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將在規範中發展壯大
本報見習記者 解旖媛
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募股權基金在支持創業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大背景下,全球私募股權募資投資活動出現放緩趨勢。不過,疫情也帶來了新的投資機遇,加速了企業數位化轉型,電商普及率持續上升,遠程教育和在線娛樂等平臺用戶增長加速,生物醫藥企業獲得了發展機遇。
從我國情況來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依舊面臨著募資投資難的老問題,而在資本市場環境逐步改善的大背景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也迎來一些新氣象。隨著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金融對高科技企業的支持不斷提升,私募股權投資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進一步凸顯。2020年,國家對於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政策支持持續加碼,放寬險資投資範圍,給創投行業注入源頭活水。在退出方面,註冊制拓寬退出渠道的作用初步顯現,通過企業上市退出的創投機構數量增多;同時,今年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發展速度加快,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的設立數量持續增長,退出渠道進一步拓寬。
近日,私募股權投資行業規範近日迎來重磅規範性文件。2021年1月8日,證監會正式發布《關於加強私募投資基金監管的若干規定》。展望2021年,業內人士認為,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將在規範中發展成熟,推動私募股權投資資本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
疫情下創投機構募資投資速度放緩
2020年,私募股權投資行業依舊處於募資投資都較為艱難的處境當中。投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受資管新規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募資環境不夠理想,新成立基金數量及認繳規模連續三年下跌。有限合伙人(LP)收緊錢袋成趨勢,加之普通合伙人(GP)的同質化,導致LP直投項目增多,投資子基金隨之減少。
對於眾多中小機構來說,募資狀況變得更為艱難,面臨著無錢可投的窘境。2020年1月至11月,中國VC/PE市場投資數量、投資規模較2019全年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別為32%和7%。同時,自2018年以來,中國VC/PE市場大額交易數量連續下滑,其中交易金額超10億美元的交易量更是呈直線下降。與2019全年相比,2020年前11個月,交易金額超1億美元的交易總數下跌12%,導致平均交易規模整體縮水7%。
不過,為了激發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活力,自2020年初以來,監管層陸續出臺多項利好措施,鼓勵創投機構「投早」「投小」。2020年7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制;7月17日,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大力發展市場化股權投資基金,引導創業投資、私募股權、併購基金等社會資本支持高成長企業發展;7月24日,工信部聯合國家發改委、證監會等17部門發布了《關於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特別提到要完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支持制度,引導天使投資人群體、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等擴大中小企業股權融資,更多地投長、投早、投小、投創新。
註冊制落地創投機構迎來退出「春天」
募資投資數據驟降的同時,創投機構退出的數據有所增加。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11月,共334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企實現上市,VC/PE機構IPO滲透率為68.16%。機構IPO退出總規模達到7653億元,與2019年相比漲幅接近83%。
註冊制的落地是中國資本市場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私募股權基金規模超11萬億元,大量已到期和即將到期的私募股權基金面臨退出問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對雙創企業、創投機構以及整個實體經濟來說,都是重大利好。未來,企業上市和融資渠道更加多元化,退出渠道更加通暢,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尤其是政府引導基金,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同時,S基金也是加速創投機構退出的又一重要嘗試。2020年12月15日,北京股權交易中心開展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後,首隻在北京設立的S基金浮出水面。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官網顯示,2020年12月28日,北京清科和嘉二期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在北京落地,總規模20億元,首期規模5億元,主要投資硬科技、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的基金份額和項目,80%投資於基金份額。
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永春表示,S基金與PE市場的投資相比降低了盲池風險,PE募資時底層資產尚未確定,基金投資人對基金未來投資的底層資產存在盲區。S基金購買的一般是已經持有相對確定底層資產的基金份額,且基金份額對應的投資組合較為清晰,同時由於已持有一段時間,此外,S基金可以更清楚地分析相關投資組合的現有情況以及未來發展情況。S基金還可以縮短投資周期,帶來更高的回報率。根據以往統計數據來看,S基金在基金淨回報和內部收益率方面的平均表現要高於一般私募基金,能為投資人帶來更為優異的回報。
私募股權行業將在規範中發展壯大
私募股權行業募資投資難的同時,行業洗牌也在加快,頭部效應、強者恆強的局面也已然顯現。投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數據顯示,機構募資頭部效應顯著,2018年度和2019年度投中榜單TOP機構募資規模佔總體比例超五成;在投資端,2020上半年,明星項目大額投資比例增加,投資階段明顯後移。
紫荊資本法務總監汪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市場資金集聚到頭部機構,導致了頭部機構的價值虛高,一級二級市場估值倒掛嚴重;而資金被集聚在中後期的項目上,導致早期市場缺乏資金,初創企業發展減緩,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想要盤活這個市場,就必須要關注早期、長期投資。」汪澍強調。
據了解,我國私募股權發展與二級市場發展不均衡。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我國私募股權存量規模佔中國二級市場市值比率為13.82%,同期的美國數據為7.75%。據了解,該比值越高,說明私募股權項目越是供大於求。業內人士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私募股權的發展瓶頸,還是要大力推動二級市場的發展和改革。
此外,2021年1月8日,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加強私募投資基金監管的若干規定》,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邁入監管新階段。汪澍表示,監管新規的出臺意義重大。目前,私募行業面臨的問題主要來自於法律法規尚未健全、投資者對私募行業的風險認知不足、部分機構以私募為名從事非法活動、部分機構的自我約束不足。監管新規的出臺對於加強投資者教育,幫助投資人認清私募行業的固有風險;加強「偽私募」的清理,推動行業回歸投資本源;加強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從業人員的自我約束,健全合規標準均有重大意義。同時,有利於改善私募行業的現狀,合理管控行業風險,真正讓私募行業在合規精神的指導下回歸投資本源,推動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促進行業規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