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這個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一場高達8.0級的地震在四川爆發。
這場地震來勢洶洶,四川地區深受其害,多少人的生命葬送在這場地震中,多少家庭在這場地震裡變得家破人亡……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在人們心中刻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道疤。
一、反人道而行之
患難見真情。在這次天災中,不少中華兒女充分表現出了團結大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儘自己所能幫助汶川度過災難。但也始終有些人,置他們於不顧,自己逃命。
有一個人,在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候不顧學生的安危,丟下學生第一個跑出教室,這個人就是範美忠。範美忠,光亞學校的一名教師,若沒有發生地震,大家都認為範老師是一位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關心的老師。
地震發生時範美忠正好在教室裡上課。地震來的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當時許多老師的第一反應是組織學生有序撤離,去到空曠的操場等地方。但範美忠沒有,他丟下一整個班的學生,自行逃生,學生都慌張不已。
二、輿論高峰,譴責他逃跑的行徑
這件事情的發生讓所有人都對他進行道德上的譴責。2008年5月22日,天涯社區論壇出現了一篇帖子——《那一刻地動山搖——"5·12"汶川地震親歷記》,是範美忠為自己的開脫。
文章中講述了自己在地震發生時、地震後的經歷。其中就有談論到逃跑的問題,他描述這是本能行為,危難關頭,人都是自保的動物。在這樣的生死時刻,除非是為了救出女兒。除此之外,甚至是母親也不能讓他犧牲自我而關心救助他人的生命,理由是成年人他抱不動。
這篇帖子迅速引起軒然大波。作為正常人而言,自救逃生是正常的反應,不能說他是錯的。但作為一個教師來說,顯然這樣的行為是違背師德的,老師作為學生在學校裡的負責人,有義務有要求要對學生負責任,不論身體還是內心。
但範美忠自己不認為作為一名老師,就應該為了救學生而犧牲自己生命。因為這件事,和這篇帖子,範美忠迅速成為了2008年的新聞人物,網友為了嘲諷他將他取名為"範跑跑"。
有人認為他這行為十分不恥,也有人認為他的行動能夠被理解,是人之常情。更多的人人在意的是他事後所發表的言論。認為他事後的言論毫無歉意,反而是在為自己開脫。
事出之後,範美忠被學校暫時停職。光亞學校的老師們對他平時的教學其實評價頗高,在學生們心中他也是一位嚴肅但有趣的老師。
學校經過討論之後認為,範美忠的問題出在地震之後發表的感想言論,在當時的地震爆發時,他雖第一個逃出了教室,但是他沒有自行離開,而是參與到了之後的學生疏散工作之中。學校不會因為言論就開除他,但會對他處以道德上的譴責。
這一事件再次被推上了輿論高峰,許多人認為校方的行為讓人不齒,憑什麼關鍵時刻放棄學生生命的老師還能留在學校繼續教書。事後範美忠曾接受採訪,他公開表示,他依然不認為他的行動有任何錯誤,校方的決定也是正確的。他還需要生活。至於關於地震的任何事情,以後就不再談論了。
三、 多年後的他
至今已經12年過去,範美忠的故事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而今範美忠已經47歲,育有一女一兒。當初因地震逃跑事情而被世人譴責的他如今過起了平靜的生活。
在當年那起時間被推向輿論高潮之時,他差點失去工作,事件平息之後,他依然留在了光亞學校任教,直至十多年後,他才辭職離開學校。辭職理由是認為老師這份職業不再適合他,他選擇了回家育兒,當一個全職奶爸。
作為北京大學的高材生,範美忠在自己家裡開設了一個"培訓中心",招收學生,給他們補課,許多家長對範美忠的教學十分認可,認為他至少在學術上是位優秀的老師。
範美忠的行為與當年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譚千秋老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那場災難中,老師、母親、甚至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為了保護身邊的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範美忠在關鍵時刻選擇了自保,拋棄學生,拋棄自己在擔任老師之前曾宣過的誓,拋棄了作為一名老師的基本道德,也拋棄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最令人不齒的是他之後發表的一系列言論,母親是養育我們長大的人,十月懷胎,撫養成人,母愛始終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感情,他在言論中大言不慚,地震來了連母親都可以不管,只顧自己逃命的言論敗壞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人不屑。
就理智上而言,或許他的行為沒有不對,人都是自我主義者,不會做對自己有害的事情,生死攸關之際,選擇自保是理所當然的情況。
但從道德角度來說,他是一名老師,不是普通人,班上還坐著整個班的學生,那些信任他、尊敬他的孩子就這樣被拋下,在地震爆發的那一刻,沒有人救他們,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做,因為他們的老師已經跑了……
老師之所以受人尊敬,受人愛戴,源於他們的無私奉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教師是個高尚的職業,範美忠所為違背了師徳,自然應該遭受世人的不齒和唾棄。不論他在學術上有何成就,有多好的教學方法,他都愧為人師。
社會上只有多一些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人,我們的生活環境才會變得更好,自古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導人們要當一個正直、無愧於心的人,而不是像範美忠一般,身為苟且之事,反罵高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