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由孔劉、鄭裕美主演的《82年生的金智英》在韓國上映,名字算不上乍眼,但是評分卻是極端的兩極分化:男人打低分,女人打高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之一便是因為這部影片描述了韓國全職媽媽最真實的「窒息時刻」。
影片中沒有強烈衝突的故事情節,只是將金智英婚後的日常生活娓娓道來,用講故事的方式展現出韓國民眾認為「女性生來就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以此來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
01"約定俗成"的悲哀
影片的主角金智英可以說是韓國普通女性的縮影,結婚之前的金智英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上司也很欣賞她的能力;
結婚之後,金智英的丈夫在事業上非常上進,同時也很顧家,完全沒有大男子主義,兩人的孩子也很可愛,媽媽十分關愛她,身邊也有鼓勵她的朋友.....
金智英的人生看起來十分圓滿,但實際上失去夢想的她每天都很壓抑,甚至還因此患上了心理疾病。其實說到底,金智英代表的正是那些為了所謂的約定俗成而丟掉夢想的少女,還要他們可憐的"悲哀人生"。
02①現在當媽媽有什麼辛苦的
結婚之後的金智英成為了一名全職媽媽,她一手抱著孩子一手做家務,不小心傷到了手腕後,她去醫院看病,而醫生卻對她說:做一做家務活有什麼辛苦的。
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如今科技進步,洗衣服有洗衣機,不用燒火有燃氣,每天只需要逗逗孩子開心就可以了,但其實全職媽媽哪有那麼輕鬆?
金智英全年無休的照顧孩子、洗衣做飯......她甚至已經忘了當年那個精緻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
03②真是一個「媽蟲」
但金智英面對的"歧視"遠不止於此,好不容易有了休息的時間,金智英帶著孩子去買了一杯咖啡,卻被一群在職場中打拼的年輕人稱為"媽蟲"。
在韓國,"媽蟲"是一個貶義詞,它往往用來諷刺那些無法管教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鬧的年輕媽媽;同時也用來貶低那些沒有收入,專靠老公養活的全職媽媽。
在大多數人眼中,全職媽媽的一天輕鬆又自在,他們沒有工作的壓力,張張口就能拿到生活費……
但只有當過全職媽媽的人才最清楚,他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務,他們渴望追尋自己的夢想但又被生活所牽絆,而孩子便是他們唯一能傾訴的對象......
正如影片中的金智英,其實她才是為家庭犧牲最多的人,金智英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自己的夢想。
但為了家庭,金智英選擇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轉而開始操持繁瑣的家務,服務於「一家之主」的丈夫。但沒想到這種"犧牲"在男人的眼中卻成了不願上進的藉口。
04③婆婆的"偏心"
金智英為家庭犧牲了自我,不僅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她也沒得到婆婆的認可。逢年過節回婆婆家,做飯刷碗的一定是金智英,如果丈夫鄭大賢進廚房了,智英就會被婆婆罵,說她沒盡到妻子的責任。
後來,金智英的婆婆送了她一條漂亮的圍裙當做禮物;可當天還沒亮的時候,金智英就被婆婆喊起來為家人醃菜;在金智英婆婆的嘴中常常掛著這麼一句話:"都是這麼過來的"......
人們總是會用"我也這麼過來的"作為說辭,讓身邊那些原本可以幸福下去的人重複自己所經歷過的酸楚。
久而久之,金智英在這樣壓抑的生活環境中病了,她有時會突然以媽媽、姐姐或身邊某個人的口吻吐露自己的真實心聲,但事後卻毫無印象。
某天,丈夫大賢的姐姐回到家中,婆婆拉著女兒噓寒問暖只留下金智英一人在廚房,此時的金智英仿佛就是這個家的局外人;
面對婆婆反差極大的態度對比,金智英終於忍不住說了一句:"親家,我也心疼我家女兒。"
沒錯,壓抑已久的金智英在全家人面前"發病"了,她用母親的口吻為自己鳴不平。大賢見狀趕緊拉著金智英離開並告訴父母"改天再和你解釋"。
05潛意識接受"不平等"
這樣為妻子掩飾病情的大賢被不少觀眾認為是一個還不錯的丈夫,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大賢只是盡到了一個丈夫應有的責任,做了丈夫應該做的事情,但僅僅是這樣,大賢就被身邊人稱之為"好丈夫";
可為了家庭放棄夢想甚至失去自我的金智英呢?她所付出的一切卻被認為是理所應當,是約定俗成……
為什麼人們會有如此"雙標"的判斷方式呢?
正如姚晨曾在演講時提到的那樣:在結婚後的這些年中,自己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是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的?
這看似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其中卻透露了人們在潛意識中已經認同了男女不平等的思維定式,因為同樣的問題,沒有人會跑去問姚晨的老公……
06當她生病了,全世界突然愛她
不過在生病之後,金智英意外得到了許久未感受過的關愛。媽媽在得知女兒生病後,回家看到丈夫給兒子買了補藥而對女兒不聞不問,她將補藥狠狠的扔在地上,哭著指責丈夫說:"你眼裡只有兒子嗎?"
看著痛苦的媽媽,爸爸深感愧疚,於是立刻打電話給女兒也訂了補藥。
而從未對金智英表達過關心的弟弟也倍感自責,於是他帶上了媽媽做的小菜去看望姐姐;
弟弟從爸爸的口中得知姐姐最喜歡吃的東西是紅豆麵包,所以他跑去買了好多紅豆麵包送了過去;但姐姐卻告訴他,自己從來不吃紅豆麵包,爸爸記得的從來都只有弟弟的喜好。
後來大賢帶著金智英接受了治療,而走出困境的她也有了自己喜歡的職業,成為了一名作家,弟弟還送了她一根刻有"金智英"名字的鋼筆,於是借著這支筆,金智英寫下了這本《82年生的金智英》。
07結語:
有人說《82年的金智英》這部電影所展現出來的生活過於誇張,但其實現實中的"約定俗成"遠比電影更令人倍感無力。
在《82年的金智英》的原版小說中,結局遠比影片更加殘酷:為金智英治療的男心理醫生很同情她的遭遇,所以在心底暗暗發誓一定要加倍疼愛妻女。
但是轉眼之間,由於心理諮詢室的一位女同事因"習慣性流產"提出休假,而男醫師又一時無法找到合適的接手人選,所以他流失了一大批顧客;
這讓曾經同情過「家庭主婦」金智英的男醫師做出了一個決定——今後不再招收已婚女性。
或許心理醫生的做法才是對韓國民眾的真實寫照,正如金智英的母親也曾試圖改變女兒的命運,想讓她輕鬆自在的活著,但最終還是迫於現實失敗了。
《82年的金智英》展現出普通人身上最真實的悲劇,感同身受卻又不知該如何改變,只願真正的公平能夠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