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龍」的GDP成長曲線圖。(圖片來自臺媒)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大嘆「臺灣經濟鬼混20多年,完全在退步,讓人無法接受」,讓臺灣曾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光環黯然失色。不過,財金專家謝金河卻出面喊「臺灣是辛苦調整20年」,引來兩方論戰。對此,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在臉書貼出GDP曲線圖,意外戳破這多年來為臺灣媒體以及政治人物塑造出的經濟榮景假象。
沈榮欽表示,「臺灣從過去的『四小龍』之首退步到今天的『四小龍』之尾」,這句話儼然成為臺灣學界的常識,以致於今日仍被臺灣媒體、政論節目所傳頌,他認為,這句話本身就是因意識形態而生的謠言。沈榮欽指出,先不論過去二十年,回溯到1960年起,臺灣就不曾是「四小龍」之首。
沈榮欽貼出「四小龍」的GDP成長曲線圖,1960年起,新加坡超越香港後,排名就一直是星、港、臺、韓,從未變過;以1950年為例,『四小龍』人均GDP分別為:臺灣924美元、韓國854美元、香港2218美元、新加坡2219美元,港、星、臺、韓平均個人所得成長率(PPP)為:5%、5%、6%、6%,綜觀這些數據來看,臺灣均不能稱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沈榮欽再提到促成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就屬實體與人力資本,最息息相關的數據就是教育程度,以1986年為例,「四小龍」中學入學率由高至低為韓(95%)、臺(92%)、星(71%)、港(69%)。除了資本累積之外,生產力也相當重要,「四小龍」從1966到1990年的總要素生產力年成長率,分別為「港:2.3%、星:-0.3%、臺:1.9%、韓:1.6%」,都一再打破這些年來對臺灣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基本認知。
沈榮欽強調,「四小龍」的經濟發展是二十世紀的奇蹟,不過臺灣媒體與政治人物應該避免再以訛傳訛了,臺灣從來不是「四小龍」之首,任何語句爭論無助於良好政策的制定,正視數據的數字才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