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雖然從受眾廣度上來看,實驗戲劇依舊屬於小眾文化,但值得欣慰的是,已經有不少年輕人把走進小劇場看實驗戲劇視為一種時尚,即便他們並不能清楚地說出何謂實驗戲劇。
實際上,早在1979年謝民創作出《我為什麼死了》,實驗戲劇的苗頭既已出現。到1980年由馬中駿、賈鴻源、瞿新華創作的《屋外有熱流》開始,戲劇改革實驗的浪潮便逐漸洶湧起來。此後,因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而為我們熟知的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在1982年所創作的《絕對信號》中,嘗試運用意識流手法,挖掘人物精神世界,並首次以小劇場的形式演出。至此,小劇場實驗戲劇便悄然滲透全國。
所謂實驗戲劇,主要指戲劇結構和表現方法有別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體系的傳統戲劇。在劇本創作、戲劇導演和表演等環節,傳統戲劇推崇的是體驗、再現等方法,力圖真實地反映出客觀現實。而實驗戲劇則與之相反。
在形式上,實驗戲劇多以荒誕、象徵的現代話劇技巧組織劇情,多採用西方現代主義的方法去表現作者的某種思想理念和情緒,同時亦不排斥對中國古代戲曲表演中的寫意手法的繼承。可以說,這種「新奇的現代派形式的外殼」恰是實驗戲劇最典型的特徵。
實驗戲劇獨特的表演形式
取材於最為知名的實驗戲劇《戀愛的犀牛》
在內容上,實驗戲劇試圖拋棄傳統現實主義在戲劇功能上呈現出來的功利目的,比起關注社會現實的具體問題、關注戲劇的宣傳教育作用,他們轉而強調戲劇的宏觀感和哲理感,或去挖掘深層次的人性、心理和情緒。不過,相較於形式上同傳統戲劇的絕對區分,內容上的特徵實則並沒有那麼對立。
實驗戲劇與傳統戲劇的不同,進而影響著舞臺的形式。相較於傳統的鏡框式舞臺結構,自由的小劇場模式更能適應實驗戲劇的表現形式。憑藉其在物理距離上更為貼近觀眾的優勢,小劇場表演更能在觀者的心理層面上引發共鳴,通過切身的真實達到震撼的效果。此外,小劇場的靈活操作性也讓更多的從業者們找到了真正適合他們生長的土壤。在今天,北京上海一共有各種各樣的小劇場多達數百家,成都也不例外。
這是戲劇駐島計劃系列分享中的最後一場,分享人正是成都知名小劇場空間——「化工場」——的「場長」劉正東。2018年,曾在四川人藝擔綱製作人一職的他,傾盡身家租下並改造了位於東三環的廢棄化工廠。現如今,「化工場」已然成為成都實驗戲劇的烏託邦,吸引了許多具有獨特風格和強烈自我意識,且專業素養過硬的戲劇工作者。
8月8日下午兩點,集專業戲劇製作人和實驗劇場經營者於一身的劉正東,不僅會為我們撥開「當代戲劇」、「實驗戲劇」的迷霧,亦會結合對他影響較大的幾部經典作品,真摯地向我們分享實驗戲劇之所以如此吸引他的緣由,並從目前的「化工場」出發,談談後疫情時代下,小劇場的經營方向。
實驗藝術空間「化工場」場長
製作了舞臺劇《愛,別離》、殘酷戲劇《無間地獄》、科幻未來戲劇《美麗新世界》等多部作品
分享時間
8月8日(周六) 14:00-16:00
地點
尋麓書館
報名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