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虛、亦實;
亦幻、亦美。
4月14日,2019年度科學攝影首場活動拉開帷幕,作為科學攝影主辦方榮幸邀請到了微博大V、著名科普作家、生態攝影師嚴瑩(新浪微博@三蝶紀)女士,分享她個人對於科學攝影的理解與體會,帶來一場乾貨滿滿的科學攝影「盛宴」。
科學攝影首先就是要還原自然原有的樣貌和科學事實,並通過多樣化的設備及記錄手段表現出科學之美。而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看似美輪美奐又滿懷情感的「大片」,如打著雨傘的小雨蛙、落在枝頭取食的小鳥等,殊不知這些作品背後竟是人為故意的擺拍,甚至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使用了對被拍攝體造成傷害的行為。
通過對往年部分獲獎作品的精彩點評,才知道原來翠鳥吃完魚兒竟要把骨頭吐出來,而「蝴蝶雖美,終究飛不過滄海。」的佳句在現實中居然被斑蝶用實力證明!而這一張張獲獎作品的背後,卻是參賽者在尊重科學事實的前提並克服各種困難完成,與前者故意弄虛作假的擺拍行為形成強烈的鮮明對比。
在現場,嚴瑩女士介紹多幅國外著名攝影師作品,無論長槍短炮還是廣角微距,真正打動在場觀眾的是攝影師在各種極端環境中記錄下的真實內容。
哈佛大學鳥類學博士、野生動物影師Tim Laman
猩猩爬在樹上取食無花果的照片榮獲BBC野生動物攝影師年度最佳獎
Tim Laman在研究期間記錄了所有種類的天堂鳥,我們在很多微信和微博的分享中看到的天堂鳥的大片,大多數都出自他的手中。
加拿大著名攝影師、電影製作人、海洋生物學家Paul Nicklen
擅長拍攝極端環境中的野生動物
北極的一角鯨
南極的帝企鵝
一隻海豹誤以為Paul Nicklen是一隻虛弱的海豹,並多次捕捉企鵝餵他,這忍俊不禁的一幕被攝影師抓拍下來,原來海豹之間也這麼重視感情。
日本攝影師慄林慧
擅長用「蟲眼」的角度拍攝大景深表現昆蟲與其環境的照片,在國內,因為更多的攝影愛好者喜歡對昆蟲或小動物進行特寫,反而忘記了應該同時記錄這些小傢伙生存的環境,也許它們真的只生活在某個小區的草地中或行道樹的樹枝上也說不定呢。
現場有觀眾問道:難道我們想要參與科學攝影活動,就必須到許多難以到達的嚴酷環境中,或者花費高昂的費用購買高端器材才行嗎?
嚴瑩老師的現場回答,也是科學攝影主辦方希望通過系列活動告訴公眾的——科學攝影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頭上有犄角(暮眼蝶幼蟲) 嚴瑩攝
網紅爆款毛毛蟲(夾竹桃天蛾幼蟲) 嚴瑩攝
油畫大師(庫蚊幼蟲的食痕) 嚴瑩攝
蒲扇似家(躲在蒲葵葉下休息的短吻果蝠) 嚴瑩攝
公園綠植上的一隻毛毛蟲、家裡久無照料的魚缸中、冰箱中的菜蔬、廚房裡的調味品……處處伸手可及的身邊事物都可以成為科學攝影創作的無限空間。只要我們對自己周圍的自然界充滿好奇,帶著各式各樣的問題,懷著藝術情懷再加上點攝影技巧,最後進行客觀科學的思考,就可以將這些司空見慣事物背後的科學事實挖掘出來。
2019科學攝影,我們期待您的作品!
科學攝影是北京自然博物館2014年創辦的公眾參與性活動項目。該活動由系列專門講座、專家指導的攝影實踐活動、全社會範圍作品徵集評選活動、攝影作品展覽以及活動相關出版物組成,每年曆時8~10個月,旨在通過圍繞科學攝影知識與技術推廣,開展一系列活動以引導公眾關注「科學攝影」——這一完美融合併展示了科學知識、科學本體、科學過程、科學內涵,及科學領域罕見的瞬間之美的特殊攝影門類。2016年起,該項目與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同類活動「驚豔 新視野」合辦科學攝影作品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