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江南採薇——「江南小劇場」圓桌會議在新時代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舉行,中國國家話劇院東方先鋒劇場經理、北京戲劇家協會理事傅維伯圍繞「江南小劇場的發展之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與在座的專家進行探討。
江南文化要的是強烈表達
為了北京小劇場話劇的發展,傅維伯傾盡畢生心血,曾拿出40萬為北京人藝小劇場的虧損填補窟窿。他參與了《小井胡同》《紅白喜事》等經典劇目的製作,還見證了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的誕生。除此以外還製作了《戀愛的犀牛》《切格瓦拉》《聖人孔子》等劇目。
作為傅維伯的第二次蘇州之行,蘇州的小劇場出色的軟硬體條件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表示,不同於其他城市,蘇州政府為江南小劇場提供諸多政策扶持,也給蘇州戲劇和戲劇人才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孵化環境,豐富的場地資源更是為江南小劇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江南小劇場需要表現江南文化的特點,要結合江南地區的風土人情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創作和宣傳。正如王芳老師走進怡園,切合了『小』劇場的規模特色。」
會上著名編劇史航提出,他認為江南特色不可強求,不能為了表現特點而表現。」傅維伯對此非常認同,他說,「江南文化特色需要優質的內容來傳達,首先要有強烈的內容吸引觀眾,再在潛移默化之中表現江南特色。」
創新是小劇場的活力源泉
作為業內公認的「小劇場話劇之父」,從最初創立北京人藝小劇場,到鼓勵青年人的加入,再到先鋒劇場,退休後依然赴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考察。傅維伯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創新,致力於小劇場戲劇的發展與普及工作。
在日本學習空間設計期間,他的老師每周末都去逛商場,重複購買些電話機之類的物品,「我買的不是電話,是他們創造性的思想。人需要不斷地對美創新。」老師這句話成了傅維伯日後經營小劇場的主導思想。傅維伯說,「我堅持做小劇場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可能十全十美。」他認為小劇場是年輕人的戲劇,是探索的戲劇,小劇場的發展一定是在傳承和創新的道路上前行的,創新永遠是小劇場的活力和前進方向。
面對迅速發展的5G時代,傅維伯認為這是小劇場擴大觀眾群體的機會,今後的小劇場的發展需要將科技和文化融合起來。「如今的一場直播可以將上座率翻個番,這是以前傳統小劇場宣傳方式不敢想像的效率。」傅維伯說,怎麼把科學技術和舞臺技術融合進行宣傳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小劇場是年輕人實現夢想的平臺
在傅維伯創辦小劇場的初期,來自火狐狸劇社的年輕人對戲劇的執著讓他很是震驚。他坦言,做戲很艱苦,但年輕戲劇人的熱情與幹勁讓他印象非常深刻,這也是後來他創辦大學生戲劇節和青年戲劇節的主要動力。
「人才是一個區域的發展或說是每個事業發展的未來,現在北京的小劇場因為老一批創作者退休,出現了人才斷層、青年人才培養缺失和儲備狀態不足的現象。」傅維伯認為,對於「江南小劇場」而言,需要儘早搭建戲劇創作人才培養機制,給予青年戲劇人才更多成長的空間。他提到,「舞臺戲劇應是實踐的藝術,小劇場恰恰為青年戲劇人的舞臺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借鑑國外的成熟劇本很有必要,但是最關鍵的要有文化自覺性和責任心。」傅維伯對青年戲劇人提出希冀,他認為新一代年輕人需要對戲劇有自己的認識,不論追求的表現形式是後現代主義還是先鋒主義,年輕人都應該腳踏實地的進行創作,從生活中汲取創作的源泉。(蘇報融媒記者 羅雯 實習生 郝舒婷 張健/攝)
責任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