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自古以來兒女情長的故事也是最為文人墨客所津津樂道的。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山盟海誓,一旦理想照進了現實,也終究要臣服於柴米油鹽醬醋茶。
理想再豐滿,愛情再忠貞,也終究要面對現實,我們畢竟不能靠理想來過日子,這不是唯物主義的觀點。說得再直白些,就是錢,如果不能保證生活,愛情也不過是一個笑話。
古往今來多少的愛恨情仇,聚散離合其實背後都離不開金錢的因素,這一點在很多的文學作品,小說、詩歌中都有體現。最典型的莫過於那句「貧賤夫妻百事哀」。
長期以來這句話一直被人們用來解讀,夫妻之間的和諧生活離不開金錢,沒錢的夫妻會有諸多不順,哪怕彼此之間再恩愛,也終究要向現實低頭。
可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句詩的原意其實並不是這個意思,而且正相反,它反而是讚揚了那種貧賤夫妻的恩恩愛愛。也就是說,長期以來,人們都一直誤解了這句詩。
此句出自唐詩《遣悲懷三首·其二》,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就是那個與白居易並稱為「元白」的詩人。它的原詩是這樣的: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實這首詩是詩人用來悼念亡妻的,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對已故妻子的緬懷,懷念曾經兩人的戲謔之言,沒想到如今都一一成真了。丈夫在妻子死後將其衣物都施捨了出去,只有妻子生前使用的針線工具自己一直不忍心打開,還留在身邊。
自己常常想起妻子生前對自己與侍女都很照顧,自她去世後,每次夢裡夢到總會給她燒一些紙錢。雖然人人都知道夫妻之間難免離合,可是一想起兩人曾經共同度過的那艱難的過往就不由得更加的傷心了。
看完全詩,我們發現詩人在其中絲毫沒有表現出貧窮對於夫妻生活的阻礙,反而是在懷念曾經與妻子的那段「艱難時光」。所以我們後世對於此句的理解其實完全是望文生義,是一種誤解與融入現實的偏見。
不過雖然長期以來人們都誤解了此詩,但是人們的理解其實也是對於現實的一種解讀,算是古詩的新意吧。
不知道大家是更認同原詩的意思,還是後來人的理解?這可能就要見仁見智了,畢竟人與人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