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音樂人類學專業研二的熊曼諭不久前交了她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研究內容就是在滬苗族務工婦女的音樂生活。不過她和導師蕭梅都認為,真正的開題報告,是從這場音樂沙龍活動開始的。
圖說:苗族保潔員的音樂沙龍,左一為熊曼諭 受訪人供圖
音樂人類學,到底在做什麼事情?其實,這個專業就是把音樂放到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當中研究它,研究文化當中的音樂,或者研究音樂文化。十幾年前,上音音樂學系教授蕭梅幫助侗族大歌申請非遺時就關注到,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幾年前,蕭梅聽說了這群苗族保潔員的存在,就想和學生們做她們的音樂義工,直到熊曼諭考入自己門下,這項課題才算真正啟動。
這是一群來自貴州省凱裡市凱棠鄉的中年婦女,基本是上世紀60至70年代生人。她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依靠同鄉好友「一帶一」的介紹關係來到上海打工,在地鐵站、商場、產業園區等地從事保潔工作,居住在寶山區大場鎮、場中路、上海火車站等地,工作、生活相對分散。 凱棠苗歌是貴州苗族音樂中非常重要且獨特的種類之一,按曲調可分為飛歌、酒歌、情歌等等。這群在上海的苗族婦女,工作之餘會用手機在微信群裡對唱苗族情歌,也會用K歌軟體記錄自己新編詞的苗歌並發給苗族群的姐妹,如情歌《春之歌》《小小紅葉柴》等,歌詞內容圍繞她們打工生活的日常與心態,某些歌曲還會配上流行音樂伴奏。她們還會組織家庭聚會,偶爾唱苗族酒歌。
圖說:研究才剛剛開始
在研究過程中,蕭梅給熊曼諭的建議是,對這群苗族婦女音樂生活的研究正可以補足社會學、人類學在心態和情感研究上的不足。在與苗族阿姨長達一年的交往中,熊曼諭與她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但這項研究還遠未結束。這次活動是項目入選上海音樂學院「音才助飛」項目後的階段性成果,接下來,小熊已經打算好了,要攻讀博士繼續這一課題的研究。透過對這群苗族婦女日常打工生活與城鄉流動的歌唱時刻的描寫,她將以音樂民族志的方式,在其所處的社會關係網中,對其歌唱行為進行「深描」,進而探索她們在城市中歌唱的意義。(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相關閱讀:衛生間裡的幾句苗歌,讓這群「滬漂」保潔員有了自己的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