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黔東南打工苗族姐妹,在上海CBD陸家嘴開了場音樂會

2020-12-23 黔東南消息

她們走在異鄉的人群中,或許再平凡不過,籍籍無名,而當山歌響起,她們仿佛換了一個人,靈魂賦活……

散落在天涯海角的這幫苗族姐妹,依靠網際網路,依靠聊天軟體,繼續對歌,對抗孤獨,驅散鄉愁。讓我們跟著她們走進上海陸家嘴的中心,一起聆聽屬於他們的這一場音樂會。

此次音樂會的演出地點:上海震旦博物館多功能廳,位於上海金融CBD陸家嘴的中心,這裡精英出入,商政大咖橫行。

而此次出演的主角是一幫特殊的苗族阿姨,穿上工作服再普通不過她們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演出已經開始了,張腰往和張春花姐妹倆才到。衣服也來不及換,穿著毛衣和羽絨服就匆匆登場。上場後,張腰往的手機還在臺下拼命響,觀眾席裡有人皺了皺眉。是正趕過來的老鄉打的,大概是找不到路了。

張家姐妹身旁站著梁描講和楊梅,早已換上家人千裡迢迢寄來的節日盛裝,這是第一次在上海穿戴。衣服上複雜的紋樣是她們自己繡的,「要一年才繡一件」,頭上和身上的貴重銀飾,也已壓箱底許久。

臺上的4位苗族阿姨,都是50歲左右,她們來自同一個地方:貴州黔東南凱裡市凱棠鎮。她們靠老鄉「一帶一」來到上海,在城市各個角落做保潔阿姨。梁描講在M50創意園區,楊梅在7號線常熟路地鐵站,張家姐妹在嵐皋路的一個商場。

梁描講、楊梅、張腰往、張春花登臺演唱第一首歌,遲到的張家姐妹還沒來得及換上節日盛裝。張珊 攝

苗族女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她們談戀愛的時候唱情歌,結婚後唱酒歌,人到中年了,就聚在一起唱相約歌。阿姨們很愛唱相約歌,相約歌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傾訴,感慨人生,歌詞常常是即興的。

然而,在故鄉隨時隨地張嘴就唱,來到上海便不太敢放聲歌唱——上班的時候如果大聲唱會被投訴,下班回到家唱,又怕影響到鄰居休息。

苗族女人吃苦耐勞,來上海工作幾年幾乎從沒請過假。但2019年12月29日這一天,她們各自請了假,從四面八方來到震旦博物館。臺下坐了近百位觀眾,全是來聽她們唱歌的。

「我如水漂泊的一生」音樂會在震旦博物館多功能廳舉行,現場有近百位觀眾通過預約參與。張珊 攝

直到開演前兩分鐘,她們才確定了唱歌的順序。第一首歌是一首飛歌,《爬上高山好地方》。什麼是飛歌?飛歌高亢嘹亮,可以飄過山頭,唱給山那邊的人聽。上海沒有山,只有高樓。她們此時身處的震旦大廈,就是無數高樓中的一幢。但一唱起苗歌,他鄉就成了故鄉。

漂泊之歌

邀請這些苗族女人來唱歌的,是上海音樂學院音樂人類學專業的研究生熊曼諭。她的碩士論文開題報告上個月剛通過,題目是《在滬苗族務工婦女的音樂生活》。

2018年4月,熊曼諭的導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蕭梅在朋友圈看到,半度音樂的創始人小草說她在M50創意園區的一間洗手間裡,聽到有個保潔阿姨在唱苗歌。於是,蕭梅在自己的學生群裡發布了這個消息,問誰有興趣關注苗族婦女在上海的音樂生活。

那時熊曼諭剛通過研究生考試,這是她進群後收到的第一條群消息,並未多留意。直到大半年後,蕭梅再次跟她提起這個課題。熊曼諭有些猶豫,此前她所想像的田野調查,都是去遙遠的地方,研究一些異文化,沒想過要在大都市裡做田野。考慮再三,她還是要來了梁描講的微信,加了好友。然而對方遲遲不通過好友申請,電話也不接。

一開始就碰壁,熊曼諭想,這課題怕是做不成了。

兩個月後仍無回音,沒辦法,熊曼諭只好去M50碰運氣。那麼大的園區,她靠著一張微信頭像,竟然找到了梁描講。

「我想聽您唱苗歌。」她對梁描講說。

沒想到這一見,原本的隔閡很快消失了。站在蘇州河邊,梁描講用苗語唱起一首相約歌:「我這一生一直漂啊漂,如同流水一樣白活了……」一年後的那場音樂會,主題為「我如水漂泊的一生」,靈感就來自這句歌詞。

工作間隙,梁描講對著手機唱苗歌。熊曼諭 攝

在梁描講工作的M50創意園區,有許多畫廊。一間畫廊的櫥窗裡,掛著一幅苗族女孩的畫像。畫中人穿著紅黑相間的傳統服飾,露著小蠻腰,雙手搭在頸間精細複雜的銀飾上,笑盈盈地注視來往行人。看到這幅畫時,熊曼諭突然覺得很諷刺:這就是人們心中對苗族女人的美好想像,浪漫、詩意;而那個真實的苗族女人,正彎著身子,在畫廊門口一遍又一遍地揮動掃帚。

梁描講今年47歲。她16歲結婚,不久後隨著老公離開家鄉,先後輾轉武漢、大連等地,賣苗族銀飾;後來銀飾生意不好做了,就跟著老鄉一起去昆明擦皮鞋。大約3年前,他們到了上海,兩個人在不同的公司做保潔。

夫妻倆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在貴州工作;二女兒在廣州的工廠裡打工;小兒子還在山西上大學,成績不錯。夫妻倆為了多賺點錢,每人打兩份工,今天在這裡上班,明天在那裡,沒一天休息日。他們住在上海火車站附近的出租屋裡。屋子七八平方米,月租七八百元,進門就是一張床,再沒有多餘的地方落腳。

因為梁描講,熊曼諭又認識了在七號線常熟路地鐵站做保潔的楊梅。楊梅今年50歲,住在寶山區場中路一間15平方米的屋子。楊梅和她的丈夫,楊梅的妹妹和妹夫,還有一位表哥,5口人,日常起居,全在這15平方米內。一張上下鋪的鐵床,一張雙人床,用褪色的舊床單圍著,構成一方小小的私密空間。中間是一張小方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鍋碗瓢盆。陽臺上還有一張單人床,表哥睡。

楊梅編過一首歌詞,《在上海打工》,講的是她自己的故事,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針底斷線絲,我命如殘身。來到上海場,去掃地也行。得到些銀兩,去培養後生。心幹意也絕,咱別再操心。隨它怎麼樣,別再想那些。想多招人諷,淡如刷鍋水。倒入屋後溝,鴨子也不喝。」

返鄉歌唱

來上海3年,梁描講和丈夫都沒回過家,一是捨不得過年期間的三倍工資,二是心疼路費。2019年3月,梁描講的女兒生了孩子,她才和丈夫第一次回家,熊曼諭也跟著去了。

熊曼諭現年23歲,母親不放心她跟隨結識不久的異鄉人回鄉,也跟了去。作為研究者,熊曼諭總想著書本上那些關于田野調查的術語——「跳入」「跳出」「主位」「客位」,而母親常常對她說:「不必有負擔,其實很簡單,就是人和人的相處。」

他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從上海到貴州凱裡,然後坐了半天大巴,從凱裡縣城到凱棠鎮。梁描講的女婿開車到鎮上來接,才終於進了山。

梁描講家是一幢老宅子,比起在上海的出租屋,寬敞了數倍。女兒家是新修的,更加亮堂。一回到家,梁描講就忙前忙後,待客接友,一刻不閒。只是山裡的三月,不僅氣溫低,也沒什麼人氣。春節已過,在外打工返鄉的人又候鳥般飛走了,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

去年三月在黔東南,梁描講和熊曼諭的媽媽。熊曼諭 攝

雖然人不多,飯桌上卻也十分熱鬧。面對從上海遠道而來的客人,大家拿出了好酒好菜招待。酒杯一端起就放不下,一次又一次地倒酒,一遍又一遍地唱起酒歌。熊曼諭望著飯桌上好客的女主人,突然覺得她好像變了一個人——自由自在,想唱就唱。

在凱裡老家,梁描講和家人朋友們唱起酒歌。熊曼諭 攝

今年過年,熊曼諭又要去凱棠鎮。這一次,邀請她的是楊梅。邀請的時候,楊梅反覆念叨:「就是家裡很窮,沒什麼東西招待你哦」。

去年過年楊梅沒回家,今年早早請了10天假,其他在上海的苗族阿姨們也都請了10天假。因為今年大年初二,村裡會有盛大的「姑媽回家」活動。

「姑媽回家」的習俗,跟漢族的「回娘家」有些相似。在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媽們,要領著姑爺,帶著禮物回娘家。大家會穿上傳統服飾,抬著美酒美食,一路踏著蘆笙曲的節奏,把苗歌唱個夠。到了大年初七,楊梅要參加親戚的婚禮。她邀請熊曼諭和她一起,打扮好,去迎親。

上一次去凱棠鎮,村裡人少,熊曼諭沒怎麼看到大家一起唱苗歌的情景,只能看梁描講給她的村裡人「三月三」對歌的碟片。這一次,她終於可以看個夠了。熊曼諭的父母照樣隨行,他們要去看望去年結識的苗族朋友。

一年過去了,一切都在慢慢改變。如今梁描講每次把熊曼諭介紹給別人時,都稱她為「我的小熊」,儼然把她當成自己在上海的女兒。熊曼諭從一開始不知如何與阿姨們聊天,到常常去阿姨家蹭飯,還介紹父母與阿姨們相識,就好像彼此都多了一些親人一樣。

隔空對歌

實際上,第一次見梁描講,在蘇州河畔聽她唱起第一首苗歌時,熊曼諭就萌生了為阿姨們辦一場音樂會的想法。然而,這個想法曾遭到一些同學質疑:為什麼一定要為苗族阿姨們辦音樂會?觀眾會不會只是獵奇,來看熱鬧?這場音樂會是否會給她們帶來更多困擾?

阿姨們也有許多擔憂:唱不好怎麼辦?大家聽不懂怎麼辦?大家不喜歡怎麼辦?

在微信群裡對歌,在「全民K歌」上錄歌,她們都很擅長,但她們從未面對過這座大城市裡的這麼多觀眾。

為了討生活,許多苗族人離開家鄉。年少的時候在家鄉,過節唱,不過節也唱,面對面唱,隔著山頭也唱。如今,散落在天涯海角的他們,依靠網際網路,依靠聊天軟體,繼續對歌,對抗孤獨,驅散鄉愁。

梁描講和楊梅在路邊唱苗歌。熊曼諭 攝

剛吃過晚飯,在場中路的出租屋裡,楊梅拿起手機就用苗語唱了起來。QQ裡的「黔東南十大歌王」交流群有1998人,微信上「苗歌響起黔東南」「有緣千裡來相會」的對歌群,每天晚上都很熱鬧。

楊梅的唱詞十分簡單,翻譯過來是:「你下班了沒有?吃飯了嗎?吃了飯,出來唱歌……」唱完發送過去,就等著對方用歌聲回應。上班的間隙,楊梅偶爾也會在地鐵站狹小的員工休息間裡,對著手機唱幾句,「幹活就幹活了,有一點空閒時間,就悄悄唱一唱。我喜歡唱得很,心裡想到什麼就唱什麼。」

「我和我老公就是對歌認識的。年輕的時候,他在我家門口唱。他唱一首,我唱一首。」楊梅說。去年10月,她丈夫離開上海回了家鄉,到晚上,思念了,夫妻倆會在手機上隔空對歌。

除了在聊天軟體裡對歌,阿姨們還會在「全民K歌」軟體上唱歌過癮。這不,張腰往又發了新歌,她的頭像是穿著苗族傳統服飾的模樣,網名叫「美酒加咖啡」。她選了一首流行歌《又是落雨飄零的秋》,配上自己新編詞的苗歌,還加了點電音,乍一聽已經聽不出來是苗歌。苗歌群的朋友們轉發捧場,沒過多久播放量就過千了。

這些苗族阿姨,很多都不識漢字,但用起K歌軟體來,卻花樣百出,順手得很。

2019年10月2日,熊曼諭去了張腰往家。那裡離楊梅家不遠,三四家人擠在一套出租房裡,每家一個房間。那天正巧趕上好幾個阿姨休假,那是她們國慶七天長假裡唯一的一天休假。見熊曼諭來了,大家就聚在一起對歌。雖然住在一起,但每天上下班時間不同,像這樣聚在一起對歌的機會,一年也沒有兩次。熊曼諭想學,阿姨們就教她一首《春之歌》。

先是一個字一個字教苗語歌詞的發音,熊曼諭用自己的方式記在紙上;然後一句一句教調子,四五個阿姨輪流教,從下午兩點教到晚上七八點,大家也不嫌累。

一個月後,音樂會正式開始籌備,大家都很興奮,但梁描講有了新的擔憂——「好多老鄉想來,又不認得路怕走丟,所以不敢來。」

有個老鄉剛來上海時,有天下班回家真的走丟了,找到她的時候,她說:「上海又沒有山,我怎麼找得到路回家?」上海的路平平穩穩,對她們來說,卻永遠沒有家鄉的山路好走。

演出當天,震旦博物館一共來了9個苗族阿姨,4個唱歌的,5個觀眾。為了不迷路,她們先集中到常熟路地鐵站,由熊曼諭的父母統一接去博物館。

這是她們第一次到陸家嘴。

以歌為家

關於苗族婦女的課題,源於熊曼諭的導師蕭梅的一個心結。

2003年,蕭梅正忙著為侗族大歌申請聯合國非遺。當她和同事們到了黔東南黎平縣,發現侗族大歌傳承的最大問題是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鄉沒有人唱歌。

黎平縣的人都去哪兒了?蕭梅問。一個是浙江奉化,一個是廣東東莞。蕭梅當時就對黎平縣的領導說:「你們與其不斷請我們這些外鄉來的研究者考察和書寫,倒不如到奉化、東莞去,通過農會、工會組織他們唱歌。不能在家鄉唱,就在打工的地方唱。」

當蕭梅發現這群在上海當保潔阿姨的苗族婦女時,她的第一想法並不是做研究,而是想組織這些漂泊異鄉的人一起唱故鄉的歌。

20年前,蕭梅寫過一篇文章,《沒有歌唱的生活是野蠻的》。裡面寫到1995年,她到新疆察布查爾考察,認識了一位愛喝酒、愛唱歌的71歲老漢,名叫安得榮。他每天都騎著自行車,一隻手扶車把,一隻手拎著他的曼陀鈴,雲遊彈唱,以歌會友。

安得榮的一句話讓蕭梅終生難忘:「有人說,沒有勞動的生活是盜竊的生活。我給加上一句,沒有歌唱的生活是野蠻的生活。」

苗族阿姨們的生活中,也不能沒有歌唱。在震旦博物館舉行的這場音樂會上,阿姨們唱了5首歌,有飛歌,有酒歌,還有相約歌,唱的全是她們的生活:從下地摘苞谷,到上山砍柴,從故鄉的景色,到上海的打工生活。

熊曼諭也穿上苗族服飾,跟阿姨們合唱了一首《春之歌》。為了練發音,她還進了一個學習苗語拼音的群。

熊曼諭試穿楊梅的苗服。張珊 攝

阿姨們唱了一首酒歌送給小熊,歌詞是自己編的。楊梅在臺上說:「我們從家裡來上海打工,小熊請我們來這裡唱苗歌,請你們大家不要見笑(笑話),謝謝你們!」

觀眾席裡,坐著同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晉。他年輕的時候去過凱裡,在那裡曾被侗族人的熱情震撼過,「吃著吃著飯,他們突然就跟你唱起來了。」

他還去過雲南和四川,春天的時候跟著摩梭人的婦女下地幹活,累得半死時,突然所有人都開始唱歌,唱的是「兄弟姐妹們在一起生活,就像花一樣美麗」。

陳晉說:「那歌聲非常簡單,非常樸實,但就像海德格爾形容梵谷畫的那雙破舊的農鞋一樣,說它是敞開的,霧氣消散,讓人看到其中無限的可能性。我覺得這是藝術最大的意義。」

音樂會現場 張珊 攝

短短的音樂會結束了。有的觀眾離場,有的留下來談論著什麼,有的圍過來,想要加阿姨們微信。沒唱夠的阿姨們拎起外套,又唱起一首歡送賓客的酒歌。

第二天,梁描講把微信頭像換成了音樂會演出的照片。

究竟為何執意要幫苗族婦女開音樂會?熊曼諭說,她沒想太多,單純地想送給她們一份禮物,創造一個機會讓她們放聲歌唱,讓更多人聽到她們的歌。她想告訴阿姨們,「即使人生如水漂泊,我們仍可以以歌為家」。

圖文來源:上觀新聞 三苗網×智慧苗族

相關焦點

  • 野在黔東南10丨苗族鬥牛,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蹟
    歡迎點擊「關注」旅遊自媒體人:珊珊三丫頭,關注《野在黔東南丨一個人的旅行》系列,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2018,我們一起出發吧。因為放鬆自己的工作狀態,我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間多了,真正體會到了慢生活和快樂。在臺江苗族姊妹節上,有幸全程目睹一次苗族鬥牛活動。
  • 衛生間裡的幾句苗歌,讓這群「滬漂」保潔員有了自己的音樂會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在衛生間裡聽到幾句苗歌,成了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生熊曼諭和一群「滬漂」苗族保潔員相識的開始。在長達一年的城市田野研究中,小熊聽苗族阿姨們唱了數不清的山歌,也寫出了她的碩士論文,並由此萌生了為她們辦一場音樂會的念頭。
  • 不只是一群苗族保潔員和一場音樂沙龍!她們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她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依靠同鄉好友「一帶一」的介紹關係來到上海打工,在地鐵站、商場、產業園區等地從事保潔工作,居住在寶山區大場鎮、場中路、上海火車站等地,工作、生活相對分散。 凱棠苗歌是貴州苗族音樂中非常重要且獨特的種類之一,按曲調可分為飛歌、酒歌、情歌等等。
  • 中國女攝影家聚焦貴州黔東南苗族姊妹節採風活動通知
    2017中國苗族姊妹節以「相約臺江?愛在苗鄉」為主題,在此期間將舉行盛大的2017中國苗族姊妹節開幕式、萬千姊妹苗族盛裝遊演、「十佳姊妹花」暨「旅遊形象大使」選拔、臺江歷屆姊妹節活動展、千名繡娘織畫卷、姊妹長桌宴、苗族遊方婚俗體驗、苗族文化臺江論壇、舞龍狂歡夜、老屯施洞節區系列活動、央視7臺《鄉約》欄目走進臺江、參觀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和軍事展覽館、臺江原創音樂演唱大賽、中國第4屆民族之花——「苗族之花」選拔活動總決賽暨姊妹節閉幕式等一系列活動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凱棠苗族大歌——苗族文化的奇葩
    《凱棠苗族大歌》是苗族文化的奇葩,流傳於黔東南州府不遠的山村——距凱裡城僅30公裡的凱棠鄉,由於多種原因
  • 傳承苗族非遺文化 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在長沙舉行
    「全面小康 非遺同行」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現場。紅網時刻1月2日訊(記者 夏君香 通訊員 肖樂之)2020年12月31日晚,「全面小康 非遺同行」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在長沙舉行。「中國的世界級高音天王」春雷、央視《星光大道》冠軍歌手葉丹、歌手熊貓等現場助演。
  • 走進黔東南:苗家攔門酒,古老而熱情的迎賓禮儀
    攔門酒,是貴州黔東南苗族村寨最具特色的一種迎賓習俗。苗族人民秉性豪爽,熱情好客,酒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接待親朋的佳品。黔東南苗族往往用這一古老而熱情的形式歡迎來訪的貴賓,據說這種習俗起源於苗寨之間的娶親迎親和在苗族盛大節日時其他苗寨尊貴客人的來訪,現在多用於歡迎來苗寨觀光旅遊的客人。
  • 九境臺清雅醬香酒:苗族節日與酒㈡
    九境臺清雅醬香酒:苗族節日與酒㈡。生活在黔東南部分地區的苗族,每年農曆的二月和九月的第一個亥日,喜過「翻鼓節」。二月的「翻鼓節」,是開春後組織動員大家不失時機投入農業生產的節日。九月的「翻鼓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 阿苗千千舉辦迎新年音樂會 推介苗族非遺文化
    綏寧縣苗歌文化傳承人阿苗千千在長沙舉辦迎新年音樂會。紅網時刻1月4日訊(通訊員 袁學龍)全面小康,非遺同行。2020年12月31日晚,綏寧縣苗歌文化傳承人阿苗千千在長沙舉辦迎新年音樂會。音樂會上,群星薈萃,苗歌醉人,一場宣傳推介綏寧的苗族非遺文化盛宴給省城市民帶來了不一樣的音樂享受。音樂會由長沙市音樂家協會、湖南省群文聲樂專業委員會主辦,湖南阿苗千千民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承辦,著名歌手春雷、葉丹、熊貓等現場助演。
  • 金融對話地產 中國太平首次布局陸家嘴CBD
    據戴德梁行、高力國際等多家專業機構分析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上海甲級寫字樓市場持續穩步回暖。全市甲級寫字樓成交租金為每天每平方米7.02元,環比上漲3.24%;平均空置率為11.33%,環比下跌0.8個百分點,同比下跌2.86個百分點。浦東陸家嘴CBD甲級寫字樓亦有不俗表現。市場狀況顯示,金融機構,尤其是內資和合資的金融類公司,目前繼續在陸家嘴CBD擴張。
  • 厲害!這部苗族電影《功夫鬥牛》投資百萬,由「苗人李小龍」主演
    之前也給大家介紹過苗族的鬥牛,堪稱苗疆的血與沙式格鬥,鬥牛是苗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9月24日,在黔東南凱裡的浙商建材城,舉行了浙商建材城杯飛鴻功夫牛王爭霸賽暨電影
  • 阿苗千千:舉辦迎新年音樂會 推介苗族非遺文化
    2020年12月31日晚,綏寧縣苗歌文化傳承人阿苗千千在長沙舉辦迎新年音樂會。音樂會上,群星薈萃,苗歌醉人,一場宣傳推介綏寧的苗族非遺文化盛宴給省城市民帶來了不一樣的音樂享受。     音樂會由長沙市音樂家協會、湖南省群文聲樂專業委員會主辦,湖南阿苗千千民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承辦,著名歌手春雷、葉丹、熊貓等現場助演。
  • 上海市內新添一家免稅店!就在陸家嘴
    上海市內又開了一家免稅店! 這一次是在陸家嘴商圈 23日上午10點,坐落於即墨路和銀城路交叉口的陸家嘴市內免稅店低調開業。沒有開幕儀式,沒有花籃剪彩,迎來的首波客人則是聞訊而來的媒體記者。
  • 上海這場盛會,昭通蘋果、巧家紅氈、大關蘆笙又火了一把!
    上海這場盛會,昭通蘋果、巧家紅氈、大關蘆笙又火了一把! 12月25日,2020滬滇經濟合作發展峰會暨上海市雲南商會10周年盛典在上海陸家嘴上海中心大廈成功舉辦
  • 貴州丹寨:「80後」苗族男青年13年收藏100件苗族服裝
    貴州丹寨:「80後」苗族男青年13年收藏100件苗族服裝 2020-10-14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貴州省歌舞劇院苗族歌舞表演閃耀上海兒童藝術劇場
    近日,貴州省歌舞劇院精心籌備的《寶貝愛中華》苗族專場文藝節目在上海兒童藝術劇場隆重上演4場。省歌舞劇院近60位演職人員奔赴上海兒童劇場,以飽滿的熱情為近4000名上海觀眾原汁原味地再現了貴州苗族風情。演員們與著名舞蹈藝術家、《寶貝愛中華》藝術總監黃豆豆一起,在70分鐘緊湊又豐富的演出中,讓孩子們不僅領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飛歌,「錦雞舞」「木鼓舞」等舞蹈,還饒有興致地觀看了苗族特色樂器蘆笙的演奏。黃豆豆深受苗族文化的感染,帶領觀眾們一起學習苗族語言,跳起經典苗族舞蹈,小朋友們在奔放的舞蹈和高亢的歌聲中,對貴州的文化產生嚮往之情。
  • 上海音樂廳官宣2021年節目單,60場音樂會呈現「建黨百年...
    獻禮建黨百年,策劃多場系列主題音樂會  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上海音樂廳2021音樂季特別企劃了「建黨百年」系列音樂會。6月30日,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和流行美聲組合——力量之聲聯袂出品的「《百年迴響》力量之聲音樂會」,恢弘的主題與創新性的藝術舞臺相契合,打造別開生面又意味深遠的黨建百年主題音樂會。
  • 上海陸家嘴!周口在這些地方刷屏啦……
    被新華社採用並推送,先後在位於北京站、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和上海陸家嘴華能大廈的「新華屏媒」大屏幕滾動播出,展示抗擊疫情的感人畫面。在這場全國人民共同抗擊疫情的偉大戰爭中, 疫情就是命令和召喚。我市文化藝術工作者自覺投身其中,積極發揮文藝為人民服務的使命與擔當,他們用作品凝聚起人民群眾抗擊疫情的強大精神力量,與全國人民一起共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