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攝影 | 在虛實之境中欣賞探尋科學

2021-02-18 北京自然博物館

亦虛、亦實;

亦幻、亦美。

4月14日,2019年度科學攝影首場活動拉開帷幕,作為科學攝影主辦方榮幸邀請到了微博大V、著名科普作家、生態攝影師嚴瑩(新浪微博@三蝶紀)女士,分享她個人對於科學攝影的理解與體會,帶來一場乾貨滿滿的科學攝影「盛宴」。

科學攝影首先就是要還原自然原有的樣貌和科學事實,並通過多樣化的設備及記錄手段表現出科學之美。而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看似美輪美奐又滿懷情感的「大片」,如打著雨傘的小雨蛙、落在枝頭取食的小鳥等,殊不知這些作品背後竟是人為故意的擺拍,甚至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使用了對被拍攝體造成傷害的行為。

通過對往年部分獲獎作品的精彩點評,才知道原來翠鳥吃完魚兒竟要把骨頭吐出來,而「蝴蝶雖美,終究飛不過滄海。」的佳句在現實中居然被斑蝶用實力證明!而這一張張獲獎作品的背後,卻是參賽者在尊重科學事實的前提並克服各種困難完成,與前者故意弄虛作假的擺拍行為形成強烈的鮮明對比。

在現場,嚴瑩女士介紹多幅國外著名攝影師作品,無論長槍短炮還是廣角微距,真正打動在場觀眾的是攝影師在各種極端環境中記錄下的真實內容。

哈佛大學鳥類學博士、野生動物影師Tim Laman

猩猩爬在樹上取食無花果的照片榮獲BBC野生動物攝影師年度最佳獎

Tim Laman在研究期間記錄了所有種類的天堂鳥,我們在很多微信和微博的分享中看到的天堂鳥的大片,大多數都出自他的手中。

加拿大著名攝影師、電影製作人、海洋生物學家Paul Nicklen

擅長拍攝極端環境中的野生動物

北極的一角鯨

南極的帝企鵝

一隻海豹誤以為Paul Nicklen是一隻虛弱的海豹,並多次捕捉企鵝餵他,這忍俊不禁的一幕被攝影師抓拍下來,原來海豹之間也這麼重視感情。

日本攝影師慄林慧

擅長用「蟲眼」的角度拍攝大景深表現昆蟲與其環境的照片,在國內,因為更多的攝影愛好者喜歡對昆蟲或小動物進行特寫,反而忘記了應該同時記錄這些小傢伙生存的環境,也許它們真的只生活在某個小區的草地中或行道樹的樹枝上也說不定呢。

現場有觀眾問道:難道我們想要參與科學攝影活動,就必須到許多難以到達的嚴酷環境中,或者花費高昂的費用購買高端器材才行嗎?

嚴瑩老師的現場回答,也是科學攝影主辦方希望通過系列活動告訴公眾的——科學攝影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頭上有犄角(暮眼蝶幼蟲)  嚴瑩攝

網紅爆款毛毛蟲(夾竹桃天蛾幼蟲)  嚴瑩攝

油畫大師(庫蚊幼蟲的食痕)  嚴瑩攝

蒲扇似家(躲在蒲葵葉下休息的短吻果蝠)  嚴瑩攝

公園綠植上的一隻毛毛蟲、家裡久無照料的魚缸中、冰箱中的菜蔬、廚房裡的調味品……處處伸手可及的身邊事物都可以成為科學攝影創作的無限空間。只要我們對自己周圍的自然界充滿好奇,帶著各式各樣的問題,懷著藝術情懷再加上點攝影技巧,最後進行客觀科學的思考,就可以將這些司空見慣事物背後的科學事實挖掘出來。

2019科學攝影,我們期待您的作品!

科學攝影是北京自然博物館2014年創辦的公眾參與性活動項目。該活動由系列專門講座、專家指導的攝影實踐活動、全社會範圍作品徵集評選活動、攝影作品展覽以及活動相關出版物組成,每年曆時8~10個月,旨在通過圍繞科學攝影知識與技術推廣,開展一系列活動以引導公眾關注「科學攝影」——這一完美融合併展示了科學知識、科學本體、科學過程、科學內涵,及科學領域罕見的瞬間之美的特殊攝影門類。2016年起,該項目與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同類活動「驚豔 新視野」合辦科學攝影作品大賽。

相關焦點

  • 看見科學:攝影如何揭示宇宙
    :攝影如何揭示宇宙》,該書呈現了富有洞見又平易近人的一系列照片和文章,探討了攝影在科學視覺化和人類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攝影在平時與科學毫無瓜葛,恰恰相反,攝影與科學的「緣分」早在其誕生之初就已確定——不要忘記,最早渴望用某種方式將大自然或暗箱投影儀中影像永久固定下來並為了這種目標進行實驗的那些人,他們不僅有著藝術家的敏感,更是活躍的科學家:比如,公認的兩位「攝影之父」,法國人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是一位化學家,英國人亨利·塔爾博特
  • 二千多年前釋迦摩尼佛預言科學時代,科學是末法的徵兆?
    宇宙真諦,心為本,物為境。真法唯心,心造萬物。末劫之時,真法殆盡,妄幻虛實。人,持表去本,迷虛誤實。以至,縱性貪慾,棄善生惡,故有此大劫!譯文:宇宙真相是,「心」為根本,「物」為幻境。真法唯有內心,「心」創造了萬事萬物。
  • 山水空濛,一片虛境——淺談山水畫的虛實生境
    圖丨 黎越常「計白當黑」是中國畫獨有的美學智慧,也是山水畫中關於畫面經營的創作法則。山水畫家把現實的客觀物象,放置在了畫面的空白之處,能使畫面的空間關係無限大,為了達到讓觀者產生想像的目的,通過運用計白當黑法則將空白之處變成為無盡的思緒空間。
  • 探秘科學攝影:「光圈·世界攝影大師」系列再添新成員!
    圖書封面:權威推薦:▲貝倫尼斯·阿博特是科學攝影的創始人,再她的眾多攝影作品中都展現了科學與攝影的結合。她的代表作《改變紐約》(Changing New York)記錄了曼哈頓被摧毀的建築物和社區。她的經典名言則是:「攝影師是一個絕妙的當代人,透過他的眼睛現在變成過去。」
  • 高考作文輔導238:「科學精神」主題作文評析+名師範文
    名師範文1擎科學之炬,照未來之境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 丁智會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400多年前羅馬鮮花廣場的火把至今仍令我們心悸,1919年北京青年對「賽先生」的呼喊至今仍在我們耳畔激蕩,疫情中習主席「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的指示為我們明確方向……我們應高擎科學之炬,照亮未來之境。千百年來,人類科學探索的跫音從未消歇。以科學精神武裝頭腦,我輩方可昂首闊步,自信前行。
  • 紀錄片《逆行者》:抗疫影像中的「科學故事」
    通過諸如此類的科學傳播方式,紀錄片還原了疫情現場,使得受眾在與內容不斷對話中獲取知識,形成自己的態度,從而真正客觀地看待疫情,減少由未知帶來的恐懼,樹立戰疫的信心。「新冠肺炎疫情變化之快,遠遠超出專家們的預期。」「治療的突破口在哪裡?幹預的時機又如何把握?」無法預知、猝不及防、突破口在哪裡……等等不確定的詞彙出現在紀錄片的開篇。面對全新、未知的新冠疫情,專家、醫生、護士不再是完人,科學也並不是無懈可擊。
  • 飽覽絢麗星河 "星空之境"原創天文主題巡展開幕-星空 天文攝影...
    據《勞動報》報導,從現在起至11月26日,上海科技館原創天文主題巡展「星空之境」,在上海自然博物館B1臨展廳免費開放。該展覽以國內外頂尖天文攝影作品為主,輔以罕見隕石、星象藝術品及科學多媒體裝置,通過多種手段把荒野之上的壯美帶回城市,讓可望不可及的蒼穹變得觸手可摘,感受到星空的啟示。
  • 清華美院朱文婷:用科學攝影呈現平凡食物中令人驚嘆的微觀"乾坤"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在《風味人間》節目中增加了許多顯微攝影的鏡頭,這些素材的拍攝來自於美麗科學團隊,清華美院視覺傳達設計系校友朱文婷就是團隊中的一員。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文婷的介紹來了解背後的故事……風味之旅  |  因渴望而前行科學攝影師  朱文婷在第八集「風味之旅」中提到:「當我們從更大、更小、更遠、更近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個星球上的美味……那些存在生活之中,人們習以為常的美食,卻又隱藏著太多從未見過的奇觀。」
  • 走近(攝影)科學:神秘小巷,只見影子不見人!
    在我把照片發到微博上後,不少人都做了推測:PS說:有人說是我把人 「P沒了」打光說:有人說我從後面給這兩人打了個光,道路說:還有人說在路右邊還有一個更高的道路,是那條路上行人的影子投射了過來……但這些猜測都不準確,《走近(攝影)科學》的記者特意採訪了上面照片的拍攝者
  • 清華美院校友朱文婷:讓更多人看見"看不見"的科學之美
    △顯微鏡拍攝的液體相融瞬間產生的美麗景象「重現化學」是美麗科學與中國化學會的合作項目,運用攝影的語言,以紀錄片式的描述展現了化學世界中多樣的美。「美麗科學」創始人梁琰什麼是科學可視化?梁琰將其定義為:將科學中的物體、概念、數據、現象和過程等進行圖像呈現和藝術加工,在儘可能保證科學準確性的前提下,使複雜的科學問題易於理解,引發觀眾的興趣。
  • 這10部腦洞開到邊際的科學紀錄片,讓娃分分鐘愛上科學!
    為了讓孩子能好好理解科學,我們找來了這10部科學好片,不僅重塑娃對科學的理解,打開科學學習的思維,還能讓娃在潛移默化中,對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各門科學知識都扒個明明白白,特別適合寒假囤起來慢慢看!
  • 《虛實X境》秒獲酷狗音樂金唱片認證
    12月25日10:00,中國人氣女團THE9震撼出擊,首張正規音樂專輯《虛實X境》在酷狗音樂正式開售。THE9在虛擬與真實的交界,用音樂痛快發聲,專輯上線後,熱度便居高不下,火速斬獲酷狗音樂金唱片認證,恭喜!
  • 獎品豐厚 | 數學科學學院舉辦首屆「曬家鄉·慶國慶」攝影大賽
    為慶祝國慶到來,數學科學學院特地舉辦首屆攝影大賽,以藝術視角記錄生活瞬間,刻錄情感世界,用鏡頭說話,通過積極健康、主題突出的攝影大賽展評活動,為攝影愛好者提供展示風採的舞臺,以展現家鄉美的形式喜迎國慶。
  • 誰看懂了:藝術攝影的模糊美探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模糊是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日常生活和自然風光中的好與壞、優與劣、美與醜、其內涵的底蘊都是模糊的,相互間總是存在一個寬廣的模糊地帶,很難把它們概括在固定的理論框架中。模糊美———藝術攝影的新發展攝影術自發明以來,就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進步,使得成像的質量越來越清晰、逼真,甚至超越人的視覺。不少人認為攝影的功能就是鏡子般的記錄再現。
  • 2020年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教師網上交流活動:科學探究紀錄片預熱...
    《美麗科學》:該品牌平臺致力於發現科學之美。包含20餘部影片的「重現化學」系列有幸成為2017十大網絡科普作品之一。「中國動物」項目一期獲2019十大網絡科普作品之一。掃碼觀看 長視頻1.《創新中國》(主要看第四集生命):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
  • 布魯諾真是科學的殉道者嗎?基督教懲戒只是宗教異端而非消滅科學
    布魯諾之死,真的是教會為維護權威而打擊科學的迫害嗎?換而言之,他真的是捍衛科學的殉道者嗎?揭開這段歷史的真相後,我們才會發現,布魯諾之死背後並非是我們看到的科學與宗教的交鋒,而是宗教與宗教的較量。一、教科書中的「黑暗時代」:歐洲中世紀從14世紀開始,化復興時期的文化精英們充滿敵意地用「黑暗時代」來稱謂中世紀,此後18世紀這一固化印象又被啟蒙運動發揚光大。
  • 宅家趣科普第二季4|結晶:科學與藝術融合的自然奇蹟
    宅家趣科普第二季第四期,繼續帶你用化學的方式,透過相機和顯微鏡,探尋多種無機鹽結晶的美麗瞬間!↑點擊視頻重現化學之美本期視頻拍攝的是無機鹽飽和水溶液液滴在蒸發中結晶的過程。視頻使用了延時攝影技術,成片為4K高清視頻,從技術上保證了用最高的圖像質量捕捉唯美的結晶過程。教育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以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 阿瑟·克拉克:科學的新神話
    他曾說過,克拉克的三條定律是欣賞他作品的關鍵。這些格言不只是克拉克文學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些人甚至認為,它們為20世紀流行思想作出了頗有價值的貢獻。2.找到可能性的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大膽地探尋到不可能性中去。3.任何卓越的先進技術看起來都和魔法一樣。
  • 張清平|窺的虛實
    主題:設計的溝通與傳播窺的虛實大家好,我是創基金理事張清平,歡迎來到創基金8mins知識分享。今天我的分享是:窺的虛實-以小見大的思維,我們來感受一下窺視的行為。窺視大多是在暗處或是小的空間去探視外面的景觀。
  • 禪意攝影,感悟清雅絕塵的東方之美
    「攝影是提出問題,欣賞是回答問題。」在講課過程中,張望將許多優秀的攝影作品一一向大家展示,講座現場互動頻繁,氣氛熱烈,張望還給積極參與的同學們送上了獨家線上攝影課程。作品賞析「觀'字在中國史上有很多含義,比如觀道;『觀'本身就是探尋道的一種行為,而道本身的意味難尋也使得『觀'字更意味深長了。再看作品,散落的枝葉與欣賞者尤為接近,且巧妙地與'觀'相融。這種相融將枝葉本身的親近感傳遞於'觀'字,與『觀'接近,即與道和知識接近,體現了禪。」工程學院韓鑫峰同學的獨到見解得到了張望的稱讚。