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中央集權制和城邦制的較量

2021-01-10 楓橋陌客

帝國,指的是一種國家政治形態,一般指那種人口眾多,國土面積廣袤,經濟軍事實力強盛的國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多個對後世有著強大影響力的帝國。

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唐宋王朝,西方古代史上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等,這些國家的誕生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

但是,在歐亞大陸的兩端,幾乎同時出現過兩個帝國,這兩個統一的帝國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類文明,佔據著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兩個帝國就是東方的秦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這兩個帝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設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是中西方文明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事件。前面說過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有影響力的大帝國,但是在這些帝國之間比較,基本沒有哪個帝國影響力能與這兩個帝國相提並論。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建立有相似之處,也有個各自的特點,今天就分別探析這兩個國家構建歷程。

1.秦漢帝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秦國,春秋戰國時期是最靠西的諸侯國,是最偏僻的地方,屬於蠻荒之地。《史記》中對秦國的描述是:「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會盟,夷翟遇之……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偏僻的國家,最後統一了中國。秦國的崛起一方面是地處蠻夷,通過不斷抵禦外來侵擾,使自身逐漸壯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帝國內部實施的大刀闊斧的改革。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推崇法家思想,決定以法家的治國思想實施變法改革,「不法古,不修今……世事變而行道異也」。

商鞅提出軍功爵制,「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激發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他還建議把都城建在有利於戰備的地理位置,決定遷都鹹陽,推行戶籍制度,推行縣制。

商鞅的一系列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強盛,軍隊戰鬥力顯著提高,秦國軍隊在戰爭中所向披靡,秦國逐漸有了統一六國的基礎。這時的秦國猶如初升的太陽,終於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朝是短暫的,歷時二世就滅亡了,但漢帝國繼承和發展了秦王朝的政治遺產,經過統治者的勵精圖治,漢武帝時期,漢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達到鼎盛。

2.羅馬帝國——從撮爾小邦到地跨歐亞非

羅馬帝國源於羅馬共和國,它最早是誕生於義大利半島的羅馬文明,公元前7世紀末,埃特魯斯坎人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塔克文王朝,公元前510年,由於統治者的暴虐無道,被羅馬人推翻,建立了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的統治者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由此,羅馬文明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全盛時期地域廣闊,地跨歐、亞、非三大陸,西抵大西洋,東至幼發拉底河上遊,南達北非,北至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海。

德國的歷史學家特勞斯在《羅馬史》中這樣描述羅馬帝國的誕生:「它的誕生並非深謀遠慮的擴張政策所致,而是將近百年來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3.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構建的不同之處

秦王朝的統一似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混戰,無非是想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在秦帝國之前,中國有商周等統一的國家形式。

而春秋戰國的混戰不過是宗法分封制弊端的顯現,這種戰亂的現象是不正常的,所以,百姓渴望統一的呼聲也最強烈。最終,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走向強盛,最終統一六國。

羅馬帝國的誕生,是源於本身生存的需要所發展起來的,它一邊通過多次的徵服戰爭擴大自己的疆域,一方面通過軍隊的駐紮,來維護疆域的統一。

羅馬帝國是由崛起於拉丁姆平原的羅馬城邦所建立起來的,它本是義大利半島無數小城邦的之一,缺乏秦漢帝國君臨天下、治理蠻夷的統治觀念,經過與周圍城邦的不斷戰爭,最終形成橫跨三大洲的帝國。

二、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國家維繫

經濟是一個國家基礎,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是維繫國家發展方向的綱領。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形態,政治和文化建設是一個國家維繫發展的重要手段。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分別位於東西兩個大陸,兩國分別代表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但毫無疑問,兩個大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種強有力的政治制度。

1、從中央到地方,三公九卿與郡縣制

秦國經過變法圖強,逐漸統一了六國,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政治制度,為了方便管理,首先在全國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修建馳道,統一車輛尺寸,這些措施的實施方便了這位功蓋三皇,德高五帝的秦帝國的統治者在全國推行他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制定和推行用來管理這個大帝國的政治制度,他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來治理地方事務,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的官員制度,建立了由皇帝直接管理的官僚體制。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強化了中央集權,確立和鞏固了他的權力世襲思想,《史記》記載秦始皇認為:「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以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當然,秦王朝並沒有如秦始皇所願,它傳承二世就滅亡了。但是,秦始皇制定政治制度被漢帝國所繼承。漢帝國採取了更強有力的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漢朝的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統治,郡守和縣令由中央任命,漢朝施行「推恩令」弱化地方勢力。

到漢武帝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均達到鼎盛時期,後來東漢王朝的崛起仍然保持了帝國的統一和發展,漢帝國長達四個多世紀的統治,其政治制度對後世帝國的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2、元首制,羅馬帝國的政治維繫

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與秦漢帝國完全不同,羅馬帝國在中央採用的元首制,元首制沒有明確的元首繼承機制,切斯特所著的《羅馬帝國》中這樣描述道:「真正的世襲是不存在的,元首及官員的權力來自於羅馬人民。」

實際上元首制仍是共和制的一種形式,羅馬帝國採用的這種元首制,為羅馬帝國的政治統治產生了不利影響。

羅馬帝國在地方上施行行省制,英國歷史學家麥可在著作《羅馬史》中說:「西西里島成為羅馬的第一個海外行省,羅馬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母邦之外的帝國主義時代。」

羅馬帝國施行行省制是為了處置被徵服地區,每個行省由總督全權管理,這種形勢下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羅馬帝國的興盛有賴於各個行省的發展水平,同時對這些地區的控制需要中央安排戍軍,這造成了後期國家政權極不穩定,成為後期羅馬帝國長期淪為軍人專政。

三、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思想建設

1、儒家思想的歷史機遇,秦漢帝國的意識形態探索

秦漢時期的思想文化統一,為後世封建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秦朝建立後,秦始皇為了統一社會思想,先後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進行兩次的焚書坑儒,兩次焚書坑儒造成了大量的文化典籍的消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浩劫。

但這種文化措施,對後世王朝的文化建設起到了一定的啟發,即國家的發展需要尋找一個適合國情的積極的文化做引領。

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國家推崇黃老之學,漢武帝即位後,強化政治和文化建設成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建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文化政策,他的政策本質上是繼承了前朝的觀點。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策略,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秦漢帝國的文化發展方向奠定了東方文化具有鮮明的儒家思想的特性。

2、基督教的誕生與發展,羅馬帝國的思想維繫

羅馬帝國的思想建設和秦漢帝國有很大的不同,宗教,是維護羅馬帝國的統治的重要支柱。羅馬文化原本是泛希臘文化的一支,羅馬利用多神教作為社會管理的工具,君士坦丁大帝以後,基督教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主流宗教,並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版圖上發展起來,它成為了羅馬帝國遺留給歐洲的文化遺產,基督教有普世理念也有著強烈的排他性,教會與政府之間成為一個聯合又對抗的矛盾體,基督教依靠羅馬帝國發展起來,歐洲長期籠罩在基督教廷勢力的範圍之下。

四、總結

東西兩個大國的崛起,都擁有著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口,促進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從兩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建設上,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國家發展的不同,也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秦漢帝國的內部逐漸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使得國家高度集中統一,這種體制雖然歷經朝代更替,但都逐漸延續下來,儒家思想歷久彌新,也體現了儒教的包容性。羅馬帝國雖然歷經改革,但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制度,這為羅馬帝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參看文獻:

1.《史記》

2.《羅馬史》

3.《秦漢史》

相關焦點

  • 古羅馬、秦漢帝國,互不相識的兩國,為何像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兄弟
    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雄踞東西方的兩大帝國,公元2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的疆域幾乎和現在的美國一樣遼闊,其轄區內所統治的人口也達到1億。而同時期的東漢王朝,也正值巔峰時期,人口也達到5600萬。當時的羅馬帝國所處地中海地區,其廣大的疆域,如果順風的話也需要8天時間,才能從君士坦丁堡航行到亞歷山大,如果是陸地上,則需要6個月的行程。
  • 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和波斯帝國改宗伊斯蘭教有什麼區別?
    波斯帝國,在古代威名赫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當波斯帝國的版圖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的時候,我國還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印度處於十六雄國時期,而歐洲則只有古希臘的城邦散發著文明的光輝。至於後來將地中海變為內湖的羅馬帝國,當時不過只有羅馬城一隅之地。
  • 秦漢vs羅馬,哪個更強?
    作為中國網民,關心秦漢不奇怪,但被拿出來做對比的總是羅馬,而不是波斯,說明歐洲在近代以來的霸權深入人心,導致羅馬帝國這個歐洲文明前身成了非常有分量的「對手」。在很多人看來,秦(漢)和羅馬的對比,就是東西方文明的對比。1 歐亞對稱性當然,即便我們的視角只局限於歐亞大陸,秦漢及羅馬所衍生的文明也遠不是歷史的全部。
  • 中外文明交流史: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的鬥爭
    在5到7世紀,正當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匈奴人和斯拉夫人從北方西方和西南方進攻和蹂的同時,羅馬皇帝和羅馬軍隊卻與波斯人在東方和東南方進行著激烈的戰爭。羅馬帝國最東邊的幾省(在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的那些行省)長期以來因羅馬人和波斯人之間的戰爭而困擾不安。
  •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東羅馬帝國的前身是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在位時,夢想著恢復古羅馬帝國的榮光,將地中海周邊所有國家都收入囊中。波斯帝國在哪呢?簡單的說,他就是現在的西亞軍事強國伊朗。波斯帝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公元前550年,帝國就建立了,後來經歷了被滅、重建、再被滅、再重建的歷史過程。在東羅馬查士丁尼時期,波斯帝國的主宰者是伊朗的薩珊王朝,兩國從公元528年開始,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
  • 權謀、霸業與帝國美夢,最後的羅馬帝國復興皇帝
    公元565年,是一個蠻族入侵狂潮結束之後,羅馬帝國徹底拋棄復興希望的一年。兩顆曾經在殘存羅馬世界上空的巨星,在這一年的3月和11月分別離開了人世,從此以後,東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再也沒有光復環地中海的統一羅馬帝國的雄心。東羅馬帝國,曾經差一點就要光復羅馬帝國的世界。
  • 那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說到羅馬帝國,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起義大利以及其首都羅馬。但神聖羅馬帝國卻與羅馬並無太多關係,反而與毀掉羅馬帝國的日耳曼民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而在德國歷史上,其則被德意志第一帝國。
  • 世界史:阿拉伯戰士,在宗教閃電戰,解決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
    這些城鎮都曾在羅馬帝國晚期和波斯帝國時期繁盛一時。我們繼續往下看一看了解一下吧!偉大的城市一—如開羅、亞歷山大港、耶路撒冷、泰西封和阿卡——紛紛傾覆,勝利者吹響了號角,如同雷聲,直升雲霄。倘若不是伊斯蘭軍隊於717年進攻固若金湯的君士坦丁堡時受到挫折的話,整個歐洲或許將遍布清真寺和尖塔,而不是教堂和鐘樓。如果這樣的話,伊斯蘭勢力不僅可以瓦解波斯帝國,還可以改變中國。
  • 羅馬尼亞,和羅馬帝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曾有多個國家宣稱自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可他們都不是古羅馬人的後裔。那麼,古羅馬人的後代到底在哪?羅馬尼亞又和羅馬帝國是什麼關係呢?一、羅馬帝國徵服達契亞公元前753年,義大利半島西南部的臺伯河邊上,一座名叫羅馬的城市建立起來。公元前27年,屋大維加冕為皇帝,羅馬帝國誕生。到公元180年,帝國版圖達到最大,整個地中海被其領土包圍,變成了帝國的內湖。
  • 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 小歷史
    日耳曼入侵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建立之初,日耳曼蠻族就被其富饒的土地物產吸引,試圖向帝國遷徙和定居,羅馬人總能將入侵的日耳曼人趕出邊境,或者將其收編加入帝國軍隊,或者與之結為同盟。公元四世紀晚期,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日漸衰竭,無力抵擋潮水般湧入的日耳曼人。更糟糕的是,來自亞洲的遊牧民族匈人擠壓日耳曼部落的生存地帶,結果日耳曼人加速入侵羅馬帝國。410年,西哥特軍隊佔領羅馬城,連續三天燒殺搶掠。羅馬城的陷落對帝國的士氣和信心是致命一擊,羅馬氣數已盡,最後幾十年僅是苟延殘喘。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
    引言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講到,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新教和天主教統治和影響地區的建築藝術差別巨大,尤其是在教堂建築方面。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說說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的基本特點,以及與新教地區教堂建築的具體區別。
  •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菜茵河邊,一條大道從東南通向西北。幾輛馬拉的貨車在緩緩行駛。「站住!檢查貨物!」當馬車經過一所路邊的房子時,兩個持槍的武裝人員攔了上來。原來,這所房子是一個關卡,過來的這兩個人是來收稅的。「先生!」
  • 羅馬帝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現在哪個國家是羅馬帝國
    在歷史上,羅馬帝國創下了輝煌的歷史,一直都很讓人讚嘆。在國土面積上,羅馬帝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王國之一,那羅馬帝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吧!羅馬帝國主要包括今天的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士、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巴爾幹半島各國、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英國大部,德國一部
  • 如果西漢與古羅馬帝國交戰,誰會是最終的贏家?
    這一文明也曾經催生了強大的世界帝國——羅馬。我們不免好奇,如果同時代的這兩個偉大的帝國真的能夠相遇的話,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在歷史上,漢代班超曾經試圖派使者甘英出使羅馬,但卻被安息帝國阻撓,最終功虧一簣。其後不久,羅馬皇帝安東尼派遣使者訪問漢朝。安東尼的繼任者馬爾庫斯 奧列裡烏斯皇帝,羅馬五賢帝中的最後一位,也派遣過使者,並在延熹九年登錄日南郡前往洛陽。
  • 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
    這時他的國家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內的北非一帶),西起伊比利亞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形成了古代史上一個最龐大的帝國,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海。這個時候,屋大維已經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望。
  • 羅馬帝國分裂的內因: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和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米蘭去世,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進行統治,此後,兩大帝國再也沒能走向統一。時過境遷,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一個歷史疑問:這個強大的帝國最終為何走上了分裂的不歸路?
  • 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
    這時他的國家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內的北非一帶),西起伊比利亞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形成了古代史上一個最龐大的帝國,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海。這個時候,屋大維已經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望。 朱利奧·愷撒被謀殺的主要原因是他要結束羅馬共和政體和建立帝制。
  • 美國人眼中的十大帝國,中國古代王朝沒進前三名,第一名在歐洲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有特點,在中國人心中,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都很強大,但若要評比誰最強,在國人眼裡唐朝比較強大。但在外國人眼裡,古代十大帝國卻是另一種角度,唐朝並沒上榜。近日,美國網友對古代帝國強弱進行了排名,中國竟然只有漢朝入選,而且還沒進前三名,著實讓人不理解。
  • 陳蘇鎮|秦漢帝國與大一統的命運
    每日一書|《春秋》與「漢道」在中國的王朝體系中,秦漢總是連在一起說的,而且是「漢承秦制」。那麼秦漢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北京大學歷史系陳蘇鎮教授長期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著有《〈春秋〉與「漢道」》一書,對一些常見看法提出了挑戰。在他看來,所謂「承秦」包括「據秦之地」、「用秦之人」和「承秦之制」三個方面,而「承秦之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 文史評說 | 羅馬並非「毀於一旦」:如何理解帝國權力運行
    這篇文章對秦漢與羅馬兩大帝國進行比較,探究「為何兩大政治體具有相似的基礎,相似的挑戰,卻又走出了不同的路徑和不同的結果?」潘先生文,圍繞兩大帝國體系的運行及其歷史「時運」,勾勒了不同的興衰軌跡。我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潘先生更加關心的是,羅馬也非「毀於一旦」。在他看來,羅馬帝國的發展蘊含著一系列結構性的缺陷和致命性政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