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PP筆記」可快速關注
這個夏天不普通,一些地方下雨,一些地方暴曬,其實災難離我們又有多遠呢?災難來臨的時候,傷害是類似的。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生存與希望的影片,其實這也是每一場災難的核心元素。
<建議在wifi環境下收聽電臺,土豪請放肆任性的開4G>
HBO聯合BBC 2頻道合拍的電視影片,根據南亞海嘯的真實素材,在泰國的普吉等遭受海嘯的災區,敘述人們如何面對災難的故事。
如下是劇中的幾個人物主線:
一對尋找女兒的英國夫婦,海嘯發生時妻子出島,她耿耿於懷丈夫沒有照看好女兒,一度想把長相很相像的另一個失散小孩帶走;
一個泰國青年失去了家人,苦心經營的家庭旅館化為烏有,整個村莊還面臨迅速進駐、打著重建災區口號的大型連鎖度假酒店爭奪用地;
一個雄心勃勃的歐美記者,想方設法採訪泰國權威的地震專家,證明官方對於學界早早提出的海嘯預警信號置若罔聞,同時還要披露連鎖度假酒店侵吞村民用地的掠奪行為;
一個英國婦女攜帶小兒子,發現丈夫喪命,大兒子迫切需要返回英國治療否則面臨截肢甚至生命危險,苦苦央求使館官員早日出手解救;
一個英國領館官員面對求助不堪重負,但是無法突破層層上報的官僚制度,反應遲緩,最終只能慚愧與自責,對體制信心破滅;
一個不知疲倦的西方慈善組織志願者,她在泰國駐紮多年,既能迅速組織災民回撤山上,又能直接調配歐美的支援力量……
災難來臨的時候,傷害是類似的。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生存與希望的影片,其實這也是每一場災難的核心元素。
因為災後不足兩年,影片即在原地取景還原災難,不少當地人抗議,認為如此迫不及待地重現災難,再度撕裂災民們尚未癒合的災後創傷;而另外一些人則歡迎影片製作帶來工作機會,認為影片能夠幫忙人們重新振作,並讓外界認識海嘯的巨大災難。
影片還有一些反應東西方文化衝突的細節:
泰國官方面臨大量屍體處理問題,他們依照習俗在寺廟用木頭焚燒,歐美出身的文字記者與他搭檔泰國人攝影記者圍繞是否應該拍照,發生大爭執:
文字記者希望藉此批評泰國政府倉促處理屍體,而泰國人攝影記者則強調拍攝這樣的場景是不道德的,最終,西方人還是佔了上風。歐美記者的玩命職業態度可能不合時宜,會得罪一些人,但是,倘若不是他的不折不撓,又怎能在第一時間披露大型連鎖度假酒店掠奪村民用地?
失去祖母家人的泰國青年,也失去了家庭旅館,但是他由始至終很平靜,很平靜地接受災難奪去親人的現實;海嘯之後他沒有像西方人那樣呼天搶地尋找親人,雖然自己也受傷了,但是努力拯救所看到每一個需要幫忙的人;在廢墟裡他檢到祖母的手鐲,尋找失物,卻被警方當作掠奪而關起來;在鏟車開到村裡,清理海灘迅速開工重建之時,他在鏟車面前的抗議卻是無助,最終還得接受在大型連鎖度假村工作的命運。
汶川地震之災,令人悲傷,但是災難之後我們要學會療傷。也許在反映南亞大海嘯的這部影片,我們能看到汶川地震的影子,意識到災難中,每個人可能面臨的處境。
南橋兄在《苦難不是消費品》說得好:
http://www.chinapressusa.com/zhuanlan/2008-05/24/content_109406.htm
亞裡斯多德曾說過悲劇的「宣洩」效應:你看到本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發生到了悲劇主角的身上,從而感到一種釋放。可一些媒體就是把災難當成一個舞臺悲劇來弄,突出他人的不幸,背後恐怕也是迎合這種舞臺悲劇的心理吧。
然而,災難畢竟不是舞臺,我們也都不是觀眾。海明威說得對,「喪鐘其實是為你我而鳴」,我們唯一合理的心態是人溺己溺的同苦同悲,而不只是做導演,把人家擺設了一次次給人看,更不能當看客。
【於溟洋】
暱稱大魚,身高185,體重185,疑似正方形。生在黑龍江,工作生活在山東青島,喜歡唱歌,運動和吃肉。喜歡的一句話:日子是過出來的,不是愁出來的。
【光影人生】
王家衛曾經說過:「電影的意義在於將生活的鏡子打碎,然後將碎片重新拼貼成另一面鏡子。」電影和人生的意義近乎相同,都是靠餘味決定價值。我們透過電影,看到他們的人生,收穫悲傷和喜悅。《光影人生》每周為你推薦一部好電影,光影交錯間的美感,最是讓你我沉醉。
對話PP筆記,回復「海嘯」收聽大魚老師本期電臺。回復「大魚」收聽歷史電臺。
PP筆記(PP琪旗下公眾號)
策劃出品:PP琪主播團隊
電臺主播持續招募中,點擊PP筆記菜單「應聘主播」即可。
本文音頻內容皆為PP筆記獨家製作,版權所有請勿濫用。
本文文字內容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立馬每天免費收聽「PP筆記·為你讀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