曾是一項特權——「沒辦法,除非完全接受你。只有媽媽能給他洗,其他人都不行」。
  • 「房天下」網站上一個小區12套中介房源,竟沒一套是真的
    蕭女士當時看中的,是其中一套540萬的125平方米三房,折算下來只有43200元一平方米,「朝南」「滿五」「業主急售」「戶型佳」「精裝修」等標籤令這套房子頗具吸引力。這套房源由「六星地產」的王某和周某兩位經紀人掛出,房型圖、裝修細節圖一應俱全,「房天下」還在房源上特意打上了「雙重驗真」的標籤,看起來很可信。
  • 北京法拍房2020年4月16日成交數據分析北京法拍房陶大聰
    今天成交的數據表匯總一、今天一共拍了22套房子(其中12套住宅,10套商業)拍出去21套房子,西山華府禧園流拍,西山華府這個二拍價格測算應該是1659萬起拍,可以重點關注二拍二、不限購房源拍出去三套,分別是天通西苑三區、怡海花園恆泰園、銀地家園三、變賣房源成交一套,中海尚湖世家,這個房子807萬變賣,市場價大概1100萬左右,一拍價格1008萬,距離市場價差距較小,那麼二拍807萬為什麼還是沒有人拍呢,價格雖然誘人,但是被執行人在裡面佔用,法院不負責交付,只給辦理房本,所以大家比較謹慎也理所應當
  • 這部熱播電視劇,曾經導演被威脅、陳寶國賣掉房、蔣雯麗換角......故事頗多
    《大宅門》是導演郭寶昌一生的心血,以老字號同仁堂為背景,在講述了一個家族的百年風雲。為此了能把《大宅門》搬上熒幕,他創作歷經38年,三次被毀,二次拍攝,才成就了這部經典電視劇。郭寶昌曾說:「《大宅門》是我的生命,是我生命的全部,這個作品不完成,我死不瞑目!」
  • 開分了,這電影真的不該這麼低
    這導致它是為數不多,還沒有在douban上開分的平遙系片子——看過的人數還不夠(然而一些「爛片」卻已開分)。我的印象中,楊平道是一位出道十年的老導演了。模糊的錯誤印象,類似電影反複製造出來的錯覺:這就是楊平道拍攝的,關於他自己生活狀態的紀錄片吧。好幾個朋友,看完片子都還在討論,楊平道的老婆到底是怎麼著,之前是不是在他紀錄片真人出現過(像魏曉波《生活而已》系列那樣)。如何看待紀錄融入劇情,這部劇情片有多少真實的紀錄成分。影展集中看片,意味著容易被當下時的觀感刺激所俘獲,重油重辣,言辭不免誇張化。爛的可能會更爛,好的則寫入年度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