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文學依然神聖
文/戴 靜
陝西省文聯副主席、省劇協主席、省戲曲研究院院長、西安交大戲劇學院院長、一級編劇陳彥,從1981年至今的近30年中,辛勤筆耕,活躍於戲劇、電視劇、歌曲、散文、隨筆、書法等多個創作領域,成就斐然。從頗受關注的《留下真情》到屢獲大獎、三登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且兩次奪魁的《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陳彥一步一個腳印,以不懈的努力為陝西戲曲舞臺奉獻了一部部高質量的劇作,當之無愧地成為陝西現代戲創作方面的領軍人物。
1963年,陳彥出生於秦嶺南麓,漢江上遊的鎮安縣,層巒起伏的大山賦予他質樸的品格,林泉掩映給予他靈動的天性。幾千年來豐厚的積澱,南北文化、南北氣候的交融,使這片奇妙的土地兼有楚韻秦風,構建了極具魅力的人文環境。1976年,13歲的陳彥進入了坐落在碧水青山間的鎮安縣劇團,那裡一個堆滿了各種書籍的小房間,是他夢想放飛的最初起點。少年陳彥與許多同齡人一樣,愛好文學,整日裡寫寫畫畫,寫小說,寫散文。與其他孩子的淺嘗輒止不同的是,陳彥的愛好到了痴迷的程度。在這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廢寢忘食地構思。為夯實自己的古典文學基礎,他曾用最笨拙卻又最有效的方法,背誦了古典散文數十篇、詩詞百餘首。虛心求教,苦苦求索,使他的才華漸漸顯現。
1980年,陳彥剛剛18歲,他的短篇小說《爆破》在省級刊物《工人文藝》上發表,這在文學夢想高揚的那個年代「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消息一時傳遍小小山城,陳彥的名字與「作家」掛在了一起,這顆年輕的心第一次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愉悅。19歲那年,陝西省在全省公開徵集校園劇劇本,縣文化局的領導鼓勵他試試。陳彥精心構思了一位年輕美麗的女老師和學生的故事,創作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劇本《她在他們中間》。不久飛來捷報,該劇本榮獲全省二等獎。在陳彥看來,這是一個「不無意外的收穫」。正是這個意外收穫,點燃了他心中的激情與欲望,把他的人生軌道扳進了戲劇創作之路,從此不能回頭。雖然沒有經過系統的職業訓練,陳彥憑著對戲劇的熱愛和激情,以觀照生活、反映生活的勇氣堅持創作。至1987年,年僅24歲的陳彥已創作了6部大戲,諷刺喜劇《醜家的頭等大事》、現代戲《飛逝的流星》、《風暴過藍湖》、《沉重的生活進行曲》、《愛情金錢變奏曲》,像奔湧的山泉流淌出來,清冽甘甜,充滿生活氣息,有4部劇本被改編後搬上舞臺。其中表現經濟變革時期青年們對新生活的追求與情感變化的戲劇《沉重的生活進行曲》,參加了陝西省首屆藝術節演出,並引起各方關注。1990年,在諸多領導和專家的推薦下,陳彥調入了西北戲曲最高學府—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他的人生從此峰迴路轉。
任專業編劇的陳彥,時時感受到肩上的壓力,而山裡漢子特有的執拗與堅韌卻使這壓力變成了跨越式前進的動力。二十餘年來,無論酷暑寒冬,他總是起早貪黑,涉獵各種文學藝術書籍,不斷地充實、提升自己,持之以恆地努力使他進入了旺盛的創作井噴期,具有深刻內涵、獨特視角的戲劇作品,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地湧現,並且寫一個,成一個,紅一個,創造出劇壇罕見的劇本創作成活率:大型眉戶劇《九巖風》參加了1993年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大型眉戶現代戲《留下真情》參加了1995年全國現代戲調演,榮獲編劇獎;女主角扮演者李梅憑此戲中的出色表演而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留下真情》寫了一對青年戀人因生活所迫,各傍富婆、富翁而又心有不甘,更寫了一位富婆尋求所愛卻最終放棄。作品通過劇中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轉變與升華,展示了直面現實的犀利思考,蘊含了深層的人生哲理。劇中的富婆劉姐苦苦追求精神的慰藉和靈魂的棲息。當她希冀用金錢來買動金哥的真情時,卻遭受了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善良的本性使她頓悟到「同是歷盡磨難人,相逢何必相煎熬」,「人世間惟有情義無價」,她用放棄對金哥的羈絆,使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選擇,完成了痛苦的心靈蛻變,精神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男主人公金哥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顯現出巨大的落差。在愛情、事業困窘之時,他企圖用依傍富婆來找到一條精神出路,誰知卻陷入更深的精神折磨之中。在對自己人格的反覆叩問中,他經受了前所未有的心靈撕裂之苦。金哥的人生信條有典型的現實批判意味,而他的意識覺醒和心路歷程,也有著相當的普遍性。在社會轉型期經濟迅速發展之時,人格精神的確立與健全,絕不象想像中的那麼輕而易舉,需要時時反躬自省,不斷進行痛苦的矯正。作者這部作品中傳遞出來的憂慮意識,來源於對生活深沉的摯愛和充滿哲理的思考。伴著時間推移,這種前瞻性的認識已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人們愈來愈清晰地看到了它深刻的思想價值。
陳彥1998年創作的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堪稱我國戲曲舞臺上現代戲的扛鼎之作,劇中主人公喬雪梅則是他傾力打造的美好形象。在喬雪梅即將赴京上大學之際,家庭突遭重創,面對父癱母亡,弟妹年幼的殘酷現實,她毅然放棄自己的機遇,挺身而出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及至老父含笑壽終,弟妹個個成才,她付出了十六年的青春年華。在高潮迭起的劇情發展中,人們不僅感受到主人公心靈的日臻完美,還折射出時代不斷前進的歷程,而通過下水道從不停堵塞到經過改造終於暢通,來寓意人物心理、社會變遷,更是作品神來之筆。在各種文化思潮此起彼伏,文化界不斷進行反思、釐清的今天,弘揚中華美德、倡導奉獻精神、展示時代風貌的《遲開的玫瑰》便凸現出它意味深長的思考價值和深刻的社會意義。該劇於1999年初上演,一經推出,便引起社會廣泛反響,成為不可多得的直逼生活,弘揚正氣的優秀劇目,不僅在廠礦、農村、部隊的基層群眾中贏得戲迷的擁戴,也備受青年學生的推崇。先後有70多所大專院校的師生觀看了該劇,並引發了數十場關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大討論,被譽為戲曲舞臺上的「《遲開的玫瑰》現象」。在其後的十年中,陳彥不斷對劇本精雕細琢,又和他的創作群體在舞臺呈現上進行了反覆打磨,終使該劇達到了全新的高度。除了在陝西各地的演出外,該劇還五度進京,參加「慶祝建國50周年優秀劇(節)目獻禮演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現代戲展演」和「2008年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等重大文化活動演出,並先後赴北京、瀋陽、貴陽、上海、深圳、杭州、紹興、寧波、南京、常州、平頂山等地巡演,創造了演出逾600場的驕人業績。作為國家文化部向全國推薦的十五部新時期優秀劇目之一,《遲開的玫瑰》被陝西、江蘇、甘肅、山西、寧夏等省的多家劇團移植排演,共計演出逾千場。《遲開的玫瑰》曾榮獲國家「文華大獎」、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中國藝術節大獎、中國人口文化進步獎金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多項國家級重大獎項,在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評選中,該劇一舉奪魁,榮登「十大精品劇目」榜首的寶座,2009年又榮獲國家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實現了陝西戲曲創作在多個重要獎項上零的突破。陳彥本人也因此劇榮獲「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和「文華編劇獎」等多項創作大獎,可謂是實至名歸。
陳彥歷經八年,數易其稿的新作——秦腔現代戲《大樹西遷》,演繹了一個壯懷激烈的年代、一個英姿勃發的群體、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它取材於五十年代舉國矚目的重大工程—交大西遷。陳彥沒有拘泥於浩瀚的史料,而是舉重若輕地虛構了上海知識分子一家三代人西遷50年的奮鬥史,用六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切面,以點帶面,以小見大,經緯交織,縱橫交錯地演繹出了主人公五十年情感嬗變、思想升華的心路歷程。主人公孟冰茜追隨丈夫來到西北,在生命的50年中,她無時不掙扎在回歸上海的渴望和堅守西部的責任這一內心矛盾之中。為了她熱愛的事業,為了求知心切的學生,為了愛情和親情,孟冰茜一次又一次作出了理性的選擇,留在了黃土高原。待到晚年,了卻心願回到故鄉之時,她驀然回首,才發覺自己「愛播在那個地方,情灑在那個地方,血流在那個地方,根扎在那個地方」,那塊承載了她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的黃土地,讓她魂牽夢繞,難以割捨。在深切的落寞中,她決定回家,「回到那歷盡坎坷、榮辱相傍、血肉依戀、桃李芬芳的第二故鄉」,展現了一個投身西部建設的知識分子精神西遷的全過程。在謳歌知識分子對西部無私奉獻的同時,也表現了憨厚、善良的大西北人民對知識分子的愛戴、呵護和滋養,深層次反映了東西部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人物鮮活生動,情節起伏跌宕,外現優雅沉靜,內蘊潛流洶湧。該劇在陝西乍一亮相,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受到戲劇界權威人士和專家學者的讚嘆。他們或撰文、或發表談話,給予高度評價,盛讚這部戲表現了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艱難的心路歷程,不僅將中國知識分子為國家、為民族九死而不悔、堅忍不拔、前僕後繼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還貫通了新中國知識分子和自民國以來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血脈,具有相當的人文意識和思想深度,是一部具有史詩性的戲劇作品,一部難得的精品佳作,令觀者熱淚橫流,熱血奔湧。作品被文化部評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榮登第三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榜首。2009年搬上舞臺後,《大樹西遷》相繼奉調進京為共和國60大慶獻禮演出、赴滬參加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屢獲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第十三屆「文華優秀劇目獎」等重大獎項,並榮列2008-200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三名,實現了秦腔劇種在此項大獎上零的突破。
2011年問世的新作《西京故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公演260多場。除熱演西安外,還三次奉調進京獻禮演出,赴上海、重慶等地參加各類國家級重大文化活動,並被國家教育部選定為「2012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劇目,在北京、廣東、湖南、湖北、天津的十幾所高校巡演,觀眾達百餘萬人。該劇相繼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第十三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大獎;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2012年,劇組及編劇陳彥分別榮獲陝西省委省政府100萬元、20萬元表彰獎勵;主演李東橋因在劇中的卓越表現而榮登第22屆上海「白玉蘭主角獎」榜首。2013年,榮登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榜首。
2011年8月,由光明日報、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廳聯合主辦,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華商報承辦的「現代戲關注現實,關注大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現代戲發展暨陳彥作品研討會」在西安舉行,來自北京、陝西和全國各地的領導、專家共80餘人出席了研討會。主辦方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陳彥是當代一位優秀的不可多得的劇作家,他的現代戲作品展現了宏大的時代變遷,體現了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凸顯了對社會的清醒觀察和深刻感悟,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美學理想,在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上均達到了現代戲創作的新高度,是具有示範意義的現代戲力作。
以積極的態度幹預生活,表現億萬群眾關心的社會重大主題,反映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是陳彥創作的一大特點。他注重藝術的擔當意識,強調藝術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作品致力於打開人的心靈和感情,凝聚生活中最富詩性的東西,發掘底層民眾身上的高大、弱勢群體心中的剛強,充盈著凝重的正義感,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傳遞出一個劇作家思想的勇氣、力度和對生活深沉的摯愛。無論是《遲開的玫瑰》中圍繞著喬雪梅這一美好形象多側面、多層次的情節設置,還是《留下真情》中劉姐,金哥以迷茫、困惑到經受磨難而精神升華的描寫,以及《大樹西遷》中對投身西部拓荒的知識分子的禮讚,陳彥都濃墨重彩地闡發著自己旗幟鮮明的價值取向和強烈的情感指向,使人們在審美愉悅的同時完成一次心靈的洗禮。在文壇、劇壇不時湧動著無聊、媚俗、莫名其妙之作的今天,陳彥能橫跨戲劇、歌曲、電視劇三個領域獲得旨在獎勵精神文明建設重要成果的全國「五個一工程」的多次大獎,絕非偶然。作為時代的藝術家,他以自己的滿腔熱忱,對生命意義和人類命運進行著不倦地理性思索,自覺地承擔起提升民族靈魂,呼喚真、善、美的神聖使命。
從走上劇本創作道路至今,陳彥從未離開過舞臺的濡染,了解戲劇特徵,感受劇場氛圍,熟悉本院團藝術隊伍的優長,讓他有了豐厚的積累,能夠不斷寫出劇團樂於排演、觀眾樂于欣賞的好戲。除此之外,他還活躍於電視劇、歌曲、散文、隨筆、書法等多個創作領域,成就斐然。他創作的22集電視連續劇《大樹小樹》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放,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陳彥還創作出版有散文隨筆集《必須抵達》、《堅挺的表達》、《邊走邊看》和《陳彥現代戲劇作選》、《陳彥詞作選》等著作。他創作的歌曲被眾多大腕演唱,其中《西部揚帆》一歌,在為歌手贏得全國「步步高」大賽第一名的同時,榮獲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和陝西省首屆文藝大獎。
1996年,陳彥出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團長,由單槍匹馬的編劇變成了全團一百多號人的領頭人,背負上繁重的行政事務,也顯露出出色的領導、組織、管理能力。2004年,年輕的陳彥又升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近十年來,為擎起這杆誕生過無數藝術家和優秀劇目的「秦腔學府」的大旗,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研究院輝煌的業績和深厚的歷史積存使他好像站在巨人肩上,一方面誠惶誠恐,深感責任重大,另一方面,又視野開闊,信心倍增。他帶領起新的領導班子,振奮精神,努力工作,迅速凝聚了全院人的士氣,推進院內劇目生產、藝術隊伍建設、環境建設等多方面工作蓬勃展開,並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他細緻、嚴謹,管理縝密,以過人的精力兼顧著自己的行政責任與創作活動,以善良、自律、對藝術極負責任的領導人形象受到了全院職工的擁戴,並相繼當選為陝西省文聯副主席、省劇協主席。
作為「西北秦腔最高學府」的掌門人,陳彥在全院倡導學術研究之風。他長期給西安交大人文學院及院內演員訓練班代課,教授中國現代文學、戲劇理論等課程,還身體力行,潛心鑽研,自覺研讀並大量書寫中華文化元典,深化自己對中華文化、民族戲曲的認知。近年來,不斷有他的理論成果、心得體會見諸於報刊,僅在《美文》雜誌上,就推出了長達兩年、數十萬字的「陳彥說秦腔」文化隨筆專欄。他撰寫的《對經典須有溫情和敬意》、《重讀老子的當下意義》、《秦腔的歷史興衰對當下文化發展的啟示》、《民族戲曲的生命步態》、《文化建設更應知常守道》等數十篇學術論文,刊登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文匯報》等全國重要刊物學術理論版,其文筆優美、別致、流暢,既嚴謹求實又深入淺出,他用嫻熟的理論駕馭能力,闡發了對我國文化建設、戲曲發展的真知灼見,築就了一個全方位多視角的秦腔理論體系,在文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為了民族戲曲的繁榮,陳彥默默地工作著,盡心盡力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重視戲曲的代繼傳承,把培養戲劇接班人的問題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為培養新一代戲曲藝術人才耗費了大量心血。2007年10月,由他親自改編的青春版秦腔歷史劇《楊門女將》震撼登場,演出該劇的院小梅花秦腔團,是剛剛組建的年輕隊伍。100多名當時平均年齡不到19歲的小演員,以強大的陣容、靚麗的造型,靈動的青春氣息、紮實的藝術功底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社會各界好評如潮,至今演出已逾百場,並奉調參演「2008年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同年10月,參加第十屆上海國際藝術節;2009年5月,參加澳門國際藝術節演出;2010年4月,又赴寶島臺灣演出,在各地均大獲成功。《楊門女將》劇組亦被譽為「小英雄群體」,引起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成為我國戲曲人才教育的成功範例。2009年4月,《楊門女將》榮獲第1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集體獎」。2008年11月,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演員培訓班(即小梅花秦腔團)項目榮獲美國總統藝術人文委員會「站得更高」藝術人文獎,陳彥與小梅花秦腔團學員代表一起應邀赴美國白宮領獎。
2007年,陳彥光榮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2012年,又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同年,被聘任為西安交通大學戲劇學院第一任院長。為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陝西省文聯第四、第五屆副主席,陝西省戲劇家協會第五、第六屆主席。是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宣部、人事部、中國文聯聯合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兩度獲得國家戲劇文學最高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和政府「文華編劇獎」。三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11年8月因成功創作《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現實題材「三部曲」,而獲「中國戲曲現代戲突出貢獻獎」,同年12月,被授予國家首次設立100萬元重獎的「中華藝文獎•藝文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悉陳彥的人都知道他治學的刻苦和嚴謹。古今中外的信息,形成豐富的排練組合,奠定了他自身豐厚的文學修養,賦予他駕馭文字遊刃有餘的功力,使其作品以豐富的樣式,深邃的內涵,真摯的情感和精緻的文筆,為眾多的讀者所喜愛。陳彥的劇本是生活的升華,唱詞字字凝鍊,敘事流暢細膩,充滿著思想的張力、文學的感染力,情感的穿透力;他的散文優美灑脫,深沉雋永;他創作的歌詞奔流著激情和詩意。這是他在長期的創作之路上所培養起來的獨特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認識能力、表達能力的結果,也是他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的靈魂和生命力之所在。繁忙的行政和社會事務,使陳彥只能在業餘時間從事自己心愛的創作。因此,他辦公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每天的這個時候,才能真正屬於他自己支配。雖然行政事務繁冗、創作案牘勞形,但陳彥稍有閒暇,便面對書案,研讀名家論著,臨寫各家碑帖。工餘飯後,他握管在手,揮毫潑墨,隨著筆墨線條的縱橫吐納,從中深深領略到書法藝術怡神養性的奇妙以及由此所生發的欣悅與輕鬆。
為文、從政兩不誤,說來容易,做起來頗難。這裡不僅存在著時間、精力的矛盾,還有個性、心境、情懷的轉換和思維方式、人才類型上的大相逕庭。而在沉重的雙棲之累中,才華橫溢、堅韌執著的陳彥卻始終和保持著遠大的志向、清醒的頭腦,以堅強的毅力、高亢的創作激情,於行政、創作的立體交叉之中「熊、魚」兼得,在多個領域創造了重要的藝術成就,書寫著自己人生的輝煌篇章。
本文原發表於《陝西戲劇》雜誌,收錄於作者戲曲理論文集《靜觀戲裡戲外》
作者簡介:
戴靜,研究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研究中心原主任,《戲曲藝術》副主編。陝西省戲劇家協會理事,陝西省評論家協會會員。1999年起從事戲劇理論研究,先後在國家級、省級報刊發表各類文章數百萬字,論文先後榮獲首屆中國秦腔節理論研討會一等獎;第二屆中國秦腔節理論研討會一等獎、二等獎;第四屆陝西省藝術節理論研討會二等獎;「首屆陝西文藝評論獎•優秀獎」等獎項。主持撰寫的調研報告榮獲2008年「全省宣傳思想工作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2011年度、2011年度「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2012年度、2013年度「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一等獎」。著有戲劇理論文集《耕耘集》、《靜觀戲裡戲外》,均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投稿說明】
歡迎投稿至郵箱:1004961216@qq.com
如有疑問可在後臺留言詢問
歡迎關注「淺海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