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還有四天,張德江委員長將來港視察,香港各界對此都寄予高度期待,期待委員長此行能為香港指明道路、化解矛盾、團結各界。而為增進與各界的溝通,短短的三天視察期間裡,委員長馬不停蹄安排了多場會面,包括一場邀請了十名立法會議員參與的「小範圍」會見。這一安排足見中央對香港民意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溝通增進了解的誠意。然而,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四名受邀的反對派議員僅有兩人表明赴會。這一結果讓香港市民看到,平日高叫「溝通」口號的反對派,實際上是說一套、做一套,根本沒有溝通的意願與誠意,更是對當前香港強烈民意的嚴重漠視。
回歸以來首次市民引頸以待
委員長此次南下視察香港,意義非常重大,不僅僅是因為這是近年來港視察的最高國家領導人,還在於當前香港面臨種種矛盾與困難,亟需要來自中央的支持與指引。正因如此,全港市民對委員長視察無不引頸以待,從報章輿論的各種評論、坊間茶餘飯後的各種討論,都在顯示出強烈的民眾期望。
事實也在證明,委員長來港視察還未開始,便已經公布出多項令人振奮的消息。早前媒體報導,委員長除了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重頭戲外,還會出席由特區政府主辦的一場歡迎晚宴,社會各界數百人都受邀出席,包括立法會絕大多數議員亦獲邀請。不僅如此,為了更進一步聽取各界意見,還特地在晚宴之前安排了一場「小範圍」的會面,與會者有十名立法會議員,當中包括四名反對派議員如劉慧卿、梁家傑、何秀蘭、李國麟等。
常識告訴我們,溝通是化解矛盾的最有效方法;而經驗亦告訴我們,愈是小範圍的溝通成效也就愈大。因此,當傳出委員長專門抽出時間「小範圍」內與立法會的民意代表會面時,香港社會各界普遍感到由衷的高興,輿論都認為如此高級別的領導人願意專門設置溝通場合,是一次極其難得的機會,更是香港回歸以來的「首次」。不論以何種角度去看,從溝通本身的角度、從匯報民意的角度、從增進了解與互信的角度、從尊重民意的角度,都在顯示,沒有理由拒絕如此寶貴的機會。
「泛民」拒絕溝通說一套做一套
然而令人感到非常失望的是,截至昨日為止,只有劉慧卿、李國麟明確表明願意參加,工黨的何秀蘭曾一口拒絕,剩下的梁家傑仍在扭扭捏捏、聲稱還在「考慮當中」。反對派平日不是經常將「沒有機會與領導人會面」掛在嘴邊?不是動不動就稱「願意溝通」?現在如此好的溝通機會、如此高的溝通對象、如此好的溝通時機,竟然一百個不情願甚至是明言拒絕、高調「未定」,這說明了什麼?
一邊高叫「要溝通」、一邊卻做著拒絕溝通甚至是破壞溝通之事,這是典型的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偽表現,「要溝通」是虛、「為反對而反對」是實。實際上這種行為的背後說明了一個關鍵的問題,亦是困擾香港多時的癥結,這就是反對派內心根本是抗拒溝通、害怕溝通的。為什麼害怕?因為他們擔心,一旦有了溝通機會便會有助化解社會矛盾,一旦社會矛盾減少,則會意味著他們會失去繼續挑撥離間從中漁利的機會。
由此香港市民可以看清一個現實,即香港回歸至今近十九年來,為什麼中央不斷與反對派溝通、不斷製造緩解社會氣氛的機會,但一直都很難得到反對派的正面響應,原因也正在於此。
實際上,本屆立法會任期即將結束,反對派議員再過幾個月便要卸任,溝通對他們也就更無「吸引力」;相反,一些靠譁眾取寵、言論極端上位的政客,更需要製造緊張的社會氣氛,這才對其激進的政綱選情有幫助。
化解矛盾對峙市民願望強烈
這種心態實際上解釋了為什麼連當晚的歡迎委員長的晚宴反對派也要「全體杯葛」。眾所周知,歡迎晚宴既有溝通的作用,更是一種基本的禮節。作為國家領導人來港視察,這是香港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情,所有受邀的立法會議員都有責任、有義務出席,因為這是建構互信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反對派的表現,不只是「無禮」,更是「惡意」。例如,公民黨的議員聲稱「晚宴沒有任何意義」,其他反對派政客又稱「不想被人當花瓶」、「見完更不利於選情」云云。這些言論與拒絕出席的做法,不僅對增進互信沒有任何幫助,更是嚴重漠視當前香港市民對溝通化解矛盾的強烈民意。
當前香港面臨各種問題,既有無法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困惑,亦有社會矛盾長期積累的困境。香港要重新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最關鍵一點是要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集思廣益、共謀出路。此次委員長南下視察,充滿了對香港的關心與重視,既有指牌引路、鼓勁打氣的意圖,也有化解矛盾、團結各界的期待。
香港市民不願意看到香港繼續嚴重分化下去,希望反對派能改弦易轍,回到理性、務實的態度,拿出誠意與努力,重修與中央的互信、促進社會各階層的溝通。若能做到這一點,香港才能有真正的出路。
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市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