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結合文學與生態來展現臺灣四季自然面貌的科普書,是詩歌與影像的完美結合,詩與思的完美結合。所有傾慕寶島荒野之「驚豔」容顏的驢友、攝影愛好者、博物達人、環保主義者都可通過本書一解相思之苦。
——《村童野徑》徐仁修(著)
△旅行之書
臺灣特有種的臺灣萍蓬草,是最珍貴的本土水生植物,分布在新竹、桃園的池塘裡,特別是桃園臺地上。先人為了灌溉而挖造了很多的埤塘。兩三百年來,這些埤塘成了生態非常豐富的地方,臺灣萍蓬草就生長在這些埤塘中。(圖片和文摘來自《村童野徑》)
它以一年四季的節氣來編排登場生物圖片,讓讀者充分領略二十餘年間臺灣自然生態的四季面貌,臺灣最純真、動人的美麗臉譜,乃至億萬年來參與這塊土地成長、茁壯、豐富的無數生命!
△博物之書
雄螳螂一般都比雌螳螂小,有些飢餓或營養不良的雌螳螂會在交尾進行當中吃掉雄螳螂的頭,等交尾結束再把剩餘的身體吃掉。這種情景讓人看了實在不忍,但對於雄螳螂來說,它已經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傳宗接代,所以它的犧牲也是值得的。(圖片和文摘來自《村童野徑》)
結合生動有趣的自然生態解說,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獲得生物知識與生態常識。
△攝影之書
虎皮蛙的肉質近於白色,很像雞肉,所以有「田雞」、「水雞」的別稱。藏身於水田之中的虎皮蛙,肌肉結實有力,被捕捉時常常能掙脫,所以徒手捉對村童是極大的挑戰和刺激。成功的機會不多,因此更能激發村童們的鬥志,並在彼此間形成特殊的友情,而這種友情也是他們成年後難以忘懷的童年經驗與記憶。(圖片和文摘來自《村童野徑》)
本書作者徐仁修是華人世界荒野探險家(2013年下半年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授予「傑出探險家」獎章)、生態攝影大師,他15歲開始野外遊歷,深入臺灣地區的高山深谷探險,並走向島外探險旅行,足跡遍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寮國金三角地區、尼加拉瓜,美國西部國家公園,澳大利亞,巴西亞馬遜河和中國大陸。作者用豐富而和諧的顏色、充滿生命力的影像刻畫出喜悅又惆悵的荒野鄉愁。
△詩意之書
臺灣人不喜歡苦楝樹,因為名字裡有「苦」一字,影射了生活很「苦」。早起臺灣有買養女以幫忙家務的習俗(等養女長大,有的作為媳婦,稱之為「童養媳」),有些命不好的養女會因為受虐而尋短自殺,自殺時常選擇有較低橫幹的的苦楝樹上吊。這也讓苦楝樹蒙上了「鬼樹」的汙名。 (圖片和文摘來自《村童野徑》)
本書是一部詩意盎然的新「朝花夕拾」。作者生長於臺灣新竹鄉村,成年後對兒時鄰鄉村童所踩出的荒山野徑裡的各種動植物有著「美好的、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因此在本書裡採取定點透視的寫法,以季節為線索來分述一年中與「村童野徑」相關的各種經歷,從春寒料峭的早春開始,到歲末嚴寒結束,深刻記錄了臺灣農家的細緻優美的容顏,表達了對土地真摯、樸素而濃烈的愛戀。
△環保之書
布袋蓮原產於南美洲,生長迅速,繁殖快,開的花美麗又有特色,被喜歡園藝的人士引到各國去栽培。強大的繁殖能力使它很快地逸出野外,從此造成許多地方的大麻煩。它佔滿河面,阻塞水道,讓許多船隻無法航行。(圖片和文摘來自《村童野徑》)
本書深切關懷的正是現代工業化、都市化過程中人們日益關切的自然退隱、田園牧歌生活方式漸行漸遠的大問題,因而可成為所有對大自然和「鄉土中國」懷有美麗鄉愁之人的枕邊書。
掃碼購買,
贈送作者創作的攝影作品明信片一套。
溫馨提示:由於適逢端午節日,我們將在節日後發出。如果您想買下這套叢書送給孩子,可能會是一份遲到的禮物。但是它值得期待,相信帶給您和孩子的美好閱讀體驗和深遠影響是長久的。
合作聯繫微信:18702823816
閱讀原文
點擊「閱讀原文」,這是一份適合送給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兒童節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