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圓明園裡,曾經有12生肖銅像;在威海市中心,也有一條12屬相街。圓明園的十二生肖銅首顛沛流離,至今不得團聚;威海的12個石頭材質的屬相,也飽經風雨,曾經從街頭搬到倉庫,一放就是數年不見天日。
威海12屬相街是這條街的俗稱,正經名字是公園路,不過你說公園路,可能沒人會知道。12屬相街的位置絕佳,東面就是市中心非常熱鬧的威高廣場,西面就是美麗的環翠樓公園的正門。這條街是相當有年頭的,至於具體起源於何時,我們就不去考證了。
從80年代初,這條街上安裝上了12個屬相,才由此得名,最早的第一代生肖屬相是玻璃鋼製的,1987年換成了第2代的花崗巖石頭材質的,就是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這些。材質、雕工、設計也不算有多麼精美,只是有了這麼些年的歷史,這條街這些石像,承載了很多威海人的記憶和故事。
說起來,這條十二屬相街其實並不長,從東到西總共才315米,這麼短的一條街,卻幾經改建,在這上面投入了巨資,一開始就是一條步行商業街,後期幾年又改建成一半停車場,2019年又開始封閉改造,這回打算恢復原貌,定位是步行街加小吃街。
早在N年前最早開始動工改建時,12個石頭生肖就被搬到了某個倉庫,一放就是老多年,在2020年10月國慶節前夕,屬相街恢復主街通行,12個屬相也回來了。其實改建遠遠沒有完成,先期完成的是地下管線和地面鋪設,所以現在走一圈,沒有什麼驚豔和新奇的感覺。
據介紹,在這次改建過程中,地面和牆面用到的磚瓦,是從南方幾個省份拆遷的老建築上淘來的,其中光是小青磚就是33萬塊之多,總算沾染了幾分古香古色的時間印記吧。
看到建築效果展示圖,設計從西往東,依次有幾個主要的看點:噴泉廣場——12時辰廣場——蛟龍入海廣場——威震海疆廣場,在中部北面的位置,還有一個衛城大院,看到牆上的圖片挺好看的,當然投入的資金也不少,光是這個衛城大院就得1.79億。
現在,十二屬相街的改造工程還在加班加點的進行中,前幾天經過這裡,拍了一個視頻,幾天沒看見,旁邊建築有了很多改變,看來建設工人們幹活的進度很快,真想像不出來:全部改建完成後,這條街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作為一個普通市民來說,不期望這條12屬相街以後有多精緻、多唯美,只希望這次改建完畢之後,就讓它安安靜靜的呆著吧,不必再花心思改來改去,把這條街的韻味和記憶都拆沒了。
突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想要打造一條百年老街,哪個因素最重要?設計?用材?施工?投資?選址?我想是時間。要給這條街足夠的時間,要容許它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容許它保留自己的小脾氣,容許它變老、變舊、變醜……
給這條街漫長的不被世俗打擾的時光,不去折騰它,讓它自然的生長、沉澱、積累,這條街在時間長河的淘洗打磨之下,才能煥發出迷人的光彩,涅槃重生。
在這個充滿浮躁和焦慮的年頭,哪一條街有這樣的好運氣呢?2020年年末,一個冬日的黃昏,天空不算晴朗,溫度不算寒冷,走過威海的12屬相街,我看著沒有改造完工的街景,看著這條有故事的一條街,隨意的想著。
本文屬於「味蕾山海」原創,我是雷哥,為你分享好風景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